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预示着大批文化企业的兴起。但如何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则需要三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什么科技产业化中国没有出现真正的能在国际上打响的高科持产品?为什么教育产业化使大多数人上不起学?为什么医疗产业化使大多数人看不起病?为什么中小企业雪崩似的倒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种“产业化”中的老板素质太低,搞科技的不懂科技,搞教育的不懂教育,搞医疗的不懂医学,有的只是钻政策空子,套取国家的资金及享受优惠政策。这些“老板”,一个个像善于七十二变的“孙猴子”,随时可以“城头变换大王旗”,国家提倡什么,他们就摇身一变,把“企业”变成什么,反正是“船小好调头”,变更一下执照就是。什么高科技,那是扯淡。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骗点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骗一块地皮,骗点免税。他们自己呢?花点小钱,混个“博士”、“硕士”、“教授”,混个“名片效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京剧《沙家浜》里的胡传魁有句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他们则是“盛世老板起四方,有执照就是草头王。”君不见,现在遍地都是“董事长”、“总经理”。一个小个体户,也敢妄称“企业家”,也能当“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他们的钱,不是来源于“本事”,而是凭着“胆大”。而那些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是“胆小”,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不屑于干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于是,就形成了没文化的人管有文化的人,没本事的人管有本事的人的社会怪象。当然,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完善和法制的健全,这种乱象会逐渐消亡。如今沿海这类“老板”的衰败就是明证。
正在兴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人的事,千万要汲取教训,要让真正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人来当管理者。宁可从小做起,也不要盲目引入“战略投资”,让那些除了钱什么也没有的人来掌控文化企业,否则,将会引狼入室,大祸临头。
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些文化不高的老板,热心于文化事业,能真正践行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展自己,逐渐提高自己,实现“蜕变”,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而那些文化人,也不必视企业为畏途,只要勇敢一跃,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呛几口水,也就可以搏风击浪了。
文化的春天来临了,文化人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吗?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