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万里茶路促成人方逢时和右都御史谢鹏举故居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6-10-1 14:26
标题: 万里茶路促成人方逢时和右都御史谢鹏举故居
 方逢时,嘉鱼黄冈湖(今赤壁黄盖湖)柘岸嘴出生。幼年时,其父因商致富,于是购买嘉鱼县城房屋居半后,迁往到嘉鱼县城鱼岳镇。可惜父亲早亡,所幸其母仍秉承父志对其悉心教育。方逢时也不负众望,十八岁既高中进士,被朝庭授宜兴知县,随后分别在宁津,曲周做知县。此后仕途平稳,直至嘉靖四十一年,由文官变武官,任广东按察司兵备副使,他的人生从此变得光辉。
  此后和俞大猷,谭纶,戚继光,刘显等与沿海,江西等地倭匪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时任江西临江知府的谢鹏举与方逢时恰好是同乡,谢鹏举在当地的抗倭剿匪的战斗中,由于对朝庭官兵给予充分的帮助和配合而一路高升。方逢时和谢鹏举因为是同乡加同事,在共同的战斗中结成至友,成为必然。
  方逢时后来移调北方征虏,与蒙古缔结友好,展开互市,不仅消除了朝庭最大隐患,并且为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可以有力实施,铺平了道路。让人意外惊喜的是,因为茶马互市的繁荣,不仅沿海,连内陆的湖广物资也源源不断的由一条新开辟的商路,到互市口岸,进入蒙古,甚至到俄罗斯和欧州,这条商路一直延伸至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政治都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为后来以茶叶为主,此后这条商路也就被誉为“万里茶马古道”。
  尤其是湖广的茶叶,简称“湖茶”,因为这条商路的新开辟,逐渐由内陆至蒙古,再扩展进入俄罗斯和欧州,得以扬名海外,其中以方逢时,谢鹏举家乡湖北赤壁的羊楼洞茶,销路最广,也最受海外推崇。湖北赤壁羊楼洞茶究竟什么时候走上这条“万里茶马古道”,因为《明史》曾经被刻意篡改,至今无法考证。但是“湖茶”中的湖南安化茶己经证明在明代万历年就有山西商人通过这条商路进行经营。
  “湖茶”系列中与赤壁羊楼洞同属咸宁市下辖地的咸宁柏墩茶,也有证据表明在万历年由晋商经营,通过这条"万里茶马古道”行销海外。偏偏在这两地中间,最负盛名的羊楼洞茶在明代的历史记录,片瓦无存,那时候的羊楼洞也仍然产茶,并且促成这条“万里茶马古道”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管理互市的最高行政长官方逢时出生的地方,仅离羊楼洞十多公里,羊楼洞物资进出也必经方逢时出生地。羊楼洞茶因为有药性,从古至今是当地百姓喜欢备用的药物类用品之一,古代因为医疗条件差,羊楼洞茶更加是周围家家都有,人人出行必备的物品。
  方逢时与家乡子弟兵在蒙古大漠水土不服的情况下,使用的应该是随身携带的羊楼洞茶防治。羊楼洞一直有传说:在古代,当地人随将帅在蒙古作战时,用羊楼洞茶治水土不服,效果是百分之百。方逢时与晋商代言人(曾任总督)的王崇古,同时也都是极力促成、支持和维护互市,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王崇古集团的晋商为什么舍近求远,不用川陕茶,而用“湖茶”,这不能不让人疑惑?晋商是通过那条途径知道“湖茶”的?为什么恰恰应该最有可能被晋商发现和了解的羊楼洞茶,没有发现可以证明明代有晋商经营的证据?其南北的湖南安化和咸宁柏墩反而有了证据?那时候也在产茶的羊楼洞茶是怎样的情况……?
  有一点,俄罗斯现存的一张古地图里面,赤壁羊楼洞和武汉一样大,羊楼洞也曾被称誉“小汉口”。而汉口是“湖茶”和五夷山茶在这条商路上的一个重要集中地,这些茶在汉口集中后,再走汉水,最后到张家口。武汉能够后来成为中部最大城市,也有这个原因。甚至据说俄罗斯还有一张更古老的地图,只有羊楼洞,没有汉口。由此可以证明羊楼洞茶在这条“万里茶马古道”上是多么重要。
