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尘侵岁晚忆曾游——冬日游苏州拙政园(the end) [打印本页]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1:32
标题: 尘侵岁晚忆曾游——冬日游苏州拙政园(the end)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6 21:21 编辑

2008年元月1日,元旦,去苏州探望姑姑一家。

      和堂嫂、天天、表哥及其儿子致远一行五人,游览了拙政园,今于2009年12月28日,两年后回头再看,发现当时根本没有做足功课,进入园中,根本品没得园林之妙趣,拍的照片无甚看点,纯粹是盲人摸象。此次已经是第二次来此,正是惭愧啊。每次出游,都不知道该看什么,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造园技术已经是登峰造极,我等女子,生在楚汉之地,长在江南之地,却一直无法领会其中之精妙所在,惭愧咯,读书十数载,祖宗之东东,我们居然皮毛都没有学到。

        现在回过头再来看看,通过景观介绍以及与搜罗到的照片进行比对,增加对园林景观的理解,也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反思,才能明白差距与得失。

       江南的景色,春天最为生动传神,也最引人入胜。
        我在冬日出游,免不了要和冷风寒气做斗争,还好穿着厚厚的长长的羽绒服,手套帽子一应俱全,故此,不觉得寒冷沁骨。
        此外,心中甚是平淡,并没有因为不是在它最美好的季节游玩而觉得心生遗憾。
        暖有暖意,冷也冷得其所。冷是为了美丽的暖,那么这冷怎不让人怜爱?
        而那冷透漫天的浮华之后的沉淀之所得,更是你人生的精华。经得住冷,才能感受暖的要义。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1:34
字怎么这么小啊?如何编辑啊?没时间了,下午再来,待续。
作者: 牛歌    时间: 2009-12-29 11:35
欢迎才女莅临发贴!呵呵。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09-12-29 13:49
还不快点来写 都2点了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4:25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29 14:47 编辑

一、历史由来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attach]126425[/attach](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

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

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此为网上资料。

仔细回顾游览之线路: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梧竹幽居——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别有洞天——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中间经过一个盆景园,之后怎么到小飞虹的有点晕,想不起来)—小飞虹——倒影楼——绿漪亭——海棠春坞——涵青亭


大概就是从东南角进入东园,一路向北到底,左拐进入中园,然后一路向西南,进入西园,之后顺时针饶西园一圈,又从中园的北部绕到东园的北部,然后回到东园的南侧,从原大门出来了。呵呵,居然绕过了中园的南部,也就是远香堂和枇杷园部分,此为拙政园的核心景区。汗一个,寒一个。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4:32
回复 4# 刘雨潇


    俺来了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4:34
欢迎才女莅临发贴!呵呵。
牛歌 发表于 2009-12-29 11:35



    谢谢牛哥占沙发。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09-12-29 14:37
我觉得还是把你学古文的等下拿上来讨论下好

这个园子我没去过啊 要不下次你带我去了 我再来评论?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4:41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29 14:52 编辑

二、入口街道

[attach]126426[/attach]

而今的拙政园属于繁华的闹市区,难得入口前面的街道还保留得这么适宜的尺度。冬日下午三点钟的太阳,已经失去了温度,有的只是身后被拉得老长老长的身影。
     我喜欢投影到墙上斑驳的背影,有别于黑与白的灰色既带给人疏离,欲静还动的小影又让平淡的墙面有了生动的画面和勃勃的动感。

[attach]126428[/attach]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杜荀鹤的一首《送人游吴》道尽了姑苏的建筑特色。

江南的冬天寒天寒地,不知为何此处还有柳枝青青,映着粉墙黛瓦,婆娑依依,还欲挽住谁的缰绳,系住谁的离情?

[attach]126429[/attach][attach]126430[/attach]

沿街小店,简洁朴素,透着江南质朴的气息。

[attach]126431[/attach]

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在细细长长的时光中穿行,带着顽强的生命力。

现在;人们仍认为虎头鞋能除恶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给孩子做双虎头鞋穿。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大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有了蓝、红、紫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孩子必会安然无恙

[attach]126432[/attach]

拙政园南大门。干净的蓝天、枯黄的梧桐、甜蜜的情侣、孤单的路人,这刻,都统一在淡黄的阳光里,历史无序而偶然,这刻的相遇,许就是为了下一刻的分离,那么还是让这一刻,留下一个印记。

[attach]126433[/attach]

