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图文记录西凉湖乡村的丧葬 [打印本页]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18:57
标题: 图文记录西凉湖乡村的丧葬

    前几天,家中一位老人过世了,我赶回去参加丧葬,随手拍了一些图片,回到武汉后就有了写作的冲动。

    亡者是我三伯,终年79岁。在我的村庄刘家湾(西湖村一组),79岁不算是特别高龄的老人,村中还有五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健在。三伯一生身体还算硬朗的,我前几年认为他应该会活到八九十岁。但今年春天开始,他身体忽然不好了,被儿女们送往医院检查治疗,发现已是癌症晚期。老人一生在农村劳作,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自知寿命不久,死活不肯治疗,非要回家,他说不能死在医院里。老人回到乡村,生命只延续了二十天不到,就归天了。三伯虽是因病过世,但毕竟活了79岁,又是终老乡村老宅,他的丧事办得很热闹。老人过世的丧事,特别是那种无疾而终自然过世的高龄老人的丧事,在中国乡村,有时也叫白喜事。三伯因病而故,不是自然老死,但他的丧事就是一件白喜事,是西凉乡村一次典型的白喜事。


    本文主旨不在悼念死者,而是以我三伯这样一位最平凡的老人的丧事为叙事线索,讲讲西凉湖乡村的丧葬风俗,讲讲我的村庄刘家湾。
是的,请别见笑,这依然是献给我挚爱的村庄的文字。冥冥中,我觉得我是一个身负使命的人,即使才疏学浅,文笔粗糙、拖沓,拿不出手,我也要时刻关注那生我养我的村庄,记录她永不落幕的传奇故事。


作者: 万里城    时间: 2016-9-30 19:28
文不对题
作者: 飞鸽子    时间: 2016-9-30 19:45
期待后续文字。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19:56
    三伯出生于兵荒马乱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他兄弟五个,最小的老五就是我的父亲。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刘家湾最大的一个家族,我的堂兄堂姐,共有20位。大伯、大娘、三娘、四伯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病故了,他们不属于长寿的老人。三伯此次过世后,家中还剩下四个健在的老人:我年近七十的父亲、母亲和年过八十的二伯、二娘。我们大家庭是乡村中最平凡的大家庭,从未出过富贵哪怕是一丁点富贵之人,都是勤巴苦做的农民(或者说是农民工),但可贵之处在于团结、亲情浓郁。此次丧事,除了两个身在远方请不到假的一个堂哥和一个侄子没回来外,该回来的都回来了。单看三伯,他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生下的孙子辈更多,可谓枝繁叶茂。一个多月前,弥留之际的三伯结束治疗被运回乡村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准备他的丧事了。
    我在清晨六点,被电话惊醒,是二伯打来的,他平静而略显无奈地说,儿啊,你三伯过声了,凌晨一点过声的,你要回来呀。我立马回答,我一定回来,我等下把手上的事务安排好就动身,估计上午十点就能赶回家中的。
    虽然对三伯的死有思想准备,但真得到报丧的电话,我心里还是有点难过。
    无奈我近期诸事繁忙,等我安排好手头要紧的几项工作,赶到家中时,已是下午六点了,正赶上吃晚饭时间。
    吃饭、喝酒是在三伯的长子水金哥家门前场子。丧葬前后得三天,今天是第一天的晚饭,都是自家人,就有6桌。宾客前来吊唁作揖,是明天下午和明天晚上的事,明晚是正式的宴席,准备了23桌。
    而三伯的棺材与灵堂,则是在他自己的老宅里,并非是在水金哥家里。入殓是上午十一点进行的,我没有赶上。二伯希望我早点赶回来,一是能赶上入殓,看逝者最后一眼,二是要我写对联。现在我回来晚,对联也早就请安平哥写了。安平哥是我们村庄有点文化的人,70岁了,不是我们这一族的,他写得一手好字,几十年来,我们刘家湾但凡有红白喜事,基本都是请他写对联,过年也有一些人家请他写春联。我去灵堂看了一下对联,写得不错。对联是二伯作的,虽对仗欠佳,不符合对联规则,但也比较符合三伯一生。二伯也是我们村庄有点文化的人,幼年时还读过私塾,特别爱讲三国。我对二伯的感情胜过三伯。


作者: jiangyanmin    时间: 2016-9-30 20:15
                   一直都喜欢楼主的发表的论坛文作!
作者: liucbrx    时间: 2016-9-30 20:24
继续 啊
作者: 郑氏雷人    时间: 2016-9-30 20:26
期待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0:46
    晚饭过后,开始坐夜了。坐夜,是我们西凉人的叫法,就是唱孝歌为死者超度。死者的子女们要守灵到天亮,唱孝歌也要进行到天亮,我们这些至亲们则是一边陪伴守灵一边听孝歌。
    坐夜的班子由五人组成,西湖村马首山村庄的两个老人(他们俩是兄弟,都已年过70岁)、龙岭村大屋咀的兴国哥(50多岁),我们本村庄的安平哥,再加上我二伯。兴国哥是大屋咀那个村庄有点文化的人,写得一首好字,特别会讲中国历史,读过不少评书,他还是个厨子,这些我早知道。我以前对坐夜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今天,可能是情景不同吧,我竟然认真地坐下来听,还真是听懂不少。他们是轮流唱的,每人都有自己的歌词与唱腔。窦娥冤的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立下战功后不要皇帝赏赐重回女儿身回家尽孝的故事,张良、韩信的故事,姜子牙八十岁始出山安天下的故事,关二爷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周瑜的故事,李世民的故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等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都被他们用地地道道的西凉方言唱出来了,真是有意思。每唱几句或一段时,还要打鼓,那鼓点也是有意思的,一般的人估计是不会敲的。而每隔二十三分钟时,还要放一阵鞭。在这宁静的乡村夜晚,你即使不是在我们村庄,而是在西凉湖其他村庄,甚至在西凉湖对岸的咸宁市、嘉鱼县,站在野外,一定也能听到这坐夜的歌声、鼓声、鞭炮声。如歌似泣,不同于平时我们的唱歌。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0:55
jiangyanmin 发表于 2016-9-30 20:15
一直都喜欢楼主的发表的论坛文作!