  还有一点,让人疑惑,被定义为万里茶路起点的福建五夷山崇安县下梅村茶的销出路线,其实可以笔直顺水到大运河,走北京到张家口再到蒙古,甚至俄罗斯和欧州。为什么偏偏要从九江,逆水而行,舍近求远,舍低就高先去汉口呢?据说有两大原因:一是京杭运河承担运粮,运盐,运铜等朝庭任务,难以挤入。这个理由非常牵强,甚至不是理由,京杭运河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拥堵事件,可以证明运茶的船进入河道不受影响。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商战就是要抢占先机,就是真的河道拥挤,为了节约时间,都会挺而走险。不是特别理由,不会逆水行舟,舍近求远。二是汉口到汉水,随后到张家口,再进入蒙古及海外这条路线,沿途晋商云集,易照应,且有沿途批销、分散茶货的妙用。从《明史》准确记载明中期“湖茶”就以先走私,后合法走上这条商路来看,应该证明万里茶路的真正起点是“湖茶”,因为这条路线从“隆庆和议”开始与蒙古互市以来就被晋商最先开辟,己经形成一条惯有的路线,福建五夷山茶应该是后来跟随。就像它的茶销出路线必须进入"湖茶”的路线一样。准确的说“湖茶”中应该最有可能是方逢时及家乡兵携带的赤壁羊楼洞茶无意中与蒙古人及晋商的接触,而被精明的晋商最先发现商机,并且最先来到羊楼洞开辟经营的。所以方逢时不仅是“万里茶马古道”促成第一人,更加可能是“羊楼洞茶”最先走向蒙古的传播者之一……。
  只所以无据可查,应该是《明史》的大量篡改,越是辉煌或者重要的地方,也是抹去最多的地方,同时被抹去的,应该还有在明代经营“湖茶”后,那些富可敌国的晋商们的名字。明代王世贞曾说:““四维父盐长芦,累资数十百万。崇古盐在河东。相互控制二方利。”就是对王崇古,张四维(接张居正职任内阁首辅)为代表的晋商不满。自从“隆庆和议”开展互市以后,张、王为代表的官商集团财富“不止十倍于初期”。而到了明末,这一代官商结合的超级晋商,与后来靠小贩起家,帮助满清而发家的“八大皇商”毫无关糸。这一切都说明了些问题,明代那些辉煌的历史已经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被直接销毁得杳无踪影。
  但是,我们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尼布楚条约》规定了“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晋商在湖南、湖北、福建收购茶山,加工成砖茶,出口到蒙古、俄罗斯,换取皮毛、牲畜等……”。等说法中可以看出,至少“湖茶”和五夷山茶己经在清朝早期,其影响力和市场需求已经超越过了蒙古,在俄罗斯有了很大的市场。那么恰恰可以反证“湖茶”等,必定是在这之前的明代,先传输到了蒙古,最后逐渐扩展到了俄罗斯。
  综合《明史》记载,“湖茶”先走私,后合法的走上了这条“万里茶路”。甚至在万历年还因为茶叶的需求而引发的,蒙古族、女真族等和明朝之间的战争。同时根据湖南安化和湖北咸宁柏墩都有证据表明,在明代万历年就有晋商经营等。所有的林林总总来看,“万里茶路”应该是从明代“隆庆和议”不久后,就开始形成了这个以茶为主的万里商路,并且一定是以“湖茶”为主。最先被发现,开发的,最最有可能的就是赤壁羊楼洞茶。
  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看明朝,我们不免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总是说着说着,那些事情到了明朝的某一段,就突然什么都没有,几乎都是直接跳跃到了清朝。给人的感觉,好像清朝开国以来,什么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或者发展的。“康雍乾盛世”好像是中国发展的最颠峰时期,虽然我们毫不否认,清朝在开彊辟土,文治武功方面的极高建树。但是和明朝同时代的海外诸国,甚至一直自以为是的西方人也是十分向往,用顶礼膜拜的心态看待的,世界最富有、最发达、最开放的神秘东方神国-号称“白银帝国”的。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萌芽国的明朝,从现存的历史看起来怎么很多是一片空白或者黑暗……?

