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轉載文章:未來赤壁應該這樣 [打印本页]

作者: 赤壁市井    时间: 2021-6-21 09:36
标题: 轉載文章:未來赤壁應該這樣
  2020中國百強縣名單出爐,GDP超千億縣市增至32個。
  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分佈在17省(市):
  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合計57席;
  浙江超過江蘇,百強縣(市)數目居第一位,達到24席,比上年新增3席;
  江蘇百強縣(市)有23席,與上年持平;
  山東則由上年的18席减少到10席。

  面對新的挑戰,什麼樣的縣城能够成為“贏家”呢?
  善於挖掘自身“相對優勢”並能充分“放大相對優勢”的縣城能够突出重圍!


  1“小衛星”
  緊繞大都市,放大距離優勢
  國內大部分經濟百強縣,大都是通過依附大城市而崛起的。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强研究》顯示,50%以上的百強縣位於大城市及周邊。此外,根據中國信通院《2020年中國工業百强縣(市)發展報告》數據,百強縣(市)大多依託中心都市輻射發展,可劃入城市群或經濟圈的多達96個。


  它們通常與大都市覈心區的距離不超過100公里,距離優勢明顯。它們抓住與大都市郊區地理空間無異,但是各項經濟成本卻相對更低的“相對優勢”,緊緊依附,瞄準大城市的人群和資源,承接大城市的人口、產業和創新外溢。有的發展成為衛星城,有的成為強勢產業城市或文旅休閒城市。


  這種“小衛星”縣城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點:
  “强依附”:緊密依託於大城市運行
  “高感應”:近距快速感應大城市動態
  “能反光”:接收大城市的資源輻射



  在中國沿海三大都市圈中,都不乏這種“小衛星”式崛起的縣城。
  在京津冀都市圈,河北固安:距離北京50公里。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依靠北京承接產業轉移,來自北京的項目占總數的80%以上,項目總投資占投資總額的80%以上。


  在長三角都市圈,蘇州昆山:距離上海67公里。依託上海成為中國百強縣之首,始終致力於主動“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務上海”,當年建設花橋國際商務城就是“不是上海,就在上海”,而如今依託上海創新,正在成為光電、電晶體、小核酸及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高端產業創新地。


  在大灣區,惠州博羅縣:距離深圳70公里。搶抓高鐵機遇、全面對接深圳產業輻射,重點承接珠三角覈心區電子資訊、汽車零部件等產業轉移,珠三角關注度最高的宜居都市之一,也是廣東僅有的百強縣。


  2020年11月3日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優化行政區劃設定,發揮中心都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可以說,中國城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新的都市圈形成,在其周邊的縣城,就有可能成就“小衛星”式的崛起!


  2“小恒星”自發光,放大勢能優勢
  能够成為“小恒星”的縣城,都不在大城市輻射範圍內,甚至地處省界邊緣,很難依託大城市,往往通過搶奪自身周邊的腹地資源發展,逐步成為小區域的人口或經濟發展高地,形成在一定範圍內的輻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邊緣逆襲或成為區域的中心。


  這種“小恒星”縣城的特點可以歸納為:
  “自發光”,弱依附於大城市,能離心
  “高能量”,小軌道範圍內的能量高地
  “能吸附”,實現對周邊資源的自聚集



  要想成為“小恒星”的縣城,無論如何確定自身的中心定位,都需要精確地劃定自身的經濟腹地範圍,都需要有“跨界”思維,不要受到行政區劃的限制,充分挖掘縣城的經濟地理内容,重新建立以自身為中心的坐標系。


  我們不妨看兩個典型案例:
  江蘇沭陽,地處蘇北靠近山東,距離宿遷55公里,距離淮陰68公里,距離連雲港機場60公里。

  以“沭陽速度”建設“區域次中心都市”,連續8年躋身“全國百強縣”;沭陽瞄準區域腹地,推進物流、教育、商業、創業孵化“四個中心”,興建蘇北教育高地;做大花木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對接長三角新興產業,成為先進產業基地。最終2012年位居全國百強縣第57位的沭陽,在2019年躍升至第39位。

