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赤壁的诗人---邀飞鹰、楚南、子龙共赏! [打印本页]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01:47
本帖最后由 laomao 于 2009-12-28 17:56 编辑

黄鹤楼是我们湖北,也是我们中国的名楼。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历代文人骚客登临此楼,无不题诗咏词,以作留念。在众多题咏黄鹤楼的作品中,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但在唐代,还有个比崔颢出名、有才气得多的诗人,那就是李白。当时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墨宝。但他却在崔颢之后来到黄鹤楼。本想依惯例留诗咏怀,看到了崔颢的题诗,当即停笔驻足,感叹而去。为什么?崔颢把黄鹤楼写绝了。自古文无第一,以他当时的名气是不能落在崔颢之后的。而在看了崔颢的题诗后自认即便是自己,也无法超越崔颢的那首《黄鹤楼》。与其这样,不如不题。后人曾作打油诗一首嘲笑李白:一拳打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附: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02:05
李白虽去,却总想找机会找回这个场子。终于,他选中了金陵的凤凰台。附李白在凤凰台上所作诗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人无论从诗的意境还是用词对照,都觉它的形式规格和崔颢的《黄鹤楼》诗基本相似。尽管也是一首很出彩的诗篇,却不能说超越了崔颢的《黄鹤楼》。相反感觉象是一首和诗。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02:48
本帖最后由 laomao 于 2009-12-28 19:01 编辑

从这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上的较劲开始,后来的历代文人骚客在黄鹤楼上无不受其影响,或自忖分量,或顾及颜面,再也没出经典的诗篇。
但,我们的陈大诗人却不为之动。前面已说他是个有点迂腐的人,或许人生的磨难早已让他超脱了那些尘世的俗念,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品质。于是,他在登临黄鹤楼后,也写下了一首《无题》:
        浪迹登斯楼上楼,推窗赏景望新秋。
        一声玉笛吹云破,数点梅花逐水流。
        鹦鹉隔江干演息,凤凰对峙传遨游。
        大江东去烟波渺,可否借来叙旧愁。
我不敢称文化人,但也略读诗书。个人感觉这首诗无论从意境格调,遣词结句,形式风格上都不输崔颢的《黄鹤楼》。尤其那一声玉笛和数点梅花,脱去了崔颢的从黄鹤楼来源说起的模式,出新意,传神韵,堪称佳句。而后用鹦鹉和凤凰这两句来传颂李白和崔颢那段千古佳话。最后望着长江那千年奔腾不息的波涛点题:“浪迹”,传情叙怀:“叙愁”。尤其叫绝的是那个“借:字,传承古今,浑然进入千年前的世界与古人对话。隐隐含一丝诙谐的意味。意境格调,悠然纸上。。。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03:13
品茶叼烟,悠然一段古老馨香的故事写于诸君,一为答谢各位曾在汽车人版块留下精彩文章。二为自己没有为那些精彩文句加精喝彩致歉。三为纪念陈老先生这位赤壁文化老人。人类至今,除了繁衍生息,传承文化也是重要的人类活动。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09-12-29 08:24
文武双全啊,现在流行玩文字游戏吧
作者: 九月    时间: 2009-12-29 08:31
也~~论坛混久了,都混成诗人了~~~
作者: 飞鹰    时间: 2009-12-29 11:40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09-12-29 16:40 编辑

    对于律诗,我始终怀有一种很虔诚的感觉,我想活在现在这个世界的人,不会再有古人那样的清新和淡泊之后肯定很难写得出那种意境和文字了。
    高中文科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以后你们长大了,可以写散文、杂文、和着词牌填词。但不要轻言写诗,特别是律诗,因为我们很难再有古人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功底和如水般平静的心境了。所以始终牢记在心,从不敢涉足。
    赤壁的确是个山清水秀而且集天地很多灵秀的好地方,当然我是说原来,因为他曾经还是孕育了很多才子,老毛带给我们的这位长者的确有诗人的风范,全诗流畅,文笔清新。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古诗中那些典故运用略显不足,其中“玉笛”“梅花”也有借用之嫌。但仍然不失为一首好诗。拜读之余,也佩服老毛的有心。
作者: 牛歌    时间: 2009-12-29 12:12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是穿越历史时空的千古绝唱!
毛版的文学素养很好啊。
你推介的赤壁文化奇人陈老先生,
是值得我们后辈们崇敬的人!
可惜其生平与作品介绍过少,
希望你多发掘整理出来介绍给我们啊!
此贴有文学品位与欣赏价值,
个人建议楼主转往文学版面。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13:08
文武双全啊,现在流行玩文字游戏吧
蓝银杏 发表于 2009-12-29 00:24