谢谢鼓励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0:56
liucbrx 发表于 2016-9-30 20:24
继续 啊

在写,边写边贴。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0:56
飞鸽子 发表于 2016-9-30 19:45
期待后续文字。

谢谢鼓励。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0:58
万里城 发表于 2016-9-30 19:28
文不对题

让您见笑了。篇幅可能有点长,后面会上些图片。
作者: 沙虎    时间: 2016-9-30 21:17
来龙去脉清晰,文笔不错,有才。
作者: 佬龚    时间: 2016-9-30 21:41
期待图片!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1:43
    坐夜进行到深夜12点时,吃夜宵。又是四桌,不过每桌只上了六七个菜。我有意与坐夜的班子坐在一桌喝酒,谈笑风生之中,我了解到西凉湖共有五个坐夜的班子,今天来的,其实是两个班子的人。五个人坐夜,算是阵容比较大的,更多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坐夜。我说,两个人坐夜到天亮,那不是很辛苦?喉咙怎么受得了,你们这么大年龄了,精力也受不了吧。他们说,没办法呀,受不了也要坚持。乡村会坐夜会唱孝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没有人愿意继承。而仅有的几个会坐夜的班子,又常常不和。坐夜是有报酬的,有时会为利益冲突而斗气。同一个班子,也存在优劣问题,也可能因报酬分配而暗自怄气的。现在喝酒吃夜宵补充能量后,他们要继续唱到天亮,最起码也要到凌晨三点,而明天晚上,则还要进行,且明晚更正式,是一定要唱到天亮的,因为后天早饭过后要出殡。我偷偷问水金哥,他们五人坐两个晚上的夜,要给多少报酬。水金哥说,两千元包干的,每人可得四百元吧。我觉得这四百元酬劳太少了,是否应该我们这些亲戚出几条烟或直接拿几百上千元现金给他们呢?父亲说不用,是包干的,不要你们再给烟给钱了。而三四年前,我的姑妈(上屋陈庄)过世坐夜时,我们这些亲戚多多少少是出了烟或钱给他们的。父亲说,那次是没有实行包干制,现在改革了,坐夜班子的酬劳都是包干,东家不许他们再敲亲戚的杠了。原来如此。不过二伯又补充告诉我,两种制度目前并存,去年他去一个村庄给死者坐夜,死者的亲戚们就给了不少小费,他坐夜两个晚上,挣了一千多元。我劝二伯以后不要外出坐夜了。约进哥(二伯的长子)对我说,我们早就不让你二伯坐夜了,都八十多岁了,还去坐什么夜,人家东家也不愿要这么大岁数的人吧,是不是。二伯答应我们的意见,说这次之后,再不坐夜了。
    后半夜,我又听了一会坐夜,瞌睡来了,就回屋睡觉。我走时,对坐夜的班子说,你们这么辛苦,又一大把年纪,难道非要唱到天亮?不必要吧。他们说,今天就唱到凌晨三点吧。


作者: 打不湿    时间: 2016-9-30 22:06
愿老人一路走好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2:53
    第二天早饭过后,八抬们上山打井。我随堂哥堂姐们一起跟着去。打井是我们西凉人的叫法,就是挖坑的意思。挖一个深坑,好把棺材埋进去。打井不是一下就能打好,顺利的话得费大半天,不顺利的话,得一整天功夫。我三四年年前参加姑妈的丧葬时,棺材都上山了,井还没有打好,人们说里面的土太坚硬了,后来那井也就打那么深算了。打井的标准,至少得有16的深度。井打得不够深,东家会责怪。但也的确存在下面土质坚硬如铁,难以深挖,这是,打井的八个人得及时汇报给死者儿子们,让东家自己来打几下看看是不是事实。
我以为有专门负责打井的人,其实没有。打井的就是八抬们的事。所谓八抬,就是明天出殡抬棺材的人,是指八个人的意思。但其实是十六个人抬棺材,八个人是主抬,另外八个是副抬。八个主抬其实要工作两天,今天打井一天,明天抬棺材一天,而八个副抬则只要明天出殡时工作,打井则不需要他们,因此,主抬的酬劳高副抬一倍。
    三伯的井就紧挨着十几年前就过世的三娘身边。这里叫赵家塘山,在我们村庄的东边,是我们刘家湾特别是我们这一族的祖坟山。但是这个祖坟山,历年来,埋葬的人太多太多了,几乎没有空位了,三伯还算幸运,在这坟挨坟的山上,竟然刚好还有一处能容纳他的地方,且正好在他先行过世的老伴边。这地方风水好,几棵大树,怕是有上百年了,三伯正好葬在大树下。但这几棵大树不属于哪一家的,而是属于整个村庄的。
    打井前,先看准位置,量好长宽,还要看朝向。朝向不正,有偏差,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祥。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挖了,而第一二三四锄,得由死者的儿子动手。水金哥说,冬林,由你来挖吧。冬林哥是三伯的三子。只见他双手紧握锄头,鼓足干劲,口中念“一挖金”、第一锄下去,“二挖银”、第二锄下去,“三打井”第三锄下去,“四埋人”第四锄下去。四锄挖后,鞭炮响起,八抬们正式开挖了。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9-30 22:57
附几张打井图片吧。









