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赤壁普铁/高铁停靠车次越来越少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德华锐    时间: 2020-12-25 02:19
标题: 赤壁普铁/高铁停靠车次越来越少
每次从广州回来,赤壁站和北站都有很多人在此站下车,由此可见,在外务工的赤壁人很多,但是对比20年初,普铁高铁停靠车次已经越来越少,现在只有14趟,怕是明年得降到10趟以内
希望铁路部门领导合理安排,在外打拼的人不容易,回家买票难,赤壁人基本不会在咸宁站下车,赤壁站停靠车次应该适当增加!



作者: 卧龙赤壁    时间: 2020-12-25 08:45
14趟不少了,只是高峰期票难买。老家到赤壁原本只有一趟K1295,结果又在赤壁不停了。
作者: chy5652    时间: 2020-12-25 09:19
早早开通赤壁至洪湖崇阳通城通山的公汽,到赤壁坐高铁的人就会大大增加,目前他们都是乘班车往返武汉深圳。
作者: 随便什么名    时间: 2020-12-25 09:31
1月20号铁路调整,好像多了几趟,但车站设计的就小,一天停不了多少趟车

作者: 宋fgghh    时间: 2020-12-25 09: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妖怪哪里逃!    时间: 2020-12-25 10:04
14躺你还嫌少?平时能有多少人哦,就是过年的时候人会多些

作者: 老头爱赤壁    时间: 2020-12-25 10:10
应该增加一些

作者: 赤壁桥子    时间: 2020-12-25 11:56
看看深圳到赤壁我就想流眼泪。好多次都是深圳到广州,再广州到赤壁 本帖最后由 赤壁桥子 于 2020-12-25 11:57 编辑


作者: I.D    时间: 2020-12-25 12:09
赤壁流动人员少了。

作者: xiaoyu5679626    时间: 2020-12-25 12:38
卧龙赤壁 发表于 2020-12-25 08:45
14趟不少了,只是高峰期票难买。老家到赤壁原本只有一趟K1295,结果又在赤壁不停了。

我也经常坐这次车去长沙,滚犊子的现在
作者: 爱德华锐    时间: 2020-12-25 15:41
妖怪哪里逃! 发表于 2020-12-25 10:04
14躺你还嫌少?平时能有多少人哦,就是过年的时候人会多些

只是自己的一点私心,希望赤壁越来越好

作者: 15342651156    时间: 2020-12-26 05:40
赤壁站停车多少就看市领导的造化?停车次多说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反则就不好评论了!

作者: 木子李的信仰    时间: 2020-12-26 07:05
卧龙赤壁 发表于 2020-12-25 08:45
14趟不少了,只是高峰期票难买。老家到赤壁原本只有一趟K1295,结果又在赤壁不停了。

好像是襄阳那边到赤壁的车次

作者: 防城大帅    时间: 2020-12-26 10:05
老头爱赤壁 发表于 2020-12-25 10:10
应该增加一些



作者: LUHONGSHUN    时间: 2020-12-26 10:52
不要嫌少确实可以了

作者: 阿山哥    时间: 2020-12-26 13:30
加大宣赤壁之战宣传力度,拉动旅游产业。

作者: 名字太难取    时间: 2020-12-27 10:00
这个应该跟咸宁老搓有点关系吧!

作者: 老车夫    时间: 2020-12-27 11:21
名字太难取 发表于 2020-12-27 10:00
这个应该跟咸宁老搓有点关系吧!

很大的关系。国家政策摆在那里,没办法,人家是地级市。

作者: 坐看赤壁大小事    时间: 2020-12-27 17:51
人家大数据统计,我们城市人少了,不需要那么多车次,只是我们出行的时候,选择更少了,我记得前两年,战友结婚,随州到武汉的车,下午只有一趟

作者: 忙碌的人123    时间: 2020-12-27 22:24
每次过年过节赤壁的火车站就是一个摆设,车次少跟本就买不到票,都是买到岳阳或武汉。

作者: 2715178588    时间: 2020-12-28 03:35
民国老蒋专列到蒲圻都停。七几年前,无论客货列车经蒲圻必停。现在是车站修阔了。停车反而越来越少了。
作者: 爱德华锐    时间: 2020-12-29 19:21
名字太难取 发表于 2020-12-27 10:00
这个应该跟咸宁老搓有点关系吧!

希望有朝一日,不要变成赤壁区,这是所有赤壁人不希望看到的

作者: 帅鱼    时间: 2020-12-30 07:18
赤壁如果是地级市,停车肯定多啊。停车数量跟城市地位挂钩的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