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羊楼洞万里茶道新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卧龙赤壁    时间: 2019-12-5 18:17
标题: 羊楼洞万里茶道新说
文/大天行者

题   记

现在万里茶道是热门,各地说法风起云涌,各执一词,好不热闹。谈到明朝及以前,都是囫囵吞枣的匆匆带过,不怎么具体深入。但是提到清朝的一些记载,引经据典,夸夸其谈,连绵不休,好像永远都有说不完的东西。通篇细读下来,来来去去的就是围绕着前人在书本上的记载,加上各地的需要,添油加醋竭尽全力的恶炒,本来这么做无可厚非,市场的确迫切需要激情的内容来燃烧,谁不想自己地方的东西火起来?尊己卑人的态度几乎是每个地方的特色,如果真真正正的放弃地方保护主义,脚踏实地的清理一下,就可能发现真理也许一直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那么在清朝火爆的万里茶道,它的前世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它的起源点是什么?这个主流话题居然也一直团团围在清朝史的框框中转来转去,无法跳出来,令人不由得感到十分诧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福建崇安下梅村为起点,一路向北,又从蒙古穿越国境来到俄罗斯,甚至欧州,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万三千多公里,连接中俄欧友谊的万里茶道,源起何处?源起何时?值得思索。

在古代信息高度不发达的情况下,前人的说法和资料表述起来肯定多多少少的会带有个人因素,还多少带点片面性。为了尽力还原万里茶道起源之来来脉脉,从堆积如山的历史故纸中尽可能的尝试着清理一下,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借用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一段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万里茶道是一条连绵万里的超级道路,就像被江川注入的大海,由无数大大小小的路串连而成,它的形成当然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可以的。

自从明代朱元璋立国以来,汉蒙及北方边境就很少有过安宁。物资匮乏的北方民族不断发动对中原的战争,还有不停要求与中原互市的声音,反反覆覆的经过了二百多年。一直到了隆庆年,才在高拱、张居正、王崇古、方逢时及蒙古俺答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汉蒙开创永久友谊的“隆庆和议”。汉蒙互市也相应的随着出现在各个边境上。由于南北互相之间对物资的强烈需求,边贸市场十分火爆,最先发现这一商机的是那些部队的随从人员,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既然在这么好的交易市场中生活,那么也就知道市场上最好销售,最有暴利的产品,中原湖茶由于非常适合蒙古等北方民族的口味而成为最大需求,边境互市到最后差不多像专业的茶市场了,为中俄万里茶道的最终连接铺开了先路。

可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对“隆庆和议”之福利而最先开创万里茶道的历史,总是匆匆带过,对清朝却整理出了一条非常系统的万里茶道发展史。

传统的说法是从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启了中俄万里茶道的序幕,雍正年间的恰克图条约正式开辟中俄互市,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进驻买卖城与俄商贸易的山西商人已经达到140多家,迎来了晋商万里茶道的成熟期。这么多晋商在恰克图经营茶,依靠远在一万多公里以外的最终点,主要以海运为主的福建,突然开辟的陆路运输供给,无论从人力,产量,时间运转来看,显然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认可中俄万里茶道远远早于这个时候,有关史料证明,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的时间是在明朝隆庆元(1567)年;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来到中国接触到了茶,其实当时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用茶已经比较普及了,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或者他们带去的茶不被喜欢,中原茶当时没有得到俄罗斯的重视,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隆庆和议后,俄罗斯派大使彼德罗夫与亚力息夫请求与中国互市,没有获得明朝的批准,这算是中俄贸易的一次试探。

万历四十六(1618)年,俄罗斯派由伊万佩特林率领十二个人的使者到北京逗留了四天,回国获得的赠品中有中国的特产、绸缎、瓷器和茶,还有一封万历亲笔,一直到五十六年后才被俄罗斯看懂,允许互通往来的信。

这次俄国佩特林来华,被认为是明代中俄第一次直接接触事件。迄今为止,对于发生于晚明的这一事件,中外学术界基本趋向一致地提升到了外交层面,认为是俄国第一次使臣来华,万历的亲笔回信作为这一事件的主要依据。

至于俄罗斯真正获得中国茶完全没有任何争议的记载, 是在明朝崇祯十三年,瓦西里·斯达尔科夫率领俄国使团南下进入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俺答)汗的领地。

在斯达尔科夫准备启程回国的时候,阿勒坦(俺答)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汗赠送俄国沙皇礼物,其中“有相当于100张貂皮价格的茶叶200包”,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次受到了沙皇的青睐,从此开始逐渐深入到俄国平民的饮食当中,成为生活必需品。

