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煤矿上度过的。那是一个叫麻土坡的煤矿,我的父母都是这个矿上的工人,我的家就在矿区公路边的一片开阔地,矿井就在对面的山坡上,时不时的有运煤的卡车从门前驶过,将煤运向了城里,运向了四面八方,这些煤就像死去的矿工“头也不回的在矿难后跋腿走出了矿山”。
在我的记忆中,这些矿工大多都来自在农村。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在矿井进进出出,用矿灯笔直的光茫”,照亮矿井,也照亮他们的生活;他们抽着劣质的简装烟,喝着低档的散装酒;他们也会动手打自已勤劳的老婆和顽皮的孩子;他们也会讲火烧赤壁讲潘金莲的故事。在他们洗尽煤黑的脸上,能够看出他们是一群实实在在过日子的人。
记得有一天,平常寂静的矿区突然喧闹起来,听大人们讲矿上出事了,死了七八个矿工。当年我还没有进学堂,并不知道“矿难”的意思,“但我知道矿上永远下了几个身影”,这也是我对“矿难”最初最本质的理解。
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七八个矿工的灵堂设在一个很大的车库里,我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去看,死去的矿工一字排列地躺着。他们的父母、妻儿,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让“矿上伤悲的泪水,在煤块上摔得粉碎之后”,足能让整个矿区颤抖,那种场景30多年后让我想起都会不寒而粟,也在我的内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时至今日,矿工是一个极其风险的职业,我们时不时在媒体中看到矿难报道就是一种证据,何况是几十年前的一个小煤矿,当年的安全措施和安全保障应该可想而知。尽管是这样一种境况,这个小煤矿“矿工还要下到矿井的深处”,矿工们还要“把染黑的汗水灌溉到煤里,让煤有了血液和火焰”,在大地的深处挖掘他们像煤一样火热的生活。
后来,我们家离开了这个煤矿;再后来,这个煤矿因为没有了开采价值,被关闭了。
许多年后,我又来到这个废弃的叫麻土坡的煤矿,本来寂静的矿区更加寂静了,运煤的卡车没有了,童年的伙伴没有了,也没有看见那些死去矿工的父母和妻儿。放眼望去,整个矿区只有一些稀落的野草和风化的煤块,它们在烈日下,陪伴着一些年迈的矿工孤独着生活在这里,对这些老矿工而言,或许“他们知道自己是矿上最后的煤”,在这里燃烧着生命最后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