  河南長垣,地處河南與山東交界,距離新鄉80公里,距離開封70公里,距離菏澤90公里。

  長垣從兩省交界的“零資源縣”發展成為“自生長”的區域高地。它曾經是貧困縣和三類縣,通過大力實施人才計畫,做大教育,構建職教名片;做大優勢產業,起重機械、防腐蝕等領域市場佔有率均在60%以上,成為著名“中國起重機械名城”“中國防腐蝕之都”。


  2017年度縣(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長垣名列河南省第一。

  實際上,在已經成功成為“小恒星”式的縣城中,很多都是地理位置位於省域邊緣的縣城,突破行政區劃的分隔,形成跨省吸引,成就了以自身為中心的範圍經濟區。

  很多縣城與上述兩個都市類似——都處在這種“行政單元不同,但是人文地理同屬一處”的省域交界區域,也存在通過跨省建立自身經濟腹地的可能。

  形成這樣的原因,不得不提到中國行政區域的劃分。

  自古以來這遵循兩個原則——“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所謂“山川形便”是指,山川河流為界,劃分行政單元。這種劃分管道使得獨立的地理單元與行政單元重疊。

  不過,這種“山川形便”的省份在中國並不普遍。通常來說,為了避免形成地方割據,中國大部分行政區劃都遵循“犬牙相交”原則,即打破地理單元,各個省份之間的人文風貌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總之,面對更高級別都市對縣城在人口和空間上的擠壓,可以充分學習沭陽、長垣的經驗,在尋找自身經濟腹地時,積極轉換坐標系——跨省拓展腹地,同樣能够成為一定範圍內的區域中心!

  3、三個問題:
  要想成為上述縣城“贏家”,到底應該如何放大相對優勢?
  要想形成對人口和經濟要素的“反向吸引”,縣城們在行動前必須先梳理清楚以下3個問題:

  一、“留量”VS“流量”,縣城能留住年輕人嗎?
  縣城可以做到的是成為年輕人從鄉鎮走向都市的高性價比“驛站”!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在《中國進入城市化時代》一文中提出:“從農民到市民到中等收入人群的一份子,這往往需要代際交替才能完成。縣城及小城鎮當下仍是享受城市生活管道、培訓合格市民成本最低的聚居地”“每年為了就學、就醫、打工都會有大量的人群從農村進縣城,也會有同樣數量甚至更多的人離開縣城去更大的都市,所以從統計上看縣城的人口總量變化不大。有時稍减,有時略增,“驛站”特徵明顯。其優越的性價比使它成為許多都市新移民的第一個落腳點,也是新移民新人生的第一個培訓站。它在人的一生以及代際交替中經常會起到長短週期的“驛站”作用,這是所謂“落脚都市”與成熟都市的不同之處。”

  囙此,作為“驛站”的縣城應關注的是“自由人口流量”,即:
  自由人口流量=本地人口自然增長+外來人口輸入-人口流失


  既然年輕人終究會走向大城市,那麼縣城的人口吸引重點就應該是“流量”而不是“留量”。充分想辦法開源引人,才是縣城人口政策的發力點!同樣,既然關注“流量”,那麼,對待現時停留在縣城中的年輕人,就應該是——不求成才後長久“為我所有”,但求起飛前更好地“為我所用”!

  那麼,對待縣城中的年輕人,就應該是“孵化邏輯”而不是“留人邏輯”,應該為年輕人提供能力增長的孵化環境。具體而言,如下圖所示,就像企業有生命週期一樣,人才發展同樣也有生命週期。假設年輕人會在能力最强的時期“能級躍遷”到大城市,就儘量讓成長曲線沖高,不僅符合年輕人的訴求,也會給縣城帶來更大的人才價值收益!