蔡鸿生先生在《俄罗斯馆纪事》提到:“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俄使瓦西里.斯达(塔)尔科夫从卡尔汗梅克汗廷返国,带回茶叶二百袋(每袋重三俄磅,以俄磅合4095克),奉献沙皇,是为华茶人俄之始。”根据蔡先生所作注文看,这段记述源自英国作家约翰·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一书关于俄国瓦西里.斯塔尔科夫使团的记载。

这些都是在康熙二十八(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应该算是中俄万里茶道起源,现在俄罗斯方面认可的中俄友好往来是从这些时候开始的,虽然研究并不深入,比起中方还是一片空白来说,俄罗斯对中俄万里茶道的源起研究还是领先了一步。



既然是万里茶道,谈到茶,还需要提到道,这条道是怎么形成的呢?

连接中原到俄罗斯的是张库大道,它从中原塞外重镇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一一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再从库伦到俄罗斯恰克图。

就像没有隆庆和议就没有万里茶道一样, 张库大道号称“用白银铺就草原商道”,是万里茶叶之路沟通中外的关键段落,没有张库大道这一段路,就无法连接欧亚大陆,万里茶叶之路就不会成为跨越国界的国际贸易运销路线。

李桂仁著《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中说“这条商道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

《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站。这运输物资的驿站,官马大道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明宣德四年(1429年),万全指挥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买卖的商家开始在张家口堡营造店铺。明嘉靖八年(1529年),张家口堡扩建,边塞城市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到明朝万历年,张家口茶马互市贸易已成规模。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筑大境门,是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极大的支持,张库大道兴盛从此开始。



有茶,有道,还要有交流,那么中原与北方的边境物资交流和互市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明初,限制内地物品流向草原,史称“禁边”。但仍有私下里做生意。

鞑靼、瓦剌两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贡的形式向明朝交纳贡品,明王朝每次必定回赠物资,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交换形式。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部在张家口大境门外正沟、西沟一带河滩、山谷开办的“以布帛易马”的“贡市”。

张家口“贡市”的开办,展开了中原与北方贸易的对接,再通过张库大道将中原贸易延伸到了更远的俄罗斯,甚至欧州,中俄万里商道开始萌发。

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和蒙古俺答汗议和,并在宣府张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德胜两堡,太原府水泉营堡设立“互市”。
有些专家认为这时候已经是“茶马互市”了,然而历史记载上并没有专门认可,真正有史可载的“茶市”,是在万历五年,由蒙古首领俺答提出:

“万历五年,俺答款塞,请开茶市。”

万历五年(1577)三月,俺答请开茶马市,又求都督金印,不准。九月,俺答用迎接藏佛为理由再次上书求开茶市。兵部认为俺答称迎佛,僧寺必须用茶,量给数十篦示恩。神宗批复:量给数十篦示恩可以,开茶市,不可。

万历八年,俺答以“西僧甚多,常吃茶”,又向明廷求开茶市,希望“每年准卖一二千”,同时俺答有女儿出嫁,希望宣大总督郑洛给予一些“夷地不产”的礼物,其中包括“好茶五百包”。郑洛对这些需求,都想办法尽量给予满足(郑洛《抚夷纪略》),明廷仍然应允只给少量茶叶,以供寺僧之用,不许开茶市。

马克思曾警告过一些人: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 300%佝时候,他们敢于冒着绞刑的危险。

哪里有利润,哪里就会有人冒险。

明朝开国以来,对茶叶的贸易管制十分严格,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就因为走私茶丧命。

互市一直以川陕官茶为主,但是湖广私茶也不甘落后,《明会典茶课》记 载:弘治二年(1490年),“令今后进贡著僧该赏食茶 不许上于湖广等处收 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

隆庆和议后,互市上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多。虽然俺答向朝廷多次请开茶市没有被允许,私底下茶的交易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无可阻止的越来越多。

川陕官茶因为价格高,数量少而无法满足市场,私茶数量最后远远多于官茶,直接冲击了官茶市场。到明朝万历年间,张家口的“互市”上来自天南地北的物资越来越齐全,越是官方不允许公开交易的物资,越是紧俏,暴利也越大,尤其是被北方越来越喜欢和需要的中原茶。到了万历二十五年,因为蒙古御史徐侨的争取,以前一直走私的湖茶被官方认可成为官茶。湖茶以价格,数量和质量的优势直接成为市场主流,发展到最后,民间商人私下的交易变成政府指导下的规范交易,川陕官茶“商人绝迹,五司茶空少”,甚至退出市场,湖茶最后彻底打败川陕官茶。

