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城市海绵项目建成后,赤壁将告别“看海”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赤小房 时间: 2018-4-13 11:57
标题: 城市海绵项目建成后,赤壁将告别“看海”模式!
还记得2016年7月3日赤壁看海的事件吗?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导致城区多处内涝,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2018年4月12日晚,赤壁市普降暴雨,一场暴雨导致城区多处洪涝现象,防内涝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才能让城市恢复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弹性”,根治顽疾。赤壁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改造成为必要。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赤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咸宁市下辖的县级市之一,距武汉市区112 公里,距岳阳市区90 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交汇的节点城市。自古以来赤壁就是交通要地,地理位置优越,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天然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和联系平原与山区的纽带,因此享有“湖北南大门”的美誉。全市东西长68.9 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为60 公里、26 公里,市域总面积1723 平方千米。
一、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总体目标
(1)结合赤壁市的自然生态本底、海绵城市建设条件以及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规划目标,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赤壁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赤壁市的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水平。
(2)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3)至2020年,实现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至2030年,实现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总体策略
近期解决问题,远期指引建设。至2020年,近期建设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无严重渍水现象发生;规划区内水环境恶化区域得到根本遏止。至2030年,规划建设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水生态系统自平衡、水安全系统不影响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营造生态适宜的健康休闲水环境。
3、指标体系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结合实际问题和需求,选取 6 大类共 18 项建设指标,并确定规划目标。
二、海绵城市系统构建
1、自然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
固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框架,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格局的构建,以全域生态格局为基础。
(1)市域规划生态结构构成为“一轴、一环、两心、三区”:
一轴:以陆水河、陆水湖为“生态水轴”。
一环:由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深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形成“生态绿轴”,联系市域各绿色空间;大山、虎山、金紫山、青峰岭、雪峰山、狮子山、云古山、红林山、随阳山等形成城区外围山林生态楔。生态绿轴与山林生态楔成为生物流动和栖息的“生态绿环”。
两心:一“心”是城区为中心,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城区的绿地环境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带动大环境绿化布局的整体发展。另一“心”是陆水湖国家风景名胜区。
三区:三个生态湿地保护区,分别为陆水湖国家湿地保护区、西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黄盖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中心城区规划生态结构形成“一环、两带、四心”的园林绿地系统结构。
一环:老城区外围生态景观绿环。
两带:一带为陆水河两侧绿化带,形成一河带两岸,两岸各不同的特色景观,增加居民休憩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另外一带为京广铁路两侧绿化带,规划绿化宽度不少于30米,将凤凰山公园、宝塔山游园、龙祥山森林公园等重要景观绿地连接起来,扩展城市景观线。
四心:以金鸡山公园、人民广场、砂子岭公园和体育公园组成生态绿心。
2、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工程运用低影响开发和学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同时,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它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
水生态体系分为径流控制工程和河湖生态治理两部分。径流控制工程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达到70%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河湖生态治理工程通过对规划区内改造的河湖水系的硬质化驳岸进行改造,对现有生态化驳岸河湖水系进行修复和维护,达到生态岸线恢复70%的控制目标。
3、水安全保障系统构建
水安全系统保障规划包括防涝系统建设、防洪系统建设以及供水系统建设(水源地保护)。
(1)防涝系统建设
构筑在城市防洪体系基础上的城市防涝体系,按照《赤壁市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划定防涝分区。
(2)水环境综合治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包括面源污染控制(初期雨水)、污水控制(推进源头分流、加强污水收集、强化末端控制、注重农村分散污染源治理)、内源治理(底泥治理、水体生态治理、岸线治理)三方面内容。
(3)水资源综合利用
雨水资源化利用主要分为渗透利用及集蓄利用两大类。通过集蓄利用设施布局,将雨水利用于绿地浇洒,道路灌溉等,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2%。
三、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
1、建设分区的目的及原则
(1)分区目的
建设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在分析研究城市每个片区面临的水问题基础上,对所有建设分区进行分类,确定各自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控制指标和建设指引,形成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2)分区原则
管控单元的划分应顺应城市水系特征,便于城市管理,科学合理。
1)汇水分区基本完整
单个管控分区应尽量为一个汇水分区或大部分区域为一个汇水分区,依据汇水分区衔接和协调单个管控分区内源头到末端系统工程,同时便于考评管控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2)满足行政区划管理要求
为方便分区考核及工程项目的安排,同一管控分区不宜跨行政区设置。
3)兼顾近、远期开发进度
为保证海绵城市的连片效应,建设一片、达标一片,近期建设区域和远期建设区域宜做区分,便于分期落实。
4)区分产业类型和用地性质
涉及工业、商业、居住等不同产业类型和用地性质,根据总体布局和分布、划分管控分区,便于不同分区管控目标的设定和指标的统一。
2、建设管控分区方案
结合中心城区雨水汇水分区及行政区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0个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分别为为赤马港防涝片区(光谷产业园)、赤马港防涝片区(北渠东侧-新城区)、赤马港防涝片区(北渠西侧—新城区)、霞落港防涝片区(陆水河东岸)、霞落港防涝片区(陆水河西岸)、陆水河防涝片区(陆水河西岸)、陆水河防涝片区(陆水河东岸)、白石港防涝片区、陆水湖防涝片区和其它零散分布建设用地。
3、管控指标分解
海绵建设管控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值
四、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赤壁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除了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也应强调采用低影响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可以通过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方式削减径流量、净化水质、雨水资源利用,同时可以提升景观、减缓赤壁市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
五、近期建设总体要求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至2020年,城市建设区20%以上的面积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根据《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要求,2020年城市人口达37万人,城区建设用地37平方公里。因此,规划至2020年,实现海绵城市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的城市建设区用地面积应不低于7.4平方公里。
附:市域自然生态格局保护图、中心城区生态廊道分析图、中心城区开发强度控制分区、中心城区雨水设施分布图、中心城区污水设施分布图、中心城区防洪工程布局图、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一级管控分区、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图、中心城区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图、中心城区海绵城市重点示范项目分布图、中心城区道路海绵化设施图。
城市海绵项目建成后,赤壁将告别“看海”的局面,真正的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资料来源于赤壁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chibi.gov.cn/Item/30949.aspx)
更多赤壁房产资讯尽请关注赤壁房网。本文章由赤壁房网(www.cbfw.cn)原创,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想买房?扫下方二维码,帮助您了解赤壁楼市,买到心仪的好房子!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