  二、“安居”VS“樂業”,縣城吸引年輕人的初始引力是什麼?
  從關注人口“留量”到做大人口“流量”,縣城面臨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大流量”?要想做到“人口開源”就必須搞清楚縣城吸引年輕人的初始引力是城市生活,還是都市就業?當然,這兩個對年輕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顯然以“城市生活”為初始吸引力,比“生產就業”更容易實施。

  道理很簡單,一個縣城要想對年輕人形成“就業吸引力”,就必須首先對企業形成“產業吸引力”。但是,這涉及到產業選址偏好、生產成本優勢、稅收優惠等條件。尤其是對科技企業,沒有大學的縣城無法提供足够的人才。這就更容易讓縣城陷入死迴圈——因為開始縣城還沒有吸引人才,所以找不到好企業;因為沒有好企業,更沒法吸引到年輕人。換言之,一般的小縣城通過“樂業”帶動“安居”,難度非常大。

  但是,通過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以“安居”形成對年輕人的初始吸引,則較容易實現。回顧前面所提到的:縣城是年輕人進入都市發展的“驛站”,是他們感受與享受城市生活的“落腳點”。縣城中具備了都市的各種基礎設施:醫院、學校、文化休閒設施等等,而且比大城市具有更高的性價比。所以,憑藉已有的城市基礎,進行城市品質提升,更容易操作,更適合作為吸引年輕人的初始引力。

  但是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縣城的都市品質提升,要做到的是“超品質”而不是“超規模”。所謂“超品質”,是指打造出不遜於大城市的生活品質。這種“超品質”可以體現在城市環境、都市醫療服務水平、教育水准上,商業休閒服務類別等等和城市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

  “超品質”體現的是縣城政府對都市發展的前瞻性;“超品質”和政府在都市發展中投入的心血相關,和投入的金額沒有直接關係。而所謂“超規模”,是指建設超過縣城自身需求規模的城市建設。這種“超規模”的建設投入,往往會伴隨著高風險——很容易因為使用率不高,人氣不足,最終成為一種建設“浪費”。

  囙此,對於縣城而言,應該通過“超品質”的城市生活供應,形成對年輕人的吸引,而不是簡單地採取“超規模”的方式投入幾個最終寂寞無聲的樣子工程。

  三、“分散”VS“集中”,縣城最先從哪裡幹起?
  為什麼是“超品質”而不是“超規模”,再深一層的原因在於:有限!相比大城市,縣城的都市空間有限!市場容量有限!經濟規模有限!資金規模更是有限!正因為縣城的“有限”,不要指望一開始就讓整個縣城的角角落落都“超品質”;也不要奢望整個縣城都能讓年輕人眷戀不已。
  將有限的資金分散地投入到縣城建設的方方面面,最終的結果就是哪裡都做不到“超品質”,方方面面都不能帶來質的飛躍。所以,縣城的品質提升不能“平均發力,全域開花”,而要集中發力,有重點地突破帶動!

  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在有限的條件限制下,縣城需要率先選定重點區域範圍、重點都市服務方向,進行靶向提升。只要縣城有某個區域看上去明顯高於縣城的平均水準;只要縣城的某幾個方面都市服務水平超過縣城的平均要求;那麼就能讓縣城“看上去”有了提升,形成初始吸引力。隨著年輕人聚集,縣城就可以不斷“滾動提升”,最終實現“真正”的品質提升。

  基於“集中發力”的發展原則,縣城在城市品質提升的過程中,需要集中打造一片“都市展示區”。這個“都市展示區”猶如縣城的一塊“飛地”,可以和縣城現有的一切都不一樣。重要的是:它一定是一個高度濃縮的都市夢,讓年輕人在這裡感受到大都市的繁華;它一定是一個縮小版的“未來之城”,展示著縣城的明天;它一定是一個功能複合的“綜合社區”,將各種超品質的城市功能集中佈局。

  除了上述特點外,“都市展示區”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可以是在縣城現有城區,也可以是縣城的新發展區,但它一定是都市的中心區——都市人氣和功能最集中的區域,是最容易實現提升的區域。還是因為縣城的“有限”,所以縣城沒有反復試錯的資本,縣城對年輕人的初始吸引力打造要的是“一擊必中”。這種保證“成功率”的思考管道,是縣城“品質提升”的底層邏輯。

  所以無論是“小衛星”縣城還是“小恒星”縣城,都應該明白——縣城在吸引年輕人的管道上,不可能套用大城市的管道。只有把握住上述三個核心原則,縣城才能“基於縣城的局限性,卻又能越超縣城的局限性”,形成對年輕人的“反向吸引力”!唯有如此,縣城才有可能“搶到人”;唯有如此,縣城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對“何去何從”做到心中有數,應對從容。