作者: 赤壁禧和纸业    时间: 2016-9-30 23:02

作者: 赤壁禧和纸业    时间: 2016-9-30 23:14

作者: 赤壁禧和纸业    时间: 2016-9-30 23:16

作者: 赤壁禧和纸业    时间: 2016-9-30 23:18

作者: 佳泰    时间: 2016-9-30 23:23
和我老家莲花塘村丁家湾的丧葬风俗一样的,都是儿时的回忆!楼主辛苦了!!
作者: 阳光郡都    时间: 2016-9-30 23:28
这也是赤壁的一种文化传承!
作者: 地球村人    时间: 2016-9-30 23:34
这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丧葬文化,好的方面要永远流传下去!
楼主图文并举通俗易懂!
作者: 不忘乡愁    时间: 2016-9-30 23:50
还过二十多年,恐怕一些传信的丧葬礼仪与风俗都无法传承了。西凉农村的丧葬俗是整个赤壁的缩影,大同小异。楼主叙述疏密有序,文笔朴实情真,辛苦了。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篇详解!
作者: 小点心1688    时间: 2016-9-30 23:59
楼主,你几时注册的,我天天在上面晃都没碰到你,当我一看到三伯两个字我就知道是你发的了,那天看到你拍照了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0:06
    上午,水金哥、有金哥随我的车去神山镇再采购一些物品。冬金哥、连冬哥则在昨夜凌晨就去请了一辆面包车去赤壁市买菜了,今晚有23桌正席招待前来送礼作揖的宾客,每桌要搞20碗菜。好在现在的红白喜事的宴席都有专门的厨师们承包了,不怎么需要人们帮忙,他们自己有切菜、炒菜、端菜、洗碗的服务员,一条龙服务。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村庄里谁家结婚或丧葬,光吃饭喝酒就要把东家的人累死,男女老少都要帮忙。现在好了,只要你出钱,基本上不用你帮忙了。几个堂嫂们在屋里剪白布,做成一根跟绸带与帽子以及孝衣,给孝子孝孙们戴上。
    二伯、父亲要求我写一篇悼词,好明天上午出殡时念。午饭过后,我赶紧回屋,上我家安静的二楼起草。快要写完时,辉儿上楼来找我。辉儿是水金哥长子,即三伯的长孙,他也是念过大学的,参加工作两三年了,刚从上海赶回来服丧。我把写好的草稿给他看,让他提了意见。我说明天这悼词由你来念吧,你是长孙,由你念比我更合适。辉儿说我不敢念呀,这是以你的身份与口气写的。我说那你也起草一份吧,你起草了给我看看,原则上明天由你来念悼词。他露出为难神情,说我怎么写呢,我没搞过这些呀。我说你们下一代必须要学会这些呀,农村好的风俗要继承,不然乡村文化就会消失呀。


作者: 孔家人    时间: 2016-10-1 00:09
赤壁个丧葬习俗都差不多,八九不离十,楼主写的还可以,待续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0:56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6-10-1 00:58 编辑