    蓝版,你也来写点什么吧!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13:10
也~~论坛混久了,都混成诗人了~~~
九月 发表于 2009-12-29 00:31



    九月妹妹,这都叫诗人那诗人就太好当了。我只是引叙前人的东西而已。都是老祖宗和前辈们留下的好东西啊!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13:28
对于律诗,我始终怀有一种很虔诚的感觉,我想活在现在这个世界的人,不会再有古人那样的清新和淡泊之后 ...
飞鹰 发表于 2009-12-29 03:40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读书的时候都在课里课外读过一些古文古诗,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带给人的熏陶和享受是影响一生的。一直奇怪,怎么后来就没有超出唐诗宋词的东西了。有一点是明白的,就是今人的文化氛围包括日常说话和用词习惯都与古人大不相同。今人要想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律诗达到和超过古人,确实有现实的困难。好在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东西,让我们还可以欣赏瞻拜,不算太遗憾了。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13:32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是穿越历史时空的千古绝唱!
毛版的文学素养很好啊。
你推介 ...
牛歌 发表于 2009-12-29 04:12



    牛歌,就麻烦你转一下吧。这位陈老先生传世的东西很少,据我所知,他是属于英年早逝。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肯定是不得志的。现在不知道在赤壁还有谁知道了解此人,更不知道从何挖掘他尚存世的东西。遗憾啊。。。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09-12-29 13:43
有年清明 与好友也同发此感慨  人文娱乐多样性发展满足了群众百姓各种需求 导致了当今文化现象 毕竟古代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而且都恰好是八股制度 所以个个会作诗 在古代那是必须的 也是过去很普通的文化现象 假若当今考试制度依然如此 我估计一样也是到处皆诗人

下文出自明朝那些事

八股制度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
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由掩卷哈哈一笑。
作者: 牛歌    时间: 2009-12-29 13:55
牛歌,就麻烦你转一下吧。这位陈老先生传世的东西很少,据我所知,他是属于英年早逝。在那个动乱 ...
laomao 发表于 2009-12-29 13:32

征得毛版的同意转过去了,便于查找学习,呵呵。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13:57
刘管,你也是值得邀请欣赏的人。从维新变法起,就有很多学者对八股文章痛批狠打,引以为祸害中华文明之一大患。至今不绝。我为今人,让我再用古人之方法写文作诗,定属历史的倒退。但拜读体味古人留下的精神瑰宝,确实为人生之一大乐事。君以为然否?
作者: 老青果    时间: 2009-12-29 14:22
叶老师的名字是“叶文福”。
作者: 楚南心史    时间: 2009-12-29 15:59
本帖最后由 楚南心史 于 2009-12-29 16:01 编辑

格律诗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是抱一种欣赏的态度了。汉语言的精炼及传神从中可见一斑,深远的意境,只可意会的奇妙,这种古典的美其实就是生生不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民国后兴起的新式学堂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对于国学并没有一味的加以否定,就是提倡白话文的大学者胡适也受益于传统的中式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做得最好的还是现今的台湾地区。一张普通的台湾国中国文试卷曾经令大陆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汗颜。

新政府成立后,为了适应政治斗争需要的一些言论及政策,和后来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是巨大的,他割裂了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连接,颠覆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当神像崩塌,神话破灭后,信仰的缺失让很多的国人都无所适从,没人相信善恶报应,因果轮回。在利益集团浮华的表象下,盛放冷漠的掠夺,残忍的杀戮,为了自保的麻木和苟安这一朵朵恶之花。

正是这样,我们才理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一个歌者心中真正的悲哀,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也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更别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和慷慨了。

“骠骑羽林,侠骨闻香”何等的潇洒豪迈“寒夜温酒,灯下棋约”最是恬淡和风雅。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个纽带把我们和这些美好的事物连接起来,感谢LAOMAO发了这一张帖子,我们得以重温典籍中那些精美的句子,感受到中国人骨子中的那一份温暖其实始终没有离我们远去。拾起那些久远的经典,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感受和熏陶,因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精神所在。