  怎麼留?
  打造繁華商業
  打造不輸於大城市的繁華商業。

  縣城的商業中心本該是城中人氣最旺的地方。但是隨著電商的衝擊和人口的流失,昔日繁華都不復存在。如何恢復,我們需要剖析在互聯網時代商業“繁華”的本質是什麼。

  互聯網時代,實體商業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提供“購物場所”,而在於營造“社交場景”:內部是否可以提供符合年輕人不同社交需求的消費場景:這裡是否有時尚洋氣的約會場景?是否有呼朋喚友進行密室逃脫、電競比賽等組團遊戲的場景?是否有網紅的美食?是否有“破圈”的二次元活動……如果縣城的商業中心能够對上述問題交出讓年輕人滿意的答卷,那麼也一定會對年輕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當縣城的商業中心承擔其年輕人的“時尚社交地”的功能時,也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大都市年輕人的社交生活模式是否適用於縣城?同樣的功能在縣城同樣能吸引到年輕人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份報告指出,高達63%的三、四、五線都市青年曾在一、二線都市長期生活。“小鎮新青年”在吃穿用住等各方面,都釋放出與一、二線都市趨同的訊號與需求。標準的設立及審美的要求逐步向一、二線都市看齊。他們的消費呈現出“高線趨同化”。如果縣城商業做到,不必去大城市,就能感受到大都市的商業繁華,這對年輕人難道不是一種打動力嗎?

  但縣城畢竟不是大都市,大都市本身人口基數就大,商圈的繁華程度,關鍵在於防止被其他商圈稀釋;但是縣城人口本身就不多,而且還需要通過“繁華”來吸引人氣,所以“顯得”繁華熱鬧是真的繁華的前提!

  縣城商業的優勢就是可以集中發力,將一點做足。

  這種空間營造,覈心就是“人為製造熙攘感”——通過空間的設計,讓空間中不多的人看上去很多。設計的覈心在於把握商業空間的“窄”與“亮”。
所謂“窄”,就是通過控制空間尺度,壓縮空間,突顯人氣。

  《建築模式語言》寫到:“一個直徑為100英尺(約30米)的廣場,如果遊人少於33名,就會顯得空空蕩蕩。而只要有4人就可使一個直徑為35英尺(約10米)的廣場生氣勃勃。”所以對於縣城商業中心,尤其是商業街的規模而言,“寧可窄一點不要寬一點;寧可短一點不要長一點”。

  所謂“亮”,就是通過燈光照明的設計,讓商業中心即使沒有人,也能讓人感到溫暖不冷清。

  以著名的旅遊城市——美國聖安東尼奧市為例。聖安東尼奧河都市段的濱水步道(River walk)是都市中最重要的商業街區。都市對於該商業街區的燈光設計有著明確要求,包括:在河道旁並且河道可以看到的外部陽臺、門廊和簷篷應使用與60瓦白熾燈泡等效流明的光源;光線溫度在2500K和3500K之間,光線顏色的顯色指數超過80或更高,等等。

  怎麼留?
  營造人情味
  營造比大城市更有人情味的城市環境。

  對事業與生活平衡的考慮,促使年輕人從大城市回歸縣城。父母、家庭、工作壓力、生活節奏、經濟基礎等多方面的考慮,都是小鎮新青年回歸家鄉的原因。

  那麼這種溫暖的“人情味”能否被“顯性化”表達在城市環境建設中呢?是的,“人情味”不僅可以顯性地表達,而且這種人情味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聚焦點——孩子。

  為人父母者大多相同,都始終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囙此,縣城可以首先以“兒童友好”為切入點,打造一個對年輕人、年輕家庭都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環境。

  打造“兒童友好”都市,雖然是一個涉及到都市婦幼保健、教育、治安管理等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但是“兒童友好”都市打造起點並不高。

  例如公共場所中設定“哺乳室”這樣的“貼心設計”完全可以結合各地推行的“廁所革命”一併進行;

  在公共場所提供“免費童車”使用,也是非常容易實現的措施。除上述措施之外,找到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最危險的環節並加以消除,更是事半功倍打造“兒童友好”城市環境的管道之一。