      下午三点多,乐队来了,神山镇某某某表演艺术团,连团长在内,共有七八个人。他们迅速在三伯门前的场子上搭好舞台。这舞台搭得蛮大的。主持人的发型与装束挺有艺术家的风范,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举止大方自然,台词也说得很好,歌也唱得好。三个女歌手的歌唱得也不赖。我在网上看到新闻说当今农村社会白喜事请的乐队,要靠表演一些低俗的脱衣舞或插诨打科的黄色玩笑吸引观众提升人气,而今天这个乐队完全是健康、文艺的。乐队是下午四点多正式开演的,宾客前来吊唁作揖送礼点歌的活动也随之开始了。
      晚上六点,宴席也正式开始,23桌共分了三批才吃完我们西凉把批叫行,第一行(即第一批)是10桌,这10桌的客人吃完,赶紧收拾桌子,让第二行的吃,第二行8桌,最后剩下几桌都吃第三行,5桌。宴席吃完,人们重新回到舞台前看表演(宴席也为乐队专门安排了一桌,他们七八个男女不喝酒,很快吃完回到舞台来继续演出)。
       母亲昨夜就告诉我,乐队来演出时,人们要点歌的,现在农村都在点歌上比赛,看谁家老人的丧事办得热闹,就看谁家的亲戚们出手大方,点歌费用越高就越热闹。母亲说前段时间安典(我们村庄另一位老人)过世,他们家的亲戚们点歌就出了一万二千元,你三伯这次能点这么多钱吗,人家安典有两个老妹,老妹的几个女儿都是有钱人哪。父亲说,那也不一定,说不定他三伯点歌会更多,因为亲戚比安典家多呀。果然不出父亲所料,晚上十点半,演出结束时,共有60多个亲戚出手点歌,点歌费用一万六千多元。乐队专门安排了两个收点歌费的人,人们点歌时,要登记名字、金额,张榜公布在舞台前,与此同时,舞台上面的滚动电子屏幕也会不断播出。一些亲戚干脆不送礼金,而是直接把礼金拿去点歌。那么,点歌的这一万六千元收入都归乐队么?不是。乐队是三千元包干的,他们只拿事先与东家谈好的三千元报酬,而多的钱,全部交给东家。也就是说,点歌所得的钱,跟收取礼金所得,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东家的。不过今天这乐队演出水平高、人气望,我们在两个女演员(有一个可能是男演员化妆成女演员的)表演经典楚剧《四下河南》之乞讨情节时,深受感动,纷纷上去给小费,你一百我一百他一百,共给了一千三百元小费,这小费,乐队就不需要交给东家了。主持人和团长高兴死了。最后的节目是团长亲自上台,一人接连表演了三个节目。
       演出进行到一大半时,主持人说希望观众朋友互动,可以上台唱歌,我鼓动会唱歌的侄子、侄女们登台献唱,他们都推辞不敢上去,为了给他们年轻人带个头,我这个根本就不会唱歌的人只好跑上去唱,唱了两首,第一首唱得真是丢死人了,差点唱不下去,但我毕竟是闯过江湖的人,第二首就拉了乐队的一个女歌手对唱,气氛起来了,点燃了人们上台的热情,几个侄子们纷纷上台献唱。他们比我唱得好多了。辉儿和强强(冬林哥的长子,即三伯的孙子)合唱一首《父亲》,两人唱着唱着不禁大哭起来,边哭边唱,一时,台下妇女们也受感染,跟着掉眼泪,演出达到一个高潮。最会唱歌的侄子当属朝阳,在我鼓动下,也上台献唱一首刘德华的《冰雨》,果然是不错。
      从这演出看来,我忽然觉得,我们是否有必要在春节的时候,在外谋生创业的西凉游子们回来过年时,是否可以举办一场乡村春晚呢?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1:04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6-10-1 01:07 编辑

