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县域经济考核排名: (一)第一类22个县(市、区)考核排名。依次是:江夏区、黄陂区、夷陵区、枝江市、蔡甸区、襄州区、东宝区、仙桃市、大冶市、新洲区、曾都区、汉川市、潜江市、汉南区、荆州区、应城市、天门市、孝南区、华容区、鄂城区、咸安区和黄州区。 (二)第二类29个县(市、区)考核排名。依次是:宜都市、当阳市、钟祥市、京山县、枣阳市、老河口市、宜城市、谷城县、赤壁市、武穴市、远安县、松滋市、嘉鱼县、安陆市、云梦县、GA县、广水市、石首市、监利县、沙洋县、黄梅县、随县、洪湖市、阳新县、蕲春县、崇阳县、梁子湖区、江陵县、团风县。 (三)第三类29个县(市)考核排名。依次是:麻城市、南漳县、恩施市、丹江口市、保康县、红安县、兴山县、浠水县、秭归县、通城县、郧县、通山县、房县、利川市、长阳县、大悟县、孝昌县、罗田县、巴东县、建始县、竹山县、来凤县、鹤峰县、咸丰县、竹溪县、英山县、五峰县、宣恩县、郧西县。 |
2013年度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范围的县(市、区)80个,即:县级市24个,县40个,参照县级管理的区16个。以我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发展条件,将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考核:
第一类县(市、区)22个,即国家和省重点开发区域所在县(市、区)21个以及宜昌市夷陵区;
第二类县(市、区)29个,即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所在县(市、区);
第三类县(市)29个,即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28个以及恩施市。
(二)经济规模
第一类县(市、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7318.1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3688.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439.06亿元。上述指标的县均规模分别为332.64亿元、167.65亿元、19.29亿元和292.68亿元,分别是县域平均规模的1.82倍、1.86倍、1.79倍和1.71倍。有14个区市GDP过300亿元,其中,江夏区、仙桃市过500亿元;6个区市的规模工业增加值过200亿元;江夏区、黄陂区、大冶市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30亿元。
第二类县(市、区)。2013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16亿元,税收总量286.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18.57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分别为9.56亿元、9.9亿元和166.16亿元,分别是县域平均规模的88.4%、80.2%和97.1%。20个县(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百亿元,7个县(市)的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过200家。
第三类县(市、区)。2013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3.19亿元,税收总量194.6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93.24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5.63亿元、6.71亿元和85.97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2.1%、54.3%和50.3%。
扩展: 第一类22个县(市、区)。主要是武汉、宜昌、襄阳、荆州、荆门、黄冈、随州等大中城市的市辖区、黄石和孝感等市周边县(市)以及省直管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18.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33.1%,城镇化率达到55.8%,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2013年创造了县域46.1%的生产总值、49.1%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46%的外贸出口。 第二类29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10个地市,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34.4%,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38.3%,城镇化率达到42.7%,低于县域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13年创造了全省38.7%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县域32%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第三类29个县(市)。主要分布在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46.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28.6%,城镇化率为3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2013年创造了县域近二成的税收总量(含上交中央税收,下同)。 |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