  現時道路交通傷害是我國1-14歲兒童第二大傷害死因,僅次於溺水;在15-19歲青少年死亡裡面道路交通傷害則成為了第一大傷害死因,占到了53%。囙此,通過“限制機動車車速”、“事故多發區評估監測”、“設計兒童安全過街路徑”、推行“一盔一帶(安全頭盔和安全帶)”等這些措施,都可以在都市投入不大的情况下,大大提升都市中的兒童交通安全性,讓整個縣城成為年輕父母沒有後顧之憂的兒童安全都市。

  除了“兒童友好”之外,打造溫情都市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關鍵在於,需要縣城真正站在小鎮新青年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溫暖。無需多言,一個有溫度的縣城顯然比“舉目無親”的大城市更讓人眷戀。

  怎麼留?
  職業教育
  預留上升途徑,提供比大城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對待縣城中的年輕人,應該採用“孵化邏輯”而不是“留人邏輯”。

  最為重要的一個管道就是在縣城打造“教育”高地,尤其是打造中高等職業教育基地。職業教育,縣城給鄉鎮年輕人們提供的上升通道。

  “小鎮做題家”成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名詞。其現象雖然具有典型性,但是相對於中國年輕一代而言,並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出身鄉村或小城市的年輕人,“進城打工”是他們的主流命運。但實際上,這些沒有成為“小鎮做題家”的年輕人,更渴望學習。

  資料顯示:62%的小鎮新青年在過去三年曾報讀自我提升課程。實現升學&考研、滿足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愛好、提升職業技能是排名前三的課程選擇。
如果縣城能够為年輕人提供良好的職業教育,讓年輕人具有一技之長。這對於縣城中及周邊鄉村的年輕人都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而且,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農家子弟比重逐年上升,已經達到53%。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生源大部分來自相對落後地區;即使是屬於大城市中的天津職業大學,70%以上的學生也來自農村家庭,戶籍為天津的學生也大多來天津周邊的農村地區。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職業教育就是民生工程。

  職業教育,為年輕人可以提供一條更容易的上升通道——一技傍身,為進入大城市積累能力。

  對於那些希望成為“小恒星”的縣城而言,打造“職教高地”,形成“教育人口”的吸附的同時,也是幫助縣城周邊貧困鄉村“扶貧先扶智”的有效管道。

  良好的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為縣城及周邊鄉村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比普通升學更廣闊的上升通道,更能够為縣城的產業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江蘇太倉通過“對接德企,打造職業教育”,成功吸引不少德國企業在太倉發展。

  從企業角度看,很多企業都有自身的研發設計中心,也容易招到流水線工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最需要的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是把工程師的設計變成生產工藝的中間環節。在這個環節,需要有人對上要能聽懂工程師的設計理念,對下要能組織現場生產,指揮工人。這就是流水線首長的覈心職責。真正有吸引力和提升力的職業教育在於,能够為企業提供“既能動手,又會動手”的流水線首長。如果縣城的職業教育能够提供高階技術培訓,不僅能够更好地招到企業,也能真正讓年輕人具有更寬闊的上升通道。

  怎麼留?
  塑造文化自豪感
  塑造可以比肩大城市的文化自豪感。

  樹立文化自豪感,有助於對那些走出縣城的年輕人形成感召力。即便他們不再回到縣城發展,也可以為縣城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現任寧夏書記、原河南省省長陳潤兒就提出過“把老鄉當老外,把民資當外資”的招商新理念。

  對於縣城而言,一定要明白為什麼要強調本地文化,以及如何強調本地文化。為此,在文化自豪感的塑造上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發展縣域旅遊,覈心目的在於都市品牌的塑造。
  發展縣域旅遊,不一定要把縣域的旅遊資源轉化為支撐都市發展的强產業。實際上,縣城中的旅遊資源很少能支持高能級的旅遊產業。縣城一定要把握一個重要原則:通過發展旅遊,目的是提升城市影響力和認知度,從而構建起城市品牌。

  為此,縣城所要做的就不是打造“旅遊景點”而是“城旅一體”,即:將都市的商貿、文化、生態、城鄉建設等進一步融合,推廣自身城市品牌,推廣都市人文氣息,做大城市認同。文旅一體發展,就是“宜遊宜居宜業”的都市品質提升的過程。