附几张演出图片吧。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1:55
    这里着重讲讲作揖。亲戚前来灵堂跪拜死者,书面语叫吊唁吧,而西凉方言叫作揖。你可以单独去作揖,也可以带你一家人去作揖,还可以随你们一族或一个村庄的人去作揖。作揖前,你是要买鞭炮去的(有的人还要买花圈),到了灵堂外面,先点燃鞭炮,然后踏入灵堂,跪拜棺材中的死者,一般是磕头三次,须头着地,以示对死者尊敬,而死者的儿子或孙子,则分立棺材两侧,在你跪拜同时,他们也跪拜,向你磕头,这是还礼。你跪拜完起身后,他们还不能起身,依旧埋头在地,你此时要去拉起他,以示慰问。这就是西凉湖基本的作揖仪式。
    作揖后,会有死者的儿子或孙子,或者侄子,过来给你发烟,招待你落座,简单寒暄。如果是关系一般的乡亲,你作揖后可以离开了(当然,主人家是一定要你吃饭喝酒后再走的);而如果你是亲戚,或者说是曾经与死者家有过送礼的关系,这个时候,你就要走到记账的人那里,送上礼金,管账的人会收下你的钱,在礼薄上郑重记下送礼者的名字与礼金数额。礼薄是白色的,与结婚的那种红色礼薄不同。
    有时候,一个村庄的人,前去给邻近村庄的死者作揖,会敲锣打鼓去,说是一个村庄的人,其实是本村庄中一些与死者家关系相对好的人家,各派一个人出来,组团前往,鞭炮所花费的钱大家分摊。
前几年,西凉湖某个村庄死了一位老人,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知名人物,有两个是当官的,有一个是做了很大生意的,老人的丧葬就很热闹,前往吊孝作揖的车子绵延到村外,把乡村公路几乎堵塞,鞭炮声那是从早响到晚,又从晚响到天亮。我听说礼金共收了20万,当然,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情收入,不必指责。另有一个村庄,也是今年死了一位九十多岁老人,六个儿子两个女儿携20来个孙子外孙齐回家中,也是比较风光与热闹。
三伯的死,前来作揖送礼的亲戚也不少,鞭炮也放得多,但毕竟他是太平凡的一个老农民,五个儿女及众多孙子都也是平凡的农民或农民工,因此也没有什么有名望或有地位的富贵之人前来作揖,都是跟我们一样的平民百姓。我们西湖村的村书记算是相对有点地位吧,他是三伯家的亲戚,此次他父亲、母亲、弟弟以及他本人都来了。我跟村书记是同学,也是亲戚。他来作揖,说明把三伯看得蛮重。其实就在三伯过世次日,他们自己那个村庄而且还是他们那一族的,一个年过90岁的老人也谢世了,今天他来我们村庄给一位逝者作揖,明晚他可能又要赶回自己村庄作揖。还有一位相对有点地位的是我们村庄的木兰哥,他也来作揖了。木兰哥是相对成功的商人,是我们这一族的,在赤壁市有一定名望。他父亲90多岁了,尚健在。木兰哥今年在村里老宅地方盖了房子,估计也是在为老父亲落叶归根做准备。
灵堂这边,主要由冬金哥率领三四个晚辈对着前来作揖的人还礼(即你跪拜,他们也代表家属对你跪拜,直到你上去将他们拉起身)。宴席那边,则由水金哥、冬林哥、连冬哥张罗、招待、敬酒。作揖后,东家一定会请你入席喝酒吃饭的。
作揖就讲这么多了,不再赘述。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2:38
夜晚十点半,艺术团的演出结束,他们把舞台立马拆掉装上车就走了。人们还站在场子上谈论他们这一场演出,每人该分得多少钱。
灵堂里,坐夜接着开始了。五人唱孝歌的班子少了一位成员,只有四位唱。少的是兴国,他赶到村书记那个村庄加入另外一个班子坐夜了。刚才讲过,那个村庄刚刚也有一位90多岁老人过世。
今晚的坐夜可是要到天亮的,没有条件可讲,而三伯的四个儿子,也彻夜不能睡觉,必须守灵到天亮。夜晚12点吃了夜宵后,我就没有继续去灵堂陪坐夜与守灵的人,回屋睡觉。刚睡到凌晨四点多,母亲就把我叫醒,同时还叫醒了弟弟、弟媳和两个侄子,催我们赶快起床去灵堂。
我有点懵懂,不明白母亲这么早把我们催起床做什么,等到来到三伯灵堂时,我看到灵堂里跪满了人,灵堂外的场子上也跪满了人。哦,我明白了,这就是坐夜中的高潮部分——策士(不知这两个字是不是这么写)。此时正是要天亮了,坐夜班子唱最凄惨最催人泪下的孝歌,几个会哭的堂姐在灵前哭丧,我们这些孝子孝孙全部都要到堂下跪。足足跪了四十多分钟。不过我们跪时,都没有悲伤心情,大家觉得蛮有趣,互相说笑。泽洪哥是我们村庄鲁姓人家,他也是我们村庄有点文化的人,69岁了,曾做过多年村主任,他也跪在前面,他的两个弟兄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也跪在这里。三娘是鲁家人,因此泽洪哥乃至我们村庄整个鲁家都可以说是三伯家亲戚。此次三伯的白喜事,泽洪哥全家真是给力。
正当东边天际露出鱼肚白,星星刚刚隐退,天色渐明的时候,二伯忽然高喊一声:好了,策士结束,你们都起来吧。人们赶紧起身,揉揉膝盖,发出笑声。
一阵常常鞭炮响起,两个夜晚的坐夜、守灵算是真正结束了。今天要做的,就是出殡,让死者入土为安。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2:42
上两幅图片,是拂晓策士后人们刚刚跪完起身的情景。




作者: 力薄德厚    时间: 2016-10-1 03:33
赤壁的风俗都差不多
作者: 鲁家庄主    时间: 2016-10-1 08:12
从未一口气读完一篇帖子,今儿个耐住了性子。赤壁各地丧葬风俗大同小异,传统的风俗代代传承。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08:42
昨夜写到凌晨三点,睡了,现在起床接着写,争取今天写完。
作者: 巨人数学    时间: 2016-10-1 09:43
支持一下,楼主写的文字我非常喜欢看。,冬林哥,好熟悉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和我认识的西凉湖的冬林哥是同一个人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13:58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6-12-8 22:06 编辑