  谢鹏举没有创造方逢时那么大的功绩,但是为官清正,办事也有作为,最后任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巡抚浙江。在万历八年致仕,此后他在赤壁市(今赤马港办事处)的月山,选一盆地中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府邸。府邸最前面有是一亭阁,进去前必经此亭阁,进入亭阁后是一条高墙围堵的直巷,过了直巷才进入房屋。这么御史大人“太平不忘战事”,这样的布置既显示了身份,也用于防兵。
  府邸前是一塘,现存有残石栏若干,仍可想象当年的园林景致肯定是曲径幽兰,别具一格。府邸宽大,三进三层,至今仍从地面基角可窥一、二。府邸旁靠左有一怪石,据后人所说,是谢鹏举家当年糸马之用。
  整个府邸及园林周围环山抱绕,如同在聚宝盆中,又似城池之中,寓意家族稳固,有神灵保护。前面山陡,进出不便,实为防兵。府邸在后面依山而建,山形成峰,如同笔架,是希望后代读书成材,辈出人才。
  如此往嘉鱼方向不到十公里,嘉鱼舒桥的南塘方家,这里就是谢鹏举的同乡,以兵部尚书致仕的方逢时府邸。方逢时在谢鹏举致仕的第二年(万历九年),也致仕告老还乡了。他的府邸选址与谢鹏举惊人的相似,也是一个盆地,大山环绕,至今仍存很多房屋。据其后人所说,过去曾有书房,庭院等。从地基看,当年规模不小,府邸前也有一塘,过去有一洗衣石板上雕“尚书”二字,后被人盗走。至今仍有一“尚书”石板为后人收藏,还有一块大木匾,上书“柱国尚书”,后人无知,为了做木谷仓的盖板,嫌其过大,锯掉一字,今仍存“柱国尚”三字。过去府邸中还有一对汉白玉石狮,是方逢时从京城带来,文革时,家人为了保护它,深埋地底。九十年代挖掘出来没多久,就被人盗去,后人至今为此扼挽长叹。方逢时府邸坐向与谢鹏举的相反,坐南朝北,地域更加广阔。离府邸一里有一地方,叫下马铺,是当时前来拜访的官员下马的地方。过去官员到南塘方家,从嘉鱼县城坐船经蜜泉湖到舒桥的米铺,然后到下马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行到南塘方家拜见方逢时。据南塘方家后人所讲,当地有九股水源进入,是九龙入海。然后有三处出水,一处从舒桥的米铺蜜泉湖乘船到嘉鱼县城,一处是从黄龙经陆水河到陆溪,赤壁,最后到出生地黄盖湖。还有一处是经西梁湖到武汉。这样的选择非常高明,不但能够集聚天地灵气,而且进退自如,可见当时方逢时用心良苦。
  从南塘方家方逢时的故居和他同时代地位差不多的高官谢鹏举的府邸及其地形选择来看,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可以肯定是方逢时告老还乡的主要居住地,据说方家还有一个说法:“不孝子孙送入南塘”。那么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南塘方家为方逢时的最主要居住地,因为其他地方的方家子孙如果不守规矩,就要送到南塘方家接受处理。
  方逢时与谢鹏举家的山川形胜和建筑府邸的选择釆用的是以“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为理论基础的“山环水抱法”。建府邸必须“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行军作战过的人,对地形地势的要求都有讲究:周围以山环绕,是对其保护,以守为中心,既守得住财,又聚得住气,而且还能抵御外扰。在围绕中建造府邸,依山伴水,地方虽小却别有洞天。这群山的围绕将府邸包围,像一个聚宝盆,喻意财源,才气聚在一起不外露。同时也希望后代子孙团结一气,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古人讲究“天园地方”,这群山围绕似天,府邸是方形,正好符合这一理论。古人认为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追求发展变化,人们才会有事业的成就,也就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人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就会和平共处。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建筑也讲究效法自然,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这种建筑观念意图体现出一种“天地人合一”的景象。这也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方逢时和谢鹏举这样选择地形做府邸,应该是明代同级官员较多釆用的方法,很值得研究。从两人建筑府邸地形选址,结构几乎一致来看,他们的生活情趣非常相同。并且两人府邸相隔也十分近,是不是凭此就可以认为他们两人当时不但交情非浅,因为居住地相隔很近,交往也一定非常频繁。
  方逢时是一个善于观察发现,并且会做出相应处理的人,谢鹏举则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以至能够活到九十多岁的高寿,被皇帝誉为“天下二高松”,视为国家兴盛的祥兆。因为有着超脱凡人的品质,方逢时与谢鹏举也创造了人生的不凡成绩而载入史册。谢鹏举致仕后安心归隐,少问世事,俨若世外高人。方逢时则四处奔走,不时为家乡做些实事。其随时随地咏诗作词的爱好,也是促使他喜爱到处游玩的动因。直至今天,他的很多诗词仍被后人传颂,他的代表作《大隐楼集》更加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项目。由他首议促成的“万里茶马古道”对后来中国的商业、政治意义深远,甚至影响到了世界。