网上搜索来的照片,该照片取了全景。

“淡泊”、“疏朗”这两个字,很有骨感和意境感,开阔,淡然,但是也有无奈与不甘。好男儿总是希望能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又总在这样的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游离。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4:49
我觉得还是把你学古文的等下拿上来讨论下好

这个园子我没去过啊 要不下次你带我去了 我再来评论?
刘雨潇 发表于 2009-12-29 14:37



    你明天就去嘛,或者1号去嘛。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5:01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29 15:10 编辑

从拙政园正门进入,首先到的是“兰雪堂”。上网搜索一下,了解了兰雪堂名字之由来。

三、兰雪堂

 不栽青松栽白松,兰雪堂绘归田风。

   杖老难为仕途路,骚人墨客论色空。[attach]126434[/attach]

 入拙政园正门,穿过”入胜”、“通幽”两月洞门,“兰雪堂”开门迎客。

屏门中间的《拙政园全景图》漆雕并是一张导游图了。堂柱有:“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文会,诗酒留连,犹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斯园乃吴下名区,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 的挂联,此地与斯园的前世今身,一联俱表。

 1631年(明崇祯四年)曾任御史及刑部侍郎的王心一,购得业已荒废的拙政园东部,历经四年,修建“归田园居”,作为他父亲还乡养老之居处。并著有《归田园居记》一书。

 “兰雪堂”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诗。“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归田园居记》描述的兰雪堂,已是了无痕迹。而庭前的两株白皮松依旧日夜忠诚地守护在那儿,不言不语。)来自网上资料。


厅、堂,原来是有区别的,梁架扁方的为厅,圆的称堂。随着时代的变迁,两者渐渐难以分辨了。厅堂是主人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体量较大。

厅堂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的区分。

所谓四面厅,就是四面都不做墙壁,只装落地长窗或和合窗,窗外再绕以一条回廊,这样厅里不仅十分敞亮,还可以四面观景。拙政园中园的远香堂就是一座四面厅,他的四面都是和合窗,在不同季节根据不同的需要开闭启合。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5:06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29 15:22 编辑

四.芙蓉榭

         (云裁月缕是松风,把酒赋诗有芙蓉。


        青鱼红鱼荷叶下,兀然一座紫盖峰。

[attach]126436[/attach]


沿兰雪堂东侧门的卵石小径,不几步,并是芙蓉榭了。

芙蓉有二,一是灌木木芙蓉,二为荷花之别称。明文徵明《拙政园卅一景图》有“芙蓉隈”一景,此芙蓉有说只是木芙蓉。隈,弯也;榭,借也。陆生的木芙蓉也好,水生的荷花也罢,彼隈此榭,水木清华,多将年年流水落花,默默记取。

芙蓉榭居于池东,底部平台挑出水中,整座水榭凌空架于水波之上。芙蓉榭用建筑术语作解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欲起;榭围回廊,有美人靠环绕;东西门框设有雕花落地罩,临水为方,面东为圆;南北两墙,漏空窗格可洒四时风花雪月;内立一丈余太湖石,如高士兀立,容止若思,且有紫气润溢,号 “紫盖峰”。天圆地方,四时八节,抚紫盖峰,倚美人靠,你能有多少兴叹,俱付芙蓉!?


    芙蓉榭现在是拙政园赏荷的好地方。没有荷花的季节,能看到残荷或青荷叶下的一尾尾青鱼红鱼,鱼贯而入,像我们这个城市的长途车站。)来自网上资料。

榭,几乎都是一半建在水中,一半在池岸上,跨在水中的部分常常用石梁柱搞搞撑起。榭大多是一面临水完全敞开,再设置栏杆或者鹅颈椅,供人倚靠休憩。


榭之品赏风味在于:与水亲密接触,倚栏而伫,脚下流水低回,游鱼嬉戏,身边树影婆娑,清风徐来,可“浅斟低唱”可“沉思往事立残阳”,一切怀古伤今之忧思皆可在此发生,是文人的风流之所。

[attach]126437[/attach]

从此张照片可以看出,东西门框设有雕花落地罩,临水为方,面东为圆。还可以见到榭中间立着的太湖石“紫盖峰”。

夕阳西下时分,透过西侧临水镂空窗格洒在北墙上斑驳的影印,一如500年前。同一空间,不同的时间,却可以看到相同的景致。下一次的某个人,会在同样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留下相同的照片。呵呵,这是不是另外一种穿越?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09-12-29 15:09
看这你写的 我都想把天一阁拿出来涮涮了
你来了真好 以后不准跑了 就这呆着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5:11
看这你写的 我都想把天一阁拿出来涮涮了
你来了真好 以后不准跑了 就这呆着
刘雨潇 发表于 2009-12-29 15:09



