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农村,是寻找中国未来密码的必由之路。1872年,一个名叫明恩溥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总结其50余年的在华经历后,写出了传世之作《中国乡村生活》。这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通称:“中国乡村是这个帝国的缩影”。
此前中国的发展路径表现为“城市为中心”和“先城市后乡村”。事实上,以反哺的名义,单向开启城市之门,是一种“城市霸权”。但城市与乡村绝不是割裂的,城市与乡村两种文明应该互动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对乡村的足够敬畏。此外,在中国乡村的作用,不能仅仅从经济功能衡量,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同时,乡村的存在,亦是人类生存方式多元化的必要。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亦可以给予城市诸多启示。
因此,被寄予厚望的“城镇化”,绝不能以消灭农村、建成城市为业绩。权力的介入,资本尤其地产资本的进入,改变了乡村本来的生存方式,强行将农村纳入工业化体系,引起了越来越多反弹,在征地拆迁中日益剧烈的冲突,就是血的警示。此前,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往往将多少农民转移到城市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真正的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互惠。新型城镇化应有四个本质,分别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公民权利现代化,以及价值观现代化。对应有两个重点,一是新城市居民的现代化以及城市的产业升级,二是农民的现代化以及农业本身的现代化。
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并不应该在乎70%乃至更大程度的人口城市化。一些地方强行把大批的农民驱赶到一个地方,集中住到楼房中——— 在笔者最近几年的调研中,相当一批主政者,都将消灭农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这绝非新型城镇化的正途。新型城镇化绝不是要消灭农民、消灭农村,而是要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存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