由此可以推断,崇祯十三年(1640年),被俄罗斯认可的“华茶人俄之始”,一定是湖茶。



山西财经学院副教授黄鉴晖作的《山西茶商与中俄恰克图贸易》论文中,认为明代晋商主要到江南经营茶。

明代湖北、湖南都是一地,称湖广。湖茶,指的是湖广一带的茶,又称湖广茶。湖广以南的茶都称湖南茶,如果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长江以南的茶就是江南茶,湖北羊楼洞,湖南安化都是湖广和长江以南,它们都是湖南,江南茶。赤壁市至今仍然将长江以北,称呼为江北。但是学术界往往忽略历史,以两省划分后的地域,将江南,湖南茶认定是湖南安化,而舍弃与湖南临湘接壤的湖北赤壁羊楼洞。
其实羊楼洞茶系不仅包含湖北的赤壁,嘉鱼,崇阳,通山,也包含与它连接一线的湖南临湘羊楼司,聂市一带。

唐代大中十(85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资江边有“阳团茶”,“渠江薄片茶”,经江陵、襄阳,进长安,这是安化黑茶的起源。
唐代咸通八(867)年,毛文锡《茶谱》:“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宋朝《太平寰宇记》:“鄂州蒲圻、唐年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蒲圻(今赤壁市)黑茶远在唐代就有了。

安化和蒲圻(赤壁市)产茶都是从唐代开始,唯有蒲圻产茶从唐代就明确是黑茶。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湖广南部产茶以半公开,半走私方式进入市场。

上面记载的黑茶,如果单是与唐宋史载蒲圻黑茶印证的话,蒲圻茶更符合所指。但是明代湖广为同地,湖南,江南茶应该是指蒲圻,安化茶系。

蒲圻茶的主要产地羊楼洞,距离县城六十里,群峰岞崿,众壑奔流,地处鄂湘赣三省边陲,“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镇”。自古天然宜茶,因周边万山如羊,街市茶楼店铺林立,泉洞众多,故名“羊楼洞”。羊楼洞产茶历史悠久,在松峰山上,至今仍然有唐太和年间种植的两棵茶树,姊妺相依,蔚为奇观。

羊楼洞所产黑茶最大的特色是有药性,可以治头疼,至少从唐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羊楼洞一带的老百姓都喜欢贮藏砖茶(黑茶)治病。

中俄万里茶道起源的关键是“隆庆和议”,开启了汉蒙友好互市,从而使茶由蒙古传入俄罗斯。没有“隆庆和议”,中俄万里茶道也许是另一种景象。“隆庆和议”的首议和促成人万历兵部尚书方逢时家族发源于临湘聂市,主要活动陆地以聂市为中心,分布在临湘,岳阳(户部尚书方钝),蒲圻,嘉鱼,洪湖一带。水路从羊楼洞茶进出的新店镇新溪河到赤壁镇,直至嘉鱼县城一带,也就是羊楼洞万里茶道的一段路线上。临湘聂市现在仍有方家祠堂,方家族谱至今都在临湘羊楼司印刷,方逢时家族一直在羊楼洞茶区生活,对羊楼洞的了解非常透彻。

根据清代道光年的《蒲圻县志》记载,赤壁市羊楼洞始建万历年间,明清时期热闹非凡。其实每个盛世都会造成全社会的空前发展,由张居正主导的“万历中兴”,促使整个中原社会获得生机,蓬勃发展。羊楼洞凭此机遇,有了飞跃的发展速度,从万历到天启短短的数十年由村发展成镇。羊楼洞茶出入的重要码头,赤壁市新店镇夜珠桥村的码头也从万历年间开始运营。

方逢时是整个北方边境的最高指挥官,他和蒙古俺答,同乡首辅张居正,还有他的好友和上级,晋商代言人王祟古是隆庆和议的共同促成人。也和好友蒙古俺答是互市的维护人,据说在方逢时退隐后,蒙古俺答部不时派人过来看望方逢时。他带领的家乡兵来自羊楼洞附近的临湘,赤壁,嘉鱼,咸宁等地。在古代医疗条件十分不发达的情况下,有药性的羊楼洞茶是方逢时家乡兵的必备之物。

“华茶人俄之始”的茶是由蒙古俺答部赠送俄罗斯的,方逢时带领的家乡兵随身带有药性的茶,最有机会被蒙古俺答部发现,同时也会被王祟古代表的这些部队随行晋商抢到先机。

这些部队随行人员为主的晋商,后来有些成了富可敌国的超级大户,如果不是羊楼洞为代表的江南,湖南茶在互市上有非常好的销路,他们不会放弃近在眼前的川陕官茶,冒着走私的风险,不远数干里来到湖广南部经营茶。