作者: 村夫遥星    时间: 2016-10-1 14:59
本帖最后由 村夫遥星 于 2016-10-1 15:02 编辑

 方逢时,嘉鱼黄冈湖(今赤壁黄盖湖)柘岸嘴出生。幼年时,其父因商致富,于是购买嘉鱼县城房屋居半后,迁往到嘉鱼县城鱼岳镇。可惜父亲早亡,所幸其母仍秉承父志对其悉心教育。方逢时也不负众望,十八岁既高中进士,被朝庭授宜兴知县,随后分别在宁津,曲周做知县。此后仕途平稳,直至嘉靖四十一年,由文官变武官,任广东按察司兵备副使,他的人生从此变得光辉。
  此后和俞大猷,谭纶,戚继光,刘显等与沿海,江西等地倭匪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时任江西临江知府的谢鹏举与方逢时恰好是同乡,谢鹏举在当地的抗倭剿匪的战斗中,由于对朝庭官兵给予充分的帮助和配合而一路高升。方逢时和谢鹏举因为是同乡加同事,在共同的战斗中结成至友,成为必然。
  方逢时后来移调北方征虏,与蒙古缔结友好,展开互市,不仅消除了朝庭最大隐患,并且为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可以有力实施,铺平了道路。让人意外惊喜的是,因为茶马互市的繁荣,不仅沿海,连内陆的湖广物资也源源不断的由一条新开辟的商路,到互市口岸,进入蒙古,甚至到俄罗斯和欧州,这条商路一直延伸至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政治都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为后来以茶叶为主,此后这条商路也就被誉为“万里茶马古道”。
  尤其是湖广的茶叶,简称“湖茶”,因为这条商路的新开辟,逐渐由内陆至蒙古,再扩展进入俄罗斯和欧州,得以扬名海外,其中以方逢时,谢鹏举家乡湖北赤壁的羊楼洞茶,销路最广,也最受海外推崇。湖北赤壁羊楼洞茶究竟什么时候走上这条“万里茶马古道”,因为《明史》曾经被刻意篡改,至今无法考证。但是“湖茶”中的湖南安化茶己经证明在明代万历年就有山西商人通过这条商路进行经营。
  “湖茶”系列中与赤壁羊楼洞同属咸宁市下辖地的咸宁柏墩茶,也有证据表明在万历年由晋商经营,通过这条"万里茶马古道”行销海外。偏偏在这两地中间,最负盛名的羊楼洞茶在明代的历史记录,片瓦无存,那时候的羊楼洞也仍然产茶,并且促成这条“万里茶马古道”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管理互市的最高行政长官方逢时出生的地方,仅离羊楼洞十多公里,羊楼洞物资进出也必经方逢时出生地。羊楼洞茶因为有药性,从古至今是当地百姓喜欢备用的药物类用品之一,古代因为医疗条件差,羊楼洞茶更加是周围家家都有,人人出行必备的物品。
  方逢时与家乡子弟兵在蒙古大漠水土不服的情况下,使用的应该是随身携带的羊楼洞茶防治。羊楼洞一直有传说:在古代,当地人随将帅在蒙古作战时,用羊楼洞茶治水土不服,效果是百分之百。方逢时与晋商代言人(曾任总督)的王崇古,同时也都是极力促成、支持和维护互市,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王崇古集团的晋商为什么舍近求远,不用川陕茶,而用“湖茶”,这不能不让人疑惑?晋商是通过那条途径知道“湖茶”的?为什么恰恰应该最有可能被晋商发现和了解的羊楼洞茶,没有发现可以证明明代有晋商经营的证据?其南北的湖南安化和咸宁柏墩反而有了证据?那时候也在产茶的羊楼洞茶是怎样的情况……?
  有一点,俄罗斯现存的一张古地图里面,赤壁羊楼洞和武汉一样大,羊楼洞也曾被称誉“小汉口”。而汉口是“湖茶”和五夷山茶在这条商路上的一个重要集中地,这些茶在汉口集中后,再走汉水,最后到张家口。武汉能够后来成为中部最大城市,也有这个原因。甚至据说俄罗斯还有一张更古老的地图,只有羊楼洞,没有汉口。由此可以证明羊楼洞茶在这条“万里茶马古道”上是多么重要。
  还有一点,让人疑惑,被定义为万里茶路起点的福建五夷山崇安县下梅村茶的销出路线,其实可以笔直顺水到大运河,走北京到张家口再到蒙古,甚至俄罗斯和欧州。为什么偏偏要从九江,逆水而行,舍近求远,舍低就高先去汉口呢?据说有两大原因:一是京杭运河承担运粮,运盐,运铜等朝庭任务,难以挤入。这个理由非常牵强,甚至不是理由,京杭运河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拥堵事件,可以证明运茶的船进入河道不受影响。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商战就是要抢占先机,就是真的河道拥挤,为了节约时间,都会挺而走险。不是特别理由,不会逆水行舟,舍近求远。二是汉口到汉水,随后到张家口,再进入蒙古及海外这条路线,沿途晋商云集,易照应,且有沿途批销、分散茶货的妙用。从《明史》准确记载明中期“湖茶”就以先走私,后合法走上这条商路来看,应该证明万里茶路的真正起点是“湖茶”,因为这条路线从“隆庆和议”开始与蒙古互市以来就被晋商最先开辟,己经形成一条惯有的路线,福建五夷山茶应该是后来跟随。就像它的茶销出路线必须进入"湖茶”的路线一样。准确的说“湖茶”中应该最有可能是方逢时及家乡兵携带的赤壁羊楼洞茶无意中与蒙古人及晋商的接触,而被精明的晋商最先发现商机,并且最先来到羊楼洞开辟经营的。所以方逢时不仅是“万里茶马古道”促成第一人,更加可能是“羊楼洞茶”最先走向蒙古的传播者之一……。
  只所以无据可查,应该是《明史》的大量篡改,越是辉煌或者重要的地方,也是抹去最多的地方,同时被抹去的,应该还有在明代经营“湖茶”后,那些富可敌国的晋商们的名字。明代王世贞曾说:““四维父盐长芦,累资数十百万。崇古盐在河东。相互控制二方利。”就是对王崇古,张四维(接张居正职任内阁首辅)为代表的晋商不满。自从“隆庆和议”开展互市以后,张、王为代表的官商集团财富“不止十倍于初期”。而到了明末,这一代官商结合的超级晋商,与后来靠小贩起家,帮助满清而发家的“八大皇商”毫无关糸。这一切都说明了些问题,明代那些辉煌的历史已经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被直接销毁得杳无踪影。
  但是,我们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尼布楚条约》规定了“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晋商在湖南、湖北、福建收购茶山,加工成砖茶,出口到蒙古、俄罗斯,换取皮毛、牲畜等……”。等说法中可以看出,至少“湖茶”和五夷山茶己经在清朝早期,其影响力和市场需求已经超越过了蒙古,在俄罗斯有了很大的市场。那么恰恰可以反证“湖茶”等,必定是在这之前的明代,先传输到了蒙古,最后逐渐扩展到了俄罗斯。
  综合《明史》记载,“湖茶”先走私,后合法的走上了这条“万里茶路”。甚至在万历年还因为茶叶的需求而引发的,蒙古族、女真族等和明朝之间的战争。同时根据湖南安化和湖北咸宁柏墩都有证据表明,在明代万历年就有晋商经营等。所有的林林总总来看,“万里茶路”应该是从明代“隆庆和议”不久后,就开始形成了这个以茶为主的万里商路,并且一定是以“湖茶”为主。最先被发现,开发的,最最有可能的就是赤壁羊楼洞茶。
  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看明朝,我们不免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总是说着说着,那些事情到了明朝的某一段,就突然什么都没有,几乎都是直接跳跃到了清朝。给人的感觉,好像清朝开国以来,什么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或者发展的。“康雍乾盛世”好像是中国发展的最颠峰时期,虽然我们毫不否认,清朝在开彊辟土,文治武功方面的极高建树。但是和明朝同时代的海外诸国,甚至一直自以为是的西方人也是十分向往,用顶礼膜拜的心态看待的,世界最富有、最发达、最开放的神秘东方神国-号称“白银帝国”的。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萌芽国的明朝,从现存的历史看起来怎么很多是一片空白或者黑暗……?