    好啊好啊,你写嘛。
    俺要看。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09-12-29 15:19
知行合一啊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莫不过如此而已

写么 不写做什么啊 岁月静好 来日方长 我们还可以得瑟很多年啊



推荐你去看看板块里瓷砖兄的文章 妙啊 看他的比看我的要实惠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5:20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29 15:21 编辑

五.天泉亭

            

  (缘径画群芳,朝露湿衣裳。


       东斋可谈经,天泉有新茶。

[attach]126438[/attach]

   


    从芙蓉榭北行往西,天泉亭似一株画上的芰荷,偎依着平岗小坡,亭亭玉立于庭园的大片草坪绿茵上。


    天泉是一口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迹。井本无名,至元代北禅讲寺僧人余泽于此筑东斋,因此井,自号“天泉”,后人则以为井名为“天泉”。饮水思源,天泉天赐。


    井上建亭,并是天泉亭了。此亭是1958年苏州园林管理部门修复拙政园东花园时所建。


    “天泉亭”是拙政园中最大的亭子。亭仿明式结构,为两层八角,重檐高挑,亭柱间以半墙相连,亭外有围廊坐槛。窗格、半墙俱为八角形花饰,与亭相谐,真可谓八面玲珑。


    现在的天泉井井口加盖了一个水磨青砖,封存了,像一双合上的眼。每至春茶上市的季节,踏过曲折小路,虽不能汲天泉水烹茶尝茗,但你一定能听到朝露中亭边紫薇窸窸索索开花的声音。)来自网上资料。


井亭的出现,最初或许是为了防止井水受到污染,以保持井台的清洁和防滑,同时雨天使用井水不至于淋湿衣服。乡村中的井亭比较古朴,结构和建造都很简单。城镇中的井亭比较讲究,特殊意义的井亭和皇家宫苑中的井亭,就豪华的多。

[attach]126440[/attach]

此处景致开阔,亭的形状优美。翩然若飞。

[attach]126439[/attach]

儿子带着我扔在车上的破碎的墨镜耍酷,于他,这500年前的古人造就的无边风月,他还不能体会。于我,带着他出游总是让我痛并着快乐,这甜蜜而偶尔抓狂的感觉,就像盛夏的冰激凌中渗着丝丝的酸梅味道,就这样让我流连,与我纠缠纠结。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5:25
知行合一啊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莫不过如此而已

写么 不写做什么啊 岁月静好 来日方长 我们还可以 ...
刘雨潇 发表于 2009-12-29 15:19



    岁月静好 来日方长
    呵呵,是哦。
    有你的鞭策,我才写点文字。否则我总是懒惰着行过去了。

推荐的瓷砖兄文字,俺去看看先。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29 15:28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29 15:31 编辑

六、秫(shu4)香馆

(泥筑就矮墙,北园秫花香。

  红楼梦难续,黄杨说西厢。

[attach]126441[/attach]


    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是秫香馆,与园外齐门头的北园只一墙之隔。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原为秫香楼。秫香楼早已颓圮,齐门头的城墙再也没有了一丝影儿,而北园作为居民区的地名留在了这个城市的地图上,一如那移建了的这座敞轩——“秫香馆”,即使成为园林的茶室或者工艺品商店,也多少保留了当初秫香楼的些许儿记忆。


    秫香馆为单檐歇山结构,面阔五间。屋柱都移在外部,形成围廊。两侧短窗,前后正中设落地长窗出入。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刻有四十八幅黄杨木戏文浮雕。图案为明代风格,有“状元及第”、“洞房花烛”等场景,而能辨别出的戏文只有十多幅的《西厢记》 ——“张生跳墙会莺莺”“莺莺拜月”“拷红”“长亭送别”等,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文革期间,有人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才免于一劫。

[attach]126444[/attach]


    徘徊在秫香馆的围廊,想是王心一的秫香楼楼窗依旧这样开着——北园的田园风光洒在楼内,齐门城头上的女墙雉堞写在楼道上,仿佛依稀的稻花香总飘在人的心儿,不分四季。)来自网上资料。

[attach]126443[/attach]