这段重复了,删掉。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13:59
大伙在场子上讲这些沧桑往事,我听得很仔细,不时还追问堂姐、堂哥们一些细节。我一直不明白我自己到底是哪年出生的,母亲也搞不清楚,一会说我是七三年的,一会又说是七四年的。今天腊春姐就很肯定地告诉我是七四年的,她记得非常清楚。人们一阵大笑,母亲刚好走过来,人们笑话她怎么不记得自己儿子哪一年出生的呢。母亲笑着说,我姐姐、我弟弟的具体出年月日她都记不清楚。几个堂姐乘势又讲起母亲分娩我时的情节,也是蛮搞笑。母亲自她娘家(下屋陈庄)嫁到刘家湾,就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妇女,她特别勤劳,干起农活特别麻利。生我那天早晨,她还去地里剥蔴。上午八点多,挺着大肚子的母亲挑着刚从地里剥回的一担苧蔴,放到池塘里泡着,突然觉得肚子疼得厉害,赶紧丢下枪担往屋里跑。不一会儿,一个男婴生下了,就是我。奶奶欢喜得不得了,因为我上面是两个姐姐呀(含夭折的那位女婴),她一直就盼望我母亲生男孩的。三年后,我母亲又生了一个男孩,即我弟弟,可惜此时奶奶已不在人世了。我对这位被人们称为疯子婆的奶奶没有印象,不过我从小就听人们讲,奶奶把我养得娇惯。我问人们为何把我奶奶叫疯子婆,难道她没有自己的名字么?堂哥堂姐们说,因为她动不动就骂人、打人,又泼又辣,坏脾气闻名乡里,人们干脆就叫她疯子婆。二伯说,她本人也喜欢人家叫她疯子婆。母亲前两年曾给我讲过,疯子婆一生强势,她自嫁过来,就没有出头日子,只能勤劳苦干,还经常受婆婆气。母亲一受了委屈,只能跑到我姑妈家去哭诉,她是不敢与婆婆吵架的,连还句嘴都不敢。疯子婆死后,母亲才出了头,当家作主。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14:05
在这里也写写安华哥吧。安华哥是二伯的么子,死于2000年,年仅30岁。他大我三岁,在蒲圻念过高中,高考落榜后,又念过两年中专。安华哥智商比我高,各方面能力也比我强,但他也有自己的致命性格缺陷,心胸不够开阔,蛮急躁。我一直都认为他死于突发性脑血管病,与他自身性格缺陷有一定关系。那是我人生经历中第一次看到一个人的死亡,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遗憾。那时我和他在广东一家电器厂工作,他先进厂的,在品管部工作,正要升为品管部主管了,他把我也介绍进厂了,我在生产技术部工作,那是2000年夏天。在此之前,我和安华哥在社会上到处漂泊,他在深圳、东莞的几个镇区徘徊两三年,始终都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我手上毕竟有大专文凭,稍微好找工作点,他的文凭早些年借给西凉一个打工仔,早就被人家弄丢了。我敢说,1997年到2000年的那两三年,绝对是最难找工作的年份,安华哥在那几年算是尝遍了打工谋生的艰辛。好不容易进入这家电器厂,谋得一份品管的职务,而且很受公司副总赏识,眼看就要升为品管部主管的时候,安华哥与我在工厂附近的一家小小卡拉OK厅喝酒唱歌,他一瓶啤酒还没喝完,正坐在椅子上手握话筒唱王杰的那首悲伤的歌曲《我》,刚唱完一段,身体突然往后仰,四肢直升身,浑身僵硬,呼吸困难,瞬间就失去知觉了。我吓懵了,一刹那还以为他是在同我开玩笑故意做这吓人样子吓吓我呢,而小店老板娘立即意识到他处于危险中,立即与我一起呼叫马路对面一家小诊所的医生。医生跑过来一看,说,非常危险,人不行了,赶紧送往医院。两个小时候,躺在医院急救室的安华哥一度又恢复了意识,但意识混乱,他说他头痛得非常厉害。他一个劲地求医生救救他。我迅速通知他老婆从东莞另一个镇赶过来了,又通知安学哥从深圳罗湖赶过来了。医生和我们一起给病人做了CT,结果是脑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病。医生说他脑中血管已经爆裂了,难以抢救,本医院不敢动手术。医生说你们可以考虑转到广州大型医院,迅速开颅做手术,但成功率很低的,且病人极有可能在转运广州途中就死亡。我那可怜的堂兄、读过不少书算是知识分子的兄弟、二伯一家最为疼爱的幺子,就那样死亡了。客死他乡,尸体又不能从广东运回湖北老家,我们就近在东莞殡仪馆将其火花,只带了骨灰盒回乡。一病辞尘归故土,全家落泪哭亲人。在那个晴朗的秋日,我们长途跋涉,捧了骨灰盒到达刘家湾,安华哥全家都哭成了泪人,特别是二娘,几度哭晕过去。母亲搂着我大哭。安华哥在医院死亡时,我哭不出来,现在一回到村庄,我和母亲抱在一起泪雨滂沱。母亲边哭边历数我在外打工漂泊的种种艰辛,一时感动乡亲,人们围过来一边劝慰母亲,一边抹泪。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华哥短暂的人生,相当遗憾。他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他悲剧的人生,其实从他入赘江西,做人家的上门女婿就开始了。安华哥的老婆和江西那边赶到医院的人,提出把死者埋在江西,我们堂兄弟一致不同意。安华哥正是在外打工漂泊最艰难的九几年,与一个江西打工妹认识,并迅速跟她一起辞工,去了江西做了人家上门女婿,之后很快生下一女。但入赘女方,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过了一两年,因江西岳父并无能力与好的机会给他谋得一份好工作或者好生意,他夫妻俩只得又到广东打工谋生。早已看出,安华哥后悔入赘江西,他一直想尽快打工攒点钱,跟老婆、孩子一起回到湖北。不过我们这个大家庭从来没觉得安华哥做了江西那边的上门女婿就把他不当兄弟了,大家还是当他是好兄弟。我觉得,倘若安华哥不死,到现在,他应该是混得不错的,要比我们都强。他的长处是头脑灵活,口才好,善于交际。可惜他命不长。二伯、二娘如今都以年过八十,身体还蛮好,估计能活到九十岁。约进哥常常说,安华的寿命都转到我爸身上了。


作者: 郑氏雷人    时间: 2016-10-1 14:29
好帖,我认真看完了,习俗与我们随阳差不多,楼主文笔不错,大贊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15:55
谢谢鼓励。还没写完,估计还有三千多字,还有好几副图片要上。现在外面忙,晚上回去再写
作者: 顺其自然..    时间: 2016-10-1 20:51
?一个,逝者安息
作者: 受凉风吹    时间: 2016-10-1 22:45
一路走好!!!!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22:58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6-12-8 22:09 编辑

又是重复,抱歉,我删掉。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23:00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6-12-8 22:09 编辑