羊楼洞茶凭借万历兵部尚书方逢时,得天时,地利,人和,最有可能第一个走上万里茶道。它带有药性,治头痛的功效,对被伏特加浸泡的俄罗斯民族,无疑是一剂良药级的饮料。

关于羊楼洞的中俄万里茶道,有一种说法认为,晋商运输福建茶和安化茶经过羊楼洞的时候,看见此地是天然产茶区,然后指导当地人种植,建立茶叶基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平天国线路受阻,在咸丰年后转移过来的。

但是这两种说法源自哪里不可考,也就是莫须有,没有的事。

以羊楼洞茶为主的鄂南蒲圻,从唐代开始一直断断续续的记载有茶,到元明时,鄂南已成为湖广区域最重要的产茶区域。《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广以武昌为首,然当时以兴国军(今通山、阳新一带)为最著。”《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

明末清初,湖北、湖南是农民起义,满汉战争,三藩之乱的主战场,羊楼洞仍然在经营茶。

康熙十三年,一代廉吏于成龙任武昌知府,在上湖北巡抚张朝珍的禀文中,对蒲圻的叙述:“村落击鼓插秧,山中采茶肩担,沿河船只贸易,种茶已久”。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羊楼洞商人雷中万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

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约40万公斤。

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关于这一点,《蒲圻志》里也认为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

黄鉴晖教授在《山西茶商与中俄恰克图贸易》论文中认为:“砖茶始自光绪初年,由山西商人开其端”的说法不确切。

据《湖北通史明清卷》记载,茶是湖北出口物资的大宗。咸丰十一(1861)年以前,主要由山西商人在湖北咸宁、蒲圻等地设庄收购和指导工作。咸丰十三(1863)年俄商在崇阳和蒲圻羊楼洞等地,陆续开设顺丰、新泰、埠昌、隆盛等用于手工制作砖茶的茶庄,自行运销俄国。

福建茶自从明初被朱元璋对茶罢团改散,到嘉靖三十六(1557)年,取消建州的贡制,就进入了灰暗期。乾隆十二年,晋商常万达从山西来到武夷山,与邹家合作经营。邹家产茶、常家运茶,茶叶从下梅村出发,先后经过陆运、水运等方式,一路到达边境城市恰克图,开始了福建崇安下梅村的万里茶道行程。下梅村因为属于最边远端,也被称为万里茶道起点。

羊楼洞茶在清代其实与福建下梅村,湖南安化茶的经历是一样,都在乾隆年由晋商开发,同时又在咸丰年由俄商进入。唯一不同的是咸丰年后,羊楼洞茶占中俄万里茶道的份额越来越大。

羊楼洞至少从唐代开始生产那种带药性,可以疗治头痛的黑茶,到后来药性不变的砖茶,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自己独具特色的优良本质为人接受而推广,无论唐宋,还是明清,从没有断续过,行程万里独领风骚,被誉为中俄万里茶道第一茶。

部分资料



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9-12-6 06:58 编辑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9-12-5 20:33
  方逢时促成“隆庆和议″,使边境安宁,人民友好,汉蒙交易繁忙。明朝廷对方逢时评价非常高,认为“非大名将不能”。

对收复俺答和促成和议,赞叹不已,不仅方逢时四代御赐一品,夫人还奉旨进入皇宫见皇后,获得皇后赏赐。

方逢时与张居正和王祟古是至交。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9-12-6 13:10
      山西万里茶道明清晋商史中,应该是有证据说晋商明代中叶就在江南经营茶,江南应该是指长以南的羊楼洞和安化。     因为福建是起点,也有人认为是第一个上的万里茶道,一直宣传晋商最早到福建经营茶,其实福建是东南,或者沿海,不是江南。在清代乾隆十二年,常万达是第一个与他们合作的晋商。晋商明朝中叶去江南,应该是长江以南,或者湖广以南(湖南)的羊楼洞,安化黑茶系。