  二是美食不僅是鄉愁,也是最鮮活的城市品牌。
作為饕餮大國,中華大地的每個縣域都有自身獨有的美食,都是吸引新人和牽動故人的最佳磁極。而且隨著圖片社交時代的到來,美食圖片和美食視頻已經成為重要的社交載體和傳播媒介,美食是最鮮活的都市品牌。

  而當把美食當作都市品牌來塑造時,特別應該注意“本土美食的出海”和“國際美食的落地”。很多地方都認為本土美食很有特色,但是“土得上不了檯面”不如其他的文化資源更有“文化品位”。

  其實,“土”與“不土”並不重要,好吃且能形成文化共鳴,就能打動人心。以“驢肉火燒”為例,它已經成為很多外國人美食地圖上的重要組成。他們不僅把“驢肉火燒”翻譯為“驢肉漢堡”(donkey burger)而且發明了驢肉火燒一種新的吃法——驢肉火燒配勃艮第紅酒。

  而“國際美食的落地”,對縣城更為重要。因為這是縣城給年輕人帶來都市感的重要標誌。實際上,很多一直以來被認為屬於都市的國際品牌已經開始下沉。以星巴克為例,早在2019年,星巴克就宣佈:公司計畫於2022年之前,在全國門店數量擴張至6000家,入駐230個都市。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年內,星巴克每年開店數量將超過600家,將下沉到更多中小城市。從星巴克的發展計畫中不難看出:那些在大都市周邊的縣級市,以及沿海經濟強省中的縣級市,都有可能成為國際品牌優先入駐的區域。

  綜上所述,無論縣城如何打造,關鍵在於讓“驛站”成為年輕人“夢開始的地方”,這是縣城最要緊的發展出路!



                              本文轉載自《前瞻經濟學人》看懂未來新十年 作者:陳迎


本帖最后由 赤壁市井 于 2021-6-21 11:14 编辑


作者: relan520    时间: 2021-6-21 18:59
赤壁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能把大城市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搬到赤壁来,蒲纺可以建成养老小镇,随阳建成樱花小镇,茶庵建成温泉小镇等等等等……利用好自身交通便利优势,建成武汉的后花园,还可以解决房地产行业困局

作者: 夏夜    时间: 2021-6-21 22:15
按这设想,那只有咸宁并入武汉,赤壁跟武汉的距离才能缩短到100公里以内,不过我始终认为一个县级市的崛起,首先还是要有政策作为支撑,如果地级市不支持,反而打压,基本上发展不可能快的了,因为不可能形成产业链和吸引力,产业链都被地级市截留了,剩下一些零散的产业也不可能形成吸引力,路只会越走越窄,所以说这也是现在很多地级市与县级市之间如何共同发展一个矛盾的地方,因为地级市不甘心经济比不过下边县市,不甘心城市面貌比不过下边县市,其实这种思路本身就制约了整个地级市内县市区的发展,只有培养出足够的强县市区,利用一切条件去支撑县市区的产业链发展,才能支撑地级市做的更大更强,因为现在的地级市在统计各方面数据时本来就把下边县市区算进去了,如果县市区做的更好了,地级市的财政才会更强,才有能力去做多的城市建设,而下边县市区也不会有意见,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以企业做比方,县市区应该就是一个地方的收入中心,地级市本身是行政中心,要做好县市区规划统筹,不管是哪个县市区,只要有产业集群的优势或者趋向,一定要支持做大做强,才能带动整个地区。
作者: 老头爱赤壁    时间: 2021-6-22 07:25
在赤壁不好用

作者: 老头爱赤壁    时间: 2021-6-22 07:25
条件不行!

作者: 老头爱赤壁    时间: 2021-6-22 07:26
上级太强大

作者: 开心就嘻嘻哈    时间: 2021-6-22 11:10
多建点工厂就可以了

作者: Ruthia    时间: 2021-6-22 11:27
内地人表示看不懂繁体字
作者: 一切皆有可能吗    时间: 2021-6-22 11:35
内地人表示看不懂繁体字

作者: 赤壁市井    时间: 2021-6-22 17:19
relan520 发表于 2021-6-21 18:59
赤壁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能把大城市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搬到赤壁来,蒲纺可以建成养老小镇,随阳 ...