冬日的嬉戏。远处即是秫香馆。满眼草色枯黄,枯枝横亘。萧瑟的寒冬里,孕育着春日的萋萋芳草。“萋萋最是无情物,吹绿春风又一年。”一岁一枯荣,和着我故乡的梦,就这样在我心中弥漫或者荒芜。


[attach]126442[/attach]

栗色的木窗棂、淡蓝的青花瓷、碧绿的马蹄莲,和着透射到墙上的斑驳光影,一股清雅远远传来。

这园子,经过历代温婉的江南文士淑女的浸泡,举手投足间透漏的也都是如此这般的优雅和淡然。


作者: 老青果    时间: 2009-12-29 16:22
游此园,须先作功课,春夏最佳。
作者: 飞鹰    时间: 2009-12-29 17:05
   此帖细读下来,如饮铁观音一般唇齿留香。
   很久没看见这么好的游记了,楼主用细腻的笔触和详细的注解带我们一同去领略了中国很多精髓的东西。
   在冬日的暖阳之下去游览这座名园,一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0 10:27
此帖细读下来,如饮铁观音一般唇齿留香。
   很久没看见这么好的游记了,楼主用细腻的笔触和详细的注解 ...
飞鹰 发表于 2009-12-29 17:05



    谢谢飞鹰大哥的品茗。
    你的回帖让我明白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精妙所在。
    “友”的含义不仅仅是指老朋友、故友,还可以是不相识之人。这个“友”应该说是懂得自己的人。
    “远”字的含义也不一定就是空间地区的远,有时候是时间上的远。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0 10:31
游此园,须先作功课,春夏最佳。
老青果 发表于 2009-12-29 16:22



    呵呵,俺是随性而游。当时居于江南,故此,总觉得有大把的时间赏周围的美景。
谁知,一别之后,只能回望。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0 10:36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30 10:38 编辑

七、廊

接着就要从东园西侧的长廊进入中园了,廊是南北向的。园林中总是喜欢制造”曲径通幽”的效果。故此,让你在进入另外一个景地时,总是故意若隐若现的先把它的美好景色透露一点给你,吸引你的目光和脚步。廊就很好的达到这个效果。


[attach]126612[/attach]

[attach]126613[/attach]

[attach]126614[/attach]

[attach]126615[/attach]

此四张是东园与中园之间南北长廊的最北段,途径的几个漏窗的窗棂形状各不相同,将中园风景剪成不同的图画,嵌入东墙中,隐隐传递着别处不一样的风景。

廊道尽头处,阳光将竹影投于白墙之上,疏影横斜,引人想快快步入另一处胜境。


江南的园林,既是由廊分割,又是有廊连接。廊是联系建筑的脉络,又起观景的导向作用。廊还可以蔽护游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烈日炎炎的夏日、细雨霏霏的秋春时节、漫天飞雪中,沿廊一路迤逦而去的,既有闲适美景,还有舒适的心情。

廊有直廊、曲廊、复廊、波形廊等,有的沿墙而建,有点穿园而过,有的爬上山,有的跨过池。



(廊,“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园冶》)廊是建筑物的前面增加“一步”(古建筑的一个柱间),有柱,有的还设栏杆。廊之物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但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院周设一圈廊,建筑与院子以廊作为过渡空间。另外,廊本身如一种似室内又似室外的“灰”空间,比较含蓄,所以园中好多建筑都设廊。

廊有好多类型,除了上面的形式外,还有单独而设的廊,有的绕山,有的缘水,有的穿花丛草地。还有复廊,即中间为墙,墙的两边设廊,墙上开设漏窗,人行两边,通过漏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这就是园林之空间艺术了。苏州怡园就以复廊著称,此廊将园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上海豫园也有复廊,此处空间曲折多变,情趣无穷。拙政园之中部和西部景区,也以复廊分开,而且廊的西侧用“水廊”,即廊的地面似桥面,下部是水面,柱下设墩插入水中,廊水交融,和谐得体。此廊较长,做得既弯曲而又有些起伏,十分动人。说到长廊,江南园林之长廊当数无锡蠡园之长廊,但此廊重复太多,形态板滞,不足取,乃近代所建,已属江南古典园林之余波了。)来自网上资料。