  谢鹏举没有创造方逢时那么大的功绩,但是为官清正,办事也有作为,最后任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巡抚浙江。在万历八年致仕,此后他在赤壁市(今赤马港办事处)的月山,选一盆地中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府邸。府邸最前面有是一亭阁,进去前必经此亭阁,进入亭阁后是一条高墙围堵的直巷,过了直巷才进入房屋。这么御史大人“太平不忘战事”,这样的布置既显示了身份,也用于防兵。
  府邸前是一塘,现存有残石栏若干,仍可想象当年的园林景致肯定是曲径幽兰,别具一格。府邸宽大,三进三层,至今仍从地面基角可窥一、二。府邸旁靠左有一怪石,据后人所说,是谢鹏举家当年糸马之用。
  整个府邸及园林周围环山抱绕,如同在聚宝盆中,又似城池之中,寓意家族稳固,有神灵保护。前面山陡,进出不便,实为防兵。府邸在后面依山而建,山形成峰,如同笔架,是希望后代读书成材,辈出人才。
  如此往嘉鱼方向不到十公里,嘉鱼舒桥的南塘方家,这里就是谢鹏举的同乡,以兵部尚书致仕的方逢时府邸。方逢时在谢鹏举致仕的第二年(万历九年),也致仕告老还乡了。他的府邸选址与谢鹏举惊人的相似,也是一个盆地,大山环绕,至今仍存很多房屋。据其后人所说,过去曾有书房,庭院等。从地基看,当年规模不小,府邸前也有一塘,过去有一洗衣石板上雕“尚书”二字,后被人盗走。至今仍有一“尚书”石板为后人收藏,还有一块大木匾,上书“柱国尚书”,后人无知,为了做木谷仓的盖板,嫌其过大,锯掉一字,今仍存“柱国尚”三字。过去府邸中还有一对汉白玉石狮,是方逢时从京城带来,文革时,家人为了保护它,深埋地底。九十年代挖掘出来没多久,就被人盗去,后人至今为此扼挽长叹。方逢时府邸坐向与谢鹏举的相反,坐南朝北,地域更加广阔。离府邸一里有一地方,叫下马铺,是当时前来拜访的官员下马的地方。过去官员到南塘方家,从嘉鱼县城坐船经蜜泉湖到舒桥的米铺,然后到下马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行到南塘方家拜见方逢时。据南塘方家后人所讲,当地有九股水源进入,是九龙入海。然后有三处出水,一处从舒桥的米铺蜜泉湖乘船到嘉鱼县城,一处是从黄龙经陆水河到陆溪,赤壁,最后到出生地黄盖湖。还有一处是经西梁湖到武汉。这样的选择非常高明,不但能够集聚天地灵气,而且进退自如,可见当时方逢时用心良苦。
  从南塘方家方逢时的故居和他同时代地位差不多的高官谢鹏举的府邸及其地形选择来看,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可以肯定是方逢时告老还乡的主要居住地,据说方家还有一个说法:“不孝子孙送入南塘”。那么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南塘方家为方逢时的最主要居住地,因为其他地方的方家子孙如果不守规矩,就要送到南塘方家接受处理。
  方逢时与谢鹏举家的山川形胜和建筑府邸的选择釆用的是以“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为理论基础的“山环水抱法”。建府邸必须“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行军作战过的人,对地形地势的要求都有讲究:周围以山环绕,是对其保护,以守为中心,既守得住财,又聚得住气,而且还能抵御外扰。在围绕中建造府邸,依山伴水,地方虽小却别有洞天。这群山的围绕将府邸包围,像一个聚宝盆,喻意财源,才气聚在一起不外露。同时也希望后代子孙团结一气,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古人讲究“天园地方”,这群山围绕似天,府邸是方形,正好符合这一理论。古人认为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追求发展变化,人们才会有事业的成就,也就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人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就会和平共处。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建筑也讲究效法自然,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这种建筑观念意图体现出一种“天地人合一”的景象。这也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方逢时和谢鹏举这样选择地形做府邸,应该是明代同级官员较多釆用的方法,很值得研究。从两人建筑府邸地形选址,结构几乎一致来看,他们的生活情趣非常相同。并且两人府邸相隔也十分近,是不是凭此就可以认为他们两人当时不但交情非浅,因为居住地相隔很近,交往也一定非常频繁。