重复,删。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23:23
泽洪哥的二儿子真才也加入到我们的谈古论今中。他大我三岁,与姐姐是同年人,这些年在广州开皮具厂。我三娘就是真才他们鲁家的人。真才说他小时候经常跑到我家玩,怎么记忆中就没有你们说的那个疯子婆奶奶呢。他讲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刘家湾跟他一年出生的竟然有十几个,男孩女孩他都一一数来。我想:倘若不是三伯此次逝世,真才是很难这样与这么多乡亲坐在这里谈笑风生的。说起村庄以往的任何事,人们都觉得是那么的亲切、温暖、有趣。

上一幅图片吧,是人们在场上谈天快要结束时拍的。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23:36
早饭过后,终于出殡了。二伯和我父亲、水金哥四兄弟和八抬门在灵堂里用绳索捆好棺材,孝子孝孙们拥在门外。棺材捆好后,二伯嘴里念念有词,把三伯平时用过的碗交给水金哥,由他拿出门外扔掉。这是出殡的一个仪式,叫“摔碗”。水金哥把几只碗一摔,鞭炮响起,八抬们挽起棺材抬出灵堂大门。
下面直接上肌肤出殡图片,无需多用文字叙述。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1 23:59
棺材出灵堂(所谓灵堂,其实就是死者的堂屋)大门。水金哥手捧灵牌,冬林哥手捧三伯遗像,一步一步倒退。神态肃穆。二伯说这是把死者灵魂引出灵堂,让他到大自然中安息。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0:06
棺材离开死者房屋,走出村庄。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0:31
棺材一定要经过村前的小庙,且要在此停留,这是我们村庄几百年来的风俗。但凡村中死了人,棺材一律要经过此处。所谓小庙,其实就是一间小的不能再小的简陋屋子,建在村前打谷场的一棵大树旁,里面供奉着一个菩萨样的雕塑。我们村庄把这小庙叫做“前嗲”,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招魂台。村中但凡死在外面,比如医院,比如野外、比如远方,只要不是在自家屋里死亡的,其灵堂与棺材一律不能设在自家屋中,即凡是不在屋里死亡的人,其尸体一律不许运回屋中,放哪里?就放在“前嗲”这里,就在“前嗲”这里临时搭棚入殓、停放棺材、设灵堂、坐夜、守灵。而只有死在自家屋里的人,像三伯这样,就可在自家屋里办丧事,但是出殡路线一定要经过此处的,且棺材必须在此停留,孝子孝孙在此处要给八抬们下跪。
上图片吧。








作者: 郑氏雷人    时间: 2016-10-2 01:16
期待下文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1:18
在“前嗲”这里,棺材正式要放在木杠上高高抬起来,不能再像棺材出灵堂那样用手托起或者用绳索挽起弄出来。因此,“前嗲”这里也是一个驿站,一个出殡途中的中途休息点。然而,已经将棺材稳稳扎在几根木杠上的八抬们(其实是十六个人)却不肯抬棺材就走,他们要干啥?他们要敲杠。就是撒娇或者说故作罢工不干的姿态,要死者亲戚出烟钱。这里说的死者亲戚,矛头直指死者家嫁出去的女儿、侄女、嫁出去的孙女等亲戚。人们说,一个老人过世,花费最多的并非儿子,而是女儿。秋英姐是三伯唯一的一个女儿,她此次为三伯过世已出了五六千了,而此时八抬们根本不会体谅她的,一个劲催她自觉拿出两千元烟钱,否则就休想起棺。而八抬门要是不起棺,你们这些孝子小孙们就要一直跪着。各个堂姐以及我自己的姐姐都受到八抬的“敲诈”(即敲杠),都必须出钱给八抬。而真才等鲁姓兄弟也受到了敲杠,因为三娘是他们鲁家的人,真才等人是三娘的晚辈,所以也要在此出钱给八抬们。
上图片吧。八抬们敲杠,被敲杠的嘴巴里假装不服,假装不肯出钱或者假装示穷示弱,双方讲价还价一阵,争论了半个小时,最终,被敲杠者都乖乖掏了钱。
这敲杠的风俗,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在我们刘家湾,从来都没有被取消过,一直是出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
今天的敲杠,共敲到了三千四百元,很多吗?不多。水金哥给八抬们确定的金额是四千元,敲杠成功了,多出四千的部分就归水金哥所有,而如果敲杠没有达到四千元,差的部分由他从补上。
上几幅八抬敲杠、人们假装不服与八抬争执的的图片吧。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1:28
敲杠后,八抬们终于高高抬起棺材,往山上进军。
丧事为大,在上山途中,逢山过山、逢海过海,倘若要经过你家一块庄稼地,甚至踩坏了庄稼,你是不能抗议的,更不能阻止前行。这是我们刘家湾恒古不变的规矩。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1:34
棺材快要抬到井边了。此时放下要歇息一下,以求等下一口气能准确地将棺材放入井中。