走过长廊,进入中园。中园水面开阔,多池岛假山,故此,照片中多有水面。个人感觉,江南的水,温润、灵动,于无声处滋养万物,万物皆得其灵气且温和。


(水是环境空间艺术创作的一个要素,可借以构成多种形式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庭园中的水体,有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湖、塘、渠、瀑布、喷泉、送水、落水壁泉、水幕等多种形式。水体景观的构成,往往还借助于池岸的形式,材质砌筑方法以及小桥墩、汀步植物等来加强,水中的游鱼、水生植物也能使水体生辉。

以水造景,应综合利用以上要素,结合具体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艺术创造。

智者乐水,所以许多人都十分向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江南水乡几乎就是美丽、灵秀、富足的同义词。)来自网上资料。


作者: Yiwang    时间: 2009-12-30 13:32
怎一妙字了得~
看图、赏景、品茗~悠哉游哉,人生一大快事啊
这贴可以加精了吧~[em48]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0 16:00
怎一妙字了得~
看图、赏景、品茗~悠哉游哉,人生一大快事啊
这贴可以加精了吧~
Yiwang 发表于 2009-12-30 13:32



    欢迎美女一起悠哉游哉!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0 16:05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30 16:14 编辑

八、中园胜景

               
梧桐有凤竹虚心,倚虹桥边倚虹亭。

   
有源海棠春坞水,借来北塔寺风铃。

[attach]126680[/attach]

拙政园东部与中部的交界处,有两条并行的长廊,廊间以粉墙分隔,称之为复廊。廊墙二十五个花窗如漏,将满园春色,移步剪成一幅幅心画,迤俪成章、成虹。

廊的门总是开着,倚虹亭坐东朝西,三面临空,又称“东半亭”,倚靠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像个殷勤指点景象的导游——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

青石“倚虹桥”一画三折,有说还是明代拙政园的遗构。

不拍桥栏,不抒旧怀。看,亭南“海棠春坞”的水流,总会带着些许儿落花,盈盈地绕亭跓足;不远处的“梧竹幽居”“远香堂”,像是由工笔画家重彩细描了似的,让葱茏佳木掩映得格外清秀;水池西端,有“西半亭”与之“对景”相呼,“呼不得也,哥哥。”偶尔有鹧鸪这样叫着,飞过,不带走一片落叶;最是那号称江南第一塔的千年北寺塔,在园西千米之外,像个执长笔的书僧,不倦地在“倚虹亭”池心书写着一层层的章草,涟涟漪漪……

“婆娑青凤舞松柏,缥缈丹霞聚偓佺”,入倚虹亭的复廊门口有这样一幅柱联,很少有人追问“偓佺”为何深意,查词典可明白,那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倚倚虹亭,无须寻仙。美景如斯,一泓池水任云卷云舒,你不能成仙,至少也能欲仙吧,那怕只是闪过的一个念头,不是吗?)来自网上资料。


[attach]126681[/attach]


“梧竹幽居亭” ,旁有修竹数杆,寒岁之中,仍是青翠不已。竹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表征着自己的龙材质地,也期待着“有凤来仪”,即权贵对自己的看中和提携。明有攀龙附凤心,偏要欲拒还迎,俺看不懂,目前还不明白。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attach]126682[/attach]

同样的亭,不同的角度。幸有夕阳,暖黄的墙面,显得不那么萧飒。

这是一座因梧桐、慈孝竹而得名的典雅的方亭。它四面都是一个圆形的门,南面是春天,欣赏春景的;西面是夏天,欣赏荷花的;北面是秋天,看落叶的;东面是冬天,是赏雪的。可惜的是,这天游玩没有大雪纷飞,否则,在此处看银装素裹,定会分外妖娆。

[attach]126683[/attach]

此张照片来自网上。很久的照片了,估计还是扫描的,但是不影响它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展示拙政园春天桃红柳绿的万种风情。

[attach]126684[/attach]

青石“倚虹桥” 一画三折

1996年,俺在读大二的时候,趁着到周庄实习的机会,曾经到拙政园一游,记得那时正是“梅子黄时雨”,印象中,俺好像站在这个石板上照了一张像。十二年之后的重游,俺愣是还在这个地方拍了一张,没有重点的照片,仅仅只是为了回忆。阳光透过空气,有质感的照在水面上,翠竹如流,波光粼粼。



[attach]126687[/attach]

网上搜罗来待霜亭照片。

在“待霜亭”四周,种着一些高耸入云的树—桔树。大家都知道,桔子只有在秋天才成熟,因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主人坐在亭里,凉丝丝的秋风扑在脸上,欣赏着一个个成熟的桔子,很是快活哦!

[attach]126685[/attach]

这张不知道拍啥?也许是水吧,或者是这满眼的绿多黄少?许是为了与下一张对比吧。这张的季节感让人恍惚。

[attach]126686[/attach]

途中经过“雪香云蔚亭”前,有一丝惊喜,此处有腊梅飘香。

雪香云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

“梅花香自苦寒来”,冬寒催来阵阵淡雅的梅香,这丝芬芳带给我寒意,同时也体会到了寒冬时节,“踏雪寻梅”的爽朗清幽。惟其之艰难不可得,才更显这抹淡黄和清香的珍贵、清高。



[attach]126688[/attach]

[attach]126689[/attach]


这是网上搜罗来的春天和夏天的雪香云蔚亭照片。亭子隐处在烂漫春花和夏日绿荫浓浓中。与冬天的清冷形成对比。

[attach]126690[/attach]

“借来北塔寺风铃”

无意中随手拍到的,当时夕阳西沉,满天金黄,远远地北国寺剪影如画,当时的主人,是否曾在此处,如此这般“吟赏烟霞”?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1 18:16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31 18:37 编辑

九、
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来自网上资料。

[attach]126795[/attach]

见山楼比较偏,故此,图片上不见人影,池畔芦苇几杆,颇是“榆柳萧疏楼阁闲”。


[attach]126799[/attach]


[attach]126798[/attach]

这张是网上找来的照片。与上一张对比一下,可以看到春暖花开时,“袅晴丝吹来闲庭院,那荼蘼外烟丝醉软。”春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attach]126796[/attach]

[attach]126797[/attach]

当时觉得楼上窗户颇有古风,故从各个角度拍了几张。回家一查,原来这是以前江南常见的明瓦窗。明瓦是一种半透明的装饰材料,俗称“蛎壳窗”。明瓦是四角打成圆形后一块块比豆腐干大点的正方形薄片,覆在格子型的木窗户上。把窗户关起来后就象同时拉上了窗帘,外面和里面绝对是相互看不见的,太阳光也不会直接晒进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它,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存在于很多人儿时温暖的回忆里了。

时间一如既往的奔腾向前,留给我们的总是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回味。


作者: 久旱逢甘霖一滴    时间: 2009-12-31 18:46
[em15]那个白色的墙上面的涂料都是我涂上去的,太熟悉了,观前街。。。。
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中王府--拙政园----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09-12-31 19:53

十、从中园往西园的路上。

[attach]126803[/attach]

[attach]126804[/attach]

[attach]126806[/attach]

[attach]126805[/attach]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这些望月怀人的诗词,总会记得曲廊深处惊心动魄的销魂。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2 13:23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2 13:27 编辑

十一、鸳鸯馆

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即将一个屋顶下的空间用屏风等间隔物分成两部分。此鸳鸯馆南厅名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厅名为“卅六鸳鸯馆”。南部小院原来栽种了名种山茶花“十八学士”,所以叫十八曼陀罗馆。(山茶花别名叫曼佗罗树,开的花,也就叫曼佗罗花了。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写到过:傻哥哥段誉喜欢的神仙姐姐王语嫣的老妈王夫人就因爱曼佗罗花,在庄子里遍植此花,干脆把山庄也叫了曼佗山庄。曼佗罗是梵语,意为“悦意”,是佛家祥瑞之花。据说,《法华经》里佛说法时,天上飘起的曼佗罗花雨,和佛祖拈花微笑的花,都是曼佗罗花。可到底是美丽的毒花曼陀罗,还是原产中国的山茶花(曼佗罗花),历来说法不一。至于曼陀罗树,那是山茶花的古称。有一种说法: “道家言,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山茶花),后人因此名曰“曼佗罗”,看来是有人把“陀罗”和“曼佗罗”混淆了,以讹传讹,就把山茶和曼陀罗混淆了。注意曼陀罗和曼佗罗的区别,“佗”和“陀”一字之差,前者是茶花,后者是毒品。十八曼陀罗花馆东西各有两个耳室,东面的叫“来薰”,西面的叫“纳凉”。 所谓耳室,在过去饮宴的时候,是优伶歌妓的后台,也是仆役待命的场所,说白了就是后台。

北厅因临荷花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也有东西两个耳室,东面的叫“迎旭”,西面的叫“延爽”。

[attach]126860[/attach]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估计对这阙词印象都很深刻。形单影只、未老头先白的瑛姑,对着穿红衣