  方逢时是一个善于观察发现,并且会做出相应处理的人,谢鹏举则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以至能够活到九十多岁的高寿,被皇帝誉为“天下二高松”,视为国家兴盛的祥兆。因为有着超脱凡人的品质,方逢时与谢鹏举也创造了人生的不凡成绩而载入史册。谢鹏举致仕后安心归隐,少问世事,俨若世外高人。方逢时则四处奔走,不时为家乡做些实事。其随时随地咏诗作词的爱好,也是促使他喜爱到处游玩的动因。直至今天,他的很多诗词仍被后人传颂,他的代表作《大隐楼集》更加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项目。由他首议促成的“万里茶马古道”对后来中国的商业、政治意义深远,甚至影响到了世界。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6-10-4 13:26
相关帖子:
                               欧亚万里茶路:驼铃声中 从赤壁直入蒙俄
     寻访“商旅文化古道”系列(一)
开篇语
从秦始皇嬴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开始,中国就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市场。在2000多年中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内,这一统一市场一直保持了稳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统一市场,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对推动东西方的交流,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千百年来,随着大规模跨地区商贸文化的交流沟通,一条条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古道渐渐形成。驼铃、帆影,文化贸易互通互联,不绝于缕。
从今天起,“行走”栏目将和读者们一起,去探访那一条条布满人文商贸气息的特色古道。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中国古代有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却不知在我国北部草原还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西伯利亚腹地的驼道,这是一条被历史风尘湮没、被世人遗忘的中欧茶叶通道。这条路的一头,连接起湖北赤壁羊楼洞、湖南安化、福建崇安等中国中南地区的茶区;另一头,则延伸到今天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这就是曾在历史上辉煌近两千年的欧亚万里茶路。
2009年,一封来自俄罗斯国家社会科学院的公函,揭开了这个名叫“羊楼洞”的小镇尘封了多年的茶史。
一块砖茶=
一晚住宿费+一顿早餐
11月7日,立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雨让湖北小城赤壁气温骤降。但在城区内的望家欢国际农贸城和三国赤壁美食旅游文化公园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青(米)砖茶交易会”现场,气氛却十分热烈,各种肤色的客商在成行的茶庄展厅中喝着当地特产的青砖茶和米砖茶,聊着天,全然没有冷雨中的瑟缩之感。在这里,大家商谈的只是简单的生意,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种景象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一定程度上说,它象征着那条曾经无比辉煌,但却沉寂已久的古商道,重新开始运作了。
在赤壁赵李桥茶厂连排的高大堆仓中,一排排高约4米、宽约5米、长超过20米、堆放得整齐密实的褐色茶堆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叶片、叶梗和嫩枝清晰可见。茶厂的负责人说,从茶农手里收来的茶叶,要在这里先堆放约40天,待茶叶中的水分由40%左右下降到17%~18%,然后按照严格的规范淋水,再继续堆放约12天,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生产程序。淋的水也有讲究:茶厂请了遥感专家,在飞机上经过仔细勘测确定了一处地下水源,打了一口深达300米的井,以保证水质的洁净。
记者在现场看到,茶堆中通道纵横,高过普通身材人士的头顶,宽可容一个不是很肥胖的人通过,好像“地道战”的地道入口一般。负责人解释说,因为茶堆太大,如果不在堆放完成之后在其中挖出这些通道,巨大的压力会让内部温度升高,可能导致自燃。
负责人说,每年收来的新茶,都需要经过一年的发酵、陈化,才能用来加工砖茶。这间“中华老字号”茶厂,是历史上著名的“洞砖”的传承者。“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坊”牌米砖茶,对于广东的茶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对北方草原,特别是蒙古、俄罗斯的喝茶人来说,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