嗯,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座位赤壁來說光靠旅遊業很難大力發展起來啊。主要支柱產業還是得靠工業!污染、高能耗企業就不要了,能多搞點高新技術產業來還是不錯的。但是現在所有的地方都是這麼想的。無論是旅遊還工業,都需要依靠人才的支撐才能發展起來。光有資源沒人才運營管理還是白搭,現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

作者: 赤壁市井    时间: 2021-6-22 17:25
夏夜 发表于 2021-6-21 22:15
按这设想,那只有咸宁并入武汉,赤壁跟武汉的距离才能缩短到100公里以内,不过我始终认为一个县级市的崛起 ...

咸寧要融入武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現在武漢江夏那邊都還沒發展完善。起碼短時間內咸寧不可能併入武漢或者受到武漢多大重視。但是隨著赤壁長江大橋的通車,赤壁錯失了高鐵紅利之後就應該好好反思從而利用好現有交通優勢打造成為區域交通中心!這個是咸寧比不了的。發展長江綠色產業、形成綠色經濟帶,統籌區域建設方為上策!當然,座位赤壁行政級別來說,如果能够爭取到更多利好政策那還是比較容易崛起的。

作者: 赤壁市井    时间: 2021-6-22 17:27
老头爱赤壁 发表于 2021-6-22 07:25
在赤壁不好用

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的,有些模式還是很適合赤壁的。赤壁人口流失嚴重,產業沒有聚集起來。科教文衛各方面事業發展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改進提升的地方。

作者: 赤壁市井    时间: 2021-6-22 17:28
开心就嘻嘻哈 发表于 2021-6-22 11:10
多建点工厂就可以了

有工廠、有企業沒有人才支持,企業在當地也生不了根發展不起來的。赤壁需要職業教育建設了!聚集人才,為我所用!

作者: 阿山哥    时间: 2021-6-22 18:18
地及市应该,向外发展,而不是吸下面
县级市的能量。苏州与昆山,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者: 加美    时间: 2021-6-22 19:23
咸宁很靠近武汉吧,可靠来靠去,靠了个寂寞
作者: 夏夜    时间: 2021-6-23 21:05
赤壁市井 发表于 2021-6-22 17:25
咸寧要融入武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現在武漢江夏那邊都還沒發展完善。起碼短時間內咸寧不可能併入武漢 ...

区域交通中心很难,赤壁现在的交通优势跟咸宁比已经越差越远了,除了无关利弊的水运咸宁比不了,高铁、高速、城际、包括区域内的主次干道交通,赤壁落后太多了,咸宁现在谋划到江西的铁路,通用机场,所以说咸宁硬生生利用行政级别优势颠覆了两城之间的位置,不过这种事在哪里都正常,赤壁自己八九十年代没有抓住机遇也是事实,当时几个大点的工业企业如果能再上一点规模,或者上边照应一下也不会是现在的,平常心看待吧。
作者: 金博宝贝    时间: 2021-6-23 21:51
东莞市 够多工厂了吧,务工人员多、生产供应链完善 ………… 燃鹅,鹅 ………… 电量供应不上,一老 限制用电,我估计 工厂负责人 和 打工仔 都有蛮焦!
作者: 论道    时间: 2021-6-23 22:33
你们都说的有道理,但谁去能改变行政体制了,区位优势强大才能被迫脱离,麻城就是鲜明的旗帜,赤壁交通优势己在被瓦解状态下,好在武深高铁武汉西安走向又扯上精了,赤壁只能等武汉呑并鄂州嵌入咸宁城区的机遇了,只有借力才有机遇,稳住赤壁入,快生,多迁入人口打好基础。
作者: 赤壁市井    时间: 2021-6-24 09:04
论道 发表于 2021-6-23 22:33
你们都说的有道理,但谁去能改变行政体制了,区位优势强大才能被迫脱离,麻城就是鲜明的旗帜,赤壁交通优势 ...

有遠見。去外地當外碼肯定不如本地當本地蛇强。

作者: 没有尽头201223    时间: 2021-7-5 11:44
顶一个!!!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