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已回复】清泉公园的铁路桥下面木廊道哪里排污恶臭冲天臭味辣眼睛作呕 [打印本页]

作者: wwer123    时间: 2022-7-31 13:35
标题: 【已回复】清泉公园的铁路桥下面木廊道哪里排污恶臭冲天臭味辣眼睛作呕
东洲桥下面的木廊道哪里恶臭冲天辣眼睛作呕,晚上散步从这里经过的人群都是蒙着鼻子,这样卫生环境很影响赤壁


作者: 老何HYH    时间: 2022-7-31 13:46
达个确实难忍
作者: xiaohaiddd    时间: 2022-7-31 15:30
都是睁眼瞎,不知道反应多少次了,没人管的
作者: 朝阳。    时间: 2022-7-31 16:51
的确是,一年多了,是没有人处理,水往外冒。
作者: 老头爱赤壁    时间: 2022-7-31 22:35
是不是中伙流下来的小河
作者: 梅川酷紫    时间: 2022-8-1 07:14
有钱了去外地定居,哪怕是咸宁都好。
作者: 请说实话    时间: 2022-8-1 10:46
关健是没有市领导看到,所以没有解决。
作者: 黄彦植    时间: 2022-8-1 20:10
网友:您好!
  您反映的清泉公园铁路桥木廊道气味大问题,我已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主要是因为住建局污水管道堵塞导致污水流入河内,并在现场已联系赤壁市住建局、赤壁市环保局。感谢您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赤壁市创文办城市管理监督员



20220801201002front2_0_3340601_FiK6a2bosocxspWOQRqPJKj0kN9F.jpg (213.51 KB, 下载次数: 11)

20220801201002front2_0_3340601_FiK6a2bosocxspWOQRqPJKj0kN9F.jpg

作者: wwer123    时间: 2022-8-1 20:12
黄彦植 发表于 2022-8-1 20:10
网友:您好!
  您反映的清泉公园铁路桥木廊道气味大问题,我已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主要是因为住建局污水管 ...

庞臭庞臭的
作者: 锦衣之下    时间: 2022-8-4 09:48
黄彦植 发表于 2022-8-1 20:10
网友:您好!
  您反映的清泉公园铁路桥木廊道气味大问题,我已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主要是因为住建局污水管 ...

喷污水的地方不止这一个,希望都能及时处理一下而不是反应一例就去处理一例,其余的就不管了
作者: 锦衣之下    时间: 2022-8-4 09:57
黄彦植 发表于 2022-8-1 20:10
网友:您好!
  您反映的清泉公园铁路桥木廊道气味大问题,我已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主要是因为住建局污水管 ...

一桥金色水岸下去,沿线四个污水管道喷水,喷了半年多了,特别是夏天,臭死个鬼,我家住5楼,臭味只往屋里飘,都不敢开窗硬是看到这个母亲河段被这几个污水管给污染到脏臭不堪,前段时间要不是下了大雨涨了点水把粘稠在河边污水管附近的粪便垃圾冲走的话更臭。从过年回来到现在硬是没人去管下。监督员可以去实地看看
作者: 黄彦植    时间: 2022-8-4 11:18
网友:您好!
  您反映的清泉公园铁路桥木廊道气味大问题,我已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主要是因为住建局污水管道堵塞导致污水流入河内,并在现场已联系赤壁市住建局、赤壁市环保局。回复如下:我局于2021年8月开展赤壁城区污水提质增效管网详查项目,该项目包括污水管网病害探查及清淤疏通,但由于该段管网沿河道铺设,目前处于汛期阶段,陆水河水位较高,施工相对困难。我局已委托专业管道清淤公司于7月19日开始施工,现已清理完二桥至一桥段约500m,计划于8月30日完成全段4500m清淤工作。现陆水河城区段北岸污水管道清淤工作正在进行中,清理一段管道则进行一段管道的探测与详查工作,等管道清淤工作接近完成时,通过管道的探测与详查找到污水管道溢流的原因,再委托设计院出具针对性的详细处置方案,并从合理性、实用性、长远性等方面予以综合论证,提供从建设到长久运行的实施意见,彻底解决污水管道溢流问题。

  现在正在清理一桥段至东风闸处,清理污水管道过程中必须封堵上游管道来水,因为二个检查井间距100m左右,工人与探测设备需要进入管道内部清理沉积泥砂等,从而至使封堵管道上游检查井溢水,此为施工阶段的暂时现象,待管道清淤工作完成后,管道排水恢复正常,检查井溢水现象就会消失。
作者: 没有尽头201223    时间: 2022-8-14 14:52
顶一下
作者: 军哥啊    时间: 2022-8-15 22:46
你不投诉它们,它们就争只眼bi只眼,你要一投诉它们,它们就找各种理由搪塞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