赤壁的茶专家说,蒙古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北方高寒地区,肉食居多,“腥肉之食,非茶不消”。砖茶传入蒙古地区后,由于便于储藏等原因,迅速得宠,甚至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清康熙年间,内地商人深入蒙古腹地经商,除用米、布直接交换毛皮之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价。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二四”即每箱可以装24块砖茶,价值约33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当作一元币通行。而在更偏僻的地区,用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情也是很常见的。研究蒙古的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曾经记载,当时在蒙古地区的中国内地商人,住店、吃饭都用砖茶付账,“库伦一间客房连饭费一昼夜付一块砖茶……”。
而在俄罗斯,商人们用纺织品、精加工的皮革、毛皮和金属制品交换中国的茶叶。对于茶叶的强劲需求,还推动了当地瓷器工业的发展。而19世纪中期,“中国大地上第一次耸立起外国工厂的烟囱”,就是指的首批在赤壁羊楼洞镇落地的俄国在华茶叶加工企业。
起点羊楼洞:
“鸡公车”碾压过的历史
从赵李桥茶厂出来,沿着一条平整的乡村公路行驶约4公里,就来到了万里茶路的起点之一——古镇羊楼洞。
羊楼洞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青石铺设的街面上,历代运茶的“鸡公车”碾成的寸余深槽仍历历可见。车辆辚辚的繁华已作古,石板街两旁明清建筑透出的古风陈韵,仿佛还在述说着当年的喧闹。不时可见的“茶”痕迹,仍不断地提醒来者,这里有无数与茶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着晚清晋商入闽收购茶叶之路被太平天国战乱切断后羊楼洞地位的提升。
当时小小的羊楼洞常住人口达4万余,有茶庄200多家。短短时间内,小镇就拓展到5条主要街道,几百家各色商铺分布在街道两侧。在当时清政府的官方地图上,“羊楼洞”与“汉口”用同样规格的字体标注,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当时制茶主要用当地观音泉等3条小川的水,故有晋商开设的“长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号茶庄。“川”字牌也就自此成为边销、外销的著名商标,持久不衰。传说旧时边境贸易时不少少数民族或外国买家不识汉字,只要将三个指头隔着包装纸在茶砖上一印,发现是“川”字,便能顺利成交。
离羊楼洞10公里的新店镇是砖茶入水路的起点,至今仍保存着两三条明清老街,一律青石铺路,两边店铺住宅均为木结构,街外侧是潘河,昔日羊楼洞砖茶泊岸上船的条石砌的码头依在,砖茶由此顺水运往黄盖湖,再入长江至汉口。今天黄盖湖、陆水湖沿岸,仍旧是青翠的万亩茶田。
根据《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大事记》记载:1727年(清雍正五年),沙俄女皇派遣使臣来华,申请通商,订立了《恰克图条约》,中俄茶叶陆路贸易从此确立。晋商在恰克图中方一侧迅速设立了一个“买卖城”,把运抵的茶叶全部集中于此,俄商也携货汇集到这里交换茶叶。恰克图成为了输俄茶叶的最大集散地。当时运往俄国的中国茶叶,除了有工夫红茶、福建花茶、浙江花茶、皖南绿茶、建德珠兰茶,还有鄂南的砖茶。这也是羊楼洞砖茶销往恰克图的开始。
1.3万公里茶路:
辉煌200年 串起200城市
欧亚万里茶路始于唐宋,兴起于清初,辉煌期长达近200年。根据目前学者的说法,它主要有湖北的羊楼洞、福建的崇安和湖南的安化三个起点,代表了三个著名的产茶区。羊楼洞起点比湖南安化起点缩短了近350公里,比崇安起点缩短了585公里,在贸易中更占优势。当年羊楼洞茶区的茶汇集到作为茶叶贸易集散地和制造中心的羊楼洞镇,制作完成后,由鸡公车推到赵李桥,送上潘河的茶船到新店,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畜驮车拉至黄河,一路走东口(今河北张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由此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洞茶(羊楼洞产区茶的简称)的销售网,甚至远及英国。
“乔家大院”是重要推手
欧亚万里茶路是人类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洲际物流通道。1.3万公里的茶路,串联起超过200座主要的城市。在这条线路上,湖北的汉口、襄阳,河南的赊店、洛阳,山西的泽州、长治、祁县、平遥、太谷、榆次,河北的张家口等,都是中国境内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欧亚万里茶叶贸易国际化的重要推手是晋商,著名的“乔家大院”就是这条茶路上举足轻重的角色。祁县的渠家茶庄和乔家茶庄(即“乔家大院”的家族原型),榆次的常家茶庄,都是当时的巨商。
但这条商路长期被人遗忘。2009年,湖北省社科院接到俄罗斯国家社会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一封公函,请他们帮忙查找湖北一个名叫“羊楼洞”的地点,说在俄罗斯的旧海关资料中,发现大量的茶叶贸易都与这个小地方有关。
在此之前,大约从2005年开始,有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对羊楼洞和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加工和集散地汉口收集资料,考察相关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来自俄罗斯的这封公函,为催生“欧亚万里茶路”的合作无疑推了关键的一把。之后中俄之间学术交往不断,近期沿线200余座城市更共同发表宣言,发出共同重振古茶路的呼声,一系列相关的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在展开。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6-10-6 09:06
本帖最后由 大天行者 于 2016-10-6 09:10 编辑