作者: 仲明    时间: 2016-10-2 01:36
辛苦了,这么晚还在发图文,愿逝者安息!
作者: 0715红顶屋    时间: 2016-10-2 01:39
路过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1:43
棺材正式入井。对准井坑,缓缓地、前后平衡地放下去。孝子孝孙们又一次跪下。二伯则在准备一些细土,放在盘里,连同那些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娘一起,等下要洒向下跪的孝子孝孙。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2:02
人们点响几箱礼炮,宣告死者正式下葬了。一挂长鞭被点燃,扔向井中的棺材,噼噼叭叭炸响,八抬们手拿锄头飞快地往井中扒土,以最快的速度用黄土将棺材覆盖。与此同时,二伯站在坟头上方,抛洒盘中的五谷杂娘,跪在坟头下方的孩子们,则在大人示意下,兜起衣服来接。接得越多,预示成长的岁月越吉祥。


入土为安。以上就是西凉湖乡村丧葬的全过程。


作者: 小而平凡    时间: 2016-10-2 03:58
把赤壁安葬民俗的整个流程和你家的故事看了一遍。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安康。楼主文采不错,有种读贾平凹《废都》的感觉!看到凌晨四点没睡意
作者: jusy    时间: 2016-10-2 07:24
梦回故乡 发表于 2016-10-1 01:04
附几张演出图片吧。
敢问蒋国斌是哪的人,赤壁市姓蒋同宗的只有我一大家
作者: Sally-霞孓    时间: 2016-10-2 07:37
花了半小时看完,感动,感叹!
作者: 天涯倦客    时间: 2016-10-2 07:41
风俗人情世故,细看别有风味。
作者: andy_2010    时间: 2016-10-2 08:28
???
作者: 梦回故乡    时间: 2016-10-2 09:10
老人埋葬完,已是中午了。午餐又搞了七八桌。下午,亲戚们陆续离去。我在黄昏十分也离开了,把弟弟一家和姐姐一家送到赤壁市后,返武汉。
明天,刘家湾又将恢复宁静。丧葬的这两三天中,村庄聚集了两三百人,热闹异常,景象仿佛回到了儿时。而丧葬一结束,人们就回城了。是的,城市化的时代大鼓,在中国大地上已奋力敲了十几年了,绝大部分农民,在大鼓的催促下,纷纷进城了。就连三伯那五个最平凡的儿女们,都是在城里早早买房置业了,在城里谋生、在城里生活。明天,他们都将离开乡村,回到城里,继续在建筑工地上做农民工。西凉湖,这个在我眼里一直是最本真的乡土社会的农村,也难以抗拒城市化的大潮。
只有白喜事,村庄才会有热闹的人气。只有白喜事,村庄过往的人和事才会被人念起。只有白喜事,才能激活村庄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最后,请容许我用我家老宅的图片和门前西凉湖的图片,结束本文。






作者: 猎风西凉    时间: 2016-10-2 09:20
老乡是个有心人,赞一个
作者: czzkk    时间: 2016-10-2 12:35
逝者安息,楼主辛苦了,老乡点赞
作者: 乡镇人    时间: 2016-10-2 13: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瑞之城    时间: 2016-10-2 15:13
愿逝者一路走好!
作者: 黑色鱼鱼鱼    时间: 2016-10-2 18:35
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夫
作者: 郑氏雷人    时间: 2016-10-2 19:05
好帖,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作者: 异样美    时间: 2016-10-3 10:22
好帖   真是写得详细  我也硬是一口气把他看完
作者: 热线跟帖局局长    时间: 2016-10-3 11:36
看完,深度文,,,,,,,,,,
作者: 黄牛家海    时间: 2016-10-3 20:10
看到你家门口的钢筋,我笑了,几时开工建新房,场地好大,出殡时看到鲁正才跪着

作者: 马子    时间: 2016-10-3 20:57
梦回故乡 发表于 2016-10-1 00:06
上午,水金哥、有金哥随我的车去神山镇再采购一些物品。冬金哥、连冬哥则在昨夜凌晨就去请了一辆面包车 ...

坐完夜一早上测字用的悼文有人写证明这个家族后继有人啊!
作者: 老斥    时间: 2016-10-3 21:16
感动,感动,深度感动!
作者: 马子    时间: 2016-10-3 21:34
你个文笔真RUA实! 算得上个文人!但我只晓得你是宽喜老表!
作者: 爱乐    时间: 2016-10-4 14:20
是个有心人,不错,写得很详实。赤壁的丧葬习俗基本上都差不多,大同小异。只是城市化的滚滚洪流席卷而来,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将被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了。
作者: 带个问号    时间: 2016-10-4 14:23
老人家一路走好!
作者: 后知后觉吗    时间: 2016-10-4 15:09
好文采!老人家一路走好。
作者: 没有尽头20126    时间: 2016-10-4 20:07
最平凡的老人
作者: 秋风de问候    时间: 2016-10-4 21:26
老人家一路走好!
作者: liucbrx    时间: 2016-10-4 22:15
好文采不错,写得很详实
作者: 李开恩    时间: 2016-10-5 09:43
人老终归去,病痛不经磨。仙逝安息,后人敬仰!
作者: sjy19910102    时间: 2016-10-5 12:06
很好!很用心的文章,赞赞赞!!!!
作者: lty999    时间: 2016-10-5 12:47
逝者安息
作者: 明月入怀    时间: 2016-10-5 16:32
楼主好文采
作者: dyw1225    时间: 2016-10-7 20:05
平实的记录,非常好,以后知道这些风俗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我们宝贵的地方文化。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