  俄罗斯认可的与中国茶文化交流在明代。



本帖最后由 大天行者 于 2019-12-6 15:47 编辑


作者: Henrly    时间: 2019-12-6 21:54
没有载入古代历史记录
作者: 王奇怪    时间: 2019-12-7 07:49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9-12-7 09:13
       福建茶最早是乾隆十二年(也说二十年)由晋商常万达第一个去开发经营,走上万里茶道的,乾隆二十四年,进驻恰克图买卖城与俄商贸易的山西商人已经达到140多家。应该不是仅靠福建茶,并且福建茶在俄罗斯的市场需求仅有百分之十。现在通行的说法,估计是沿用九十年代炒作福建茶的说法,前后矛盾。           
   福建茶主要靠海运,走万里茶道,是因为俄罗斯市场需求大,一直在万里茶道上的湖茶和川陕官茶已经有人经营,常万达应该是迫不得已才去福建那么远经营的。






本帖最后由 大天行者 于 2019-12-7 09:15 编辑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9-12-7 09:16
   晋商在明代中叶到江南经营茶,或者明朝历史记载的湖南(湖广南部)茶,都是指羊楼洞,安化。赤壁市起步晚了,文化资源被别人抢走了,还不自已研究,借别人的用。湖南黑茶如果用唐代毛文锡《茶谱》:“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的说法,羊楼洞的更符合所指。
   赤壁需要建立自己的茶文化研究,从历史中去找,而不应该借用福建,安化炒作自己茶文化的东西。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9-12-13 07:42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羊楼洞也许太过于优秀,反而被人借为抬高自己的跳板,被贬低或者掩盖在众多争强的與论中。
      羊楼洞万里茶道的发展史现在直接采用以前其它地方为了炒作本地茶文化,胡拼乱凑,前后矛盾的伪资料。
       甚至百度辞条也将这些前后矛盾的说法加以收录认可,误导视听,赤壁市迫切需将羊楼洞真正的发展史从历史中清理,寻找出来,形成一套自己真真正正的茶文化。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19-12-14 20:03
      廉吏禀报可相佐 临蒲茶业之兴盛
        临湘市文旅广新局 2019-11-04


“蒲邑渐有归民,村落击鼓插秧,山中采茶肩担,沿河船只贸易,未尽断绝。”

这是清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康熙十三年(1674年)到蒲圻(今湖北赤壁市)、临湘(今湖南临湘市)的见闻,载于他的《上张抚台筹报各属情形禀》。于成龙向时任湖广巡抚张朝珍汇报工作时,所描述临蒲两地百姓种茶、采茶,船只贸易的繁华景象。

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于成龙乍到蒲圻、临湘,是时武昌府知府,奉命前往咸宁、蒲圻、临湘等地造桥,以渡官军南下平叛。

根据于成龙所述,当时三藩之乱已经累及岳州。蒲圻与临湘山水相依,寇贼犯境,虽飘忽而逝,然土民惊避,罔顾农业。周边数县亦是如此,民不安生,烟火已灭,人民远窜湖山,境内十室九空,警息时闻,不能尽力南亩。然而于成龙在蒲圻 、临湘等地看到的确是“村落击鼓插秧,山中采茶肩担”,反映出村民击鼓忙插秧,山农采茶而肩担的农忙景象。虽战氛炽烈,叛军犯境,村民惊避之余,仍甘冒危险,尽力南亩,抢插田秧,抢采春茶。可见清初(此时距清朝开国仅30年)蒲圻、临湘等地种茶已颇有可观,成为不能轻言放弃的重要财源,甚至成为支柱产业。寥寥数语,备极简短,却无意中留下了清朝初期蒲圻、临湘茶叶生产的珍贵史料。

当时,湖南和湖北同属湖广省,历史上湖北蒲圻的羊楼洞与湖南临湘羊楼司,因龙窖山相连成片生产茶叶。于成龙在蒲圻、临湘期间,曾经还向湖广巡抚张朝珍上奏《请复临湘驿站详》一文。他对临湘的地理战略位置和村民种茶、制茶的情况非常了解。从于成龙汇报的文书中也可以看到湖南临湘在康熙初年生产茶叶的缩影。有史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临湘羊楼司一带,开始生产老青茶,踩制成篓茶。从这个文书中也得到了进一步佐证。

临湘市万里茶道申遗办

刘晓瑜  曹海燕

2019年11月4日

       临湘市的研究也正在深入,从事实上对万里茶道传统说法进行补充和更正。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20-5-24 08:14
    包括羊楼洞茶在内的鄂州茶被称为湖南茶的说法,不晚于宋代。“景德二年(1005年)废。又买茶之处,湖南则江陵府、鄂州、归州、峡州、荆门。”

     

作者: 大天行者    时间: 2020-5-24 08:18
    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晋商(山西人)到羊楼洞经营茶:“清朝时期,各地植茶已相当普遍。有的地区以茶为业,赖以为生。蒲圻之茗山茶。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人迎之…”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