百度辞条:                                      
                                  青砖茶
      
           “……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后,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产销集散中心即从是时起。……”。



作者: toney    时间: 2016-10-6 09:19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6-12-17 20:08
村夫遥星 发表于 2016-10-1 14:59
 方逢时,嘉鱼黄冈湖(今赤壁黄盖湖)柘岸嘴出生。幼年时,其父因商致富,于是购买嘉鱼县城房屋居半后,迁 ...

方逢时《大隐楼集》
   ”大隱樓成志喜“
”過蒲圻飲松屏謝司徒宅“

这两首连在一起的诗说明了这个主题的正确性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6-12-17 21:19
本帖最后由 大天行者 于 2016-12-17 21:28 编辑

方逢时大隐楼喜成的诗和过蒲圻谢鹏举家的诗在《大隐楼集》卷之七,里面是紧接在一起的。可以证明方逢时家在舒桥南塘方家,南塘方家前有下马铺也是证明之一,从舒桥米埠坐船经蜜泉湖可到长江。南塘方家与蒲圻谢鹏举家仅隔数公里,两家布局雷同。

   


该方逢时写大隐楼喜成后,就到蒲圻谢鹏举家,他有即兴作诗的习惯,是去参照谢鹏举家和大隐楼的区别。








127965910503868129.jpg (136.95 KB, 下载次数: 17)

127965910503868129.jpg

185341093967975283.jpg (180.89 KB, 下载次数: 22)

185341093967975283.jpg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