拜读刘老先生大作,愚以为不能和崔颢诗并论。
作者: 赤壁子龙    时间: 2009-12-29 16:25
本是一粗人 却被邀请至如此儒雅之地 惭愧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呤来也会吟

相信这局老话谁都知道

昨天一席日国 没想到引来今天拜读陈老先生的遗作 感慨万分

陈老先生的诗句 字句工整 平仄押韵 但从意境上无法与前辈对整

不过陈老先生不愧为赤壁文人 赤壁不愧诗词之乡美誉

藏龙卧虎 赤壁之写照也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09-12-29 16:35
文案朝朝有
功过代代传
商女诵经易
书生舞剑难
作者: 飞鹰    时间: 2009-12-29 16:54
   每每酒酣茶浓之时,我们几个总喜欢围坐一起谈古论今。
   就我个人来说,比较同意楚南观点,窃以为,现今之浮躁和浅薄之风盛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虽然很多人没用经历过那场浩劫,但他却给中国留下了永久的疤痕。现在从上到下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又谈何容易。
   当人们不晓得该信仰什么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有了真正的危机。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29 23:31
叶老师的名字是“叶文福”。
老青果 发表于 2009-12-29 06:22



    唉,偶错了。半夜只在那打,却没看打没打错。马上改了。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30 00:51
真的不敢说自己是文化人。识得几个字,读过几篇文,一晃人已中年。喜欢交朋友,圈子里很多年龄段的都有:50后,60后,70后,80后。除了在与50、60年代的朋友在一起海侃的时候有之乎者也的东西冒出,在70、80后的朋友中就很少见了。看了孩子小学的课本,每期都有古诗文。但却认为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已快断代。自认是现代教育下长大的人(当然是带中国特色的),每每看到官场的腐败,就想起那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看到矿难,就想起那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在野外露营的时候,对着月亮,总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和朋友开怀畅饮的时候,就吟起:将进酒,杯莫停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来。是我等迂酸?给孩子买的四大名著,除去看了那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外,就在那承灰,完全抵不过喜羊羊和红太狼。我就在那琢磨:在他们的世界里,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世界?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满目的网络语言和无厘头搞怪中究竟还能不能延续她生存了几千年的活力?摈弃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不是不道德的民族?我们早已不用我们父辈暴力强迫的教育方法,而我们的说教如何改变孩子那现实的喜好?那些文化瑰宝该谁来继承?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自顾自的用我们的方式来纪念我们的先贤,慰籍我们的心灵,以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这是我们唯一的方法。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30 00:55
刚收到裤子报料,说子龙和飞鹰昨天硬是把么么闹生了。并且有根有据:么么4点生的,你们起码12点多走的。真狠啊!在此祝贺一个!恭喜小狼终于要当老狼了!
作者: laomao    时间: 2009-12-30 01:48
选两首叶文福的诗与大家共赏:
 思   乡

  大江南岸,风肥柳瘦,溪头流水桃花。

  春茶吐玉,渔舟唱晚,去来山水人家。

  挂网笑鱼虾。

  秧田裁锦绣,秧鼓催蛙。

  赤壁临江,周郎还在,好年华。

  

  莲湖一碧无涯。

  看湖边菱藕,岭上桑蔴。

  谷酒醉秋,山歌跳月,少年争打糍粑。

  楠竹画烟霞。

  担泉邀父老,漫品春茶。

  无奈三更梦醒,拥被泪如麻。

  2003.元.12.于北京三叶草庐

  
       《钓歌》   
人生难得万事休
卸戎装
挂缨枪
作流囚
楚地蛮荒
风雨任淹流
半蓑雅趣
一竿闲愁
垂钓野马渡头
忘却燕南夜话
吐尽玉马烦忧
宗元钓雪我钓秋
山远
水近
鱼游
射日好身手
钓得一江水倒流
此生谁料
雄赳赳
三十八岁退休
笑看金鲤不上钩
金鲤不上钩
莫看钓竿静
丝线柔
苇筒浮
弩拔弓张
水深处
悬阴谋
本该东海作鲸虬
一旦命奔黄泉
只为吞一口……
新月浮云海
好行舟
浑身还涌少年血
一跃上船头
纵横挥竿纵横笑
一行诗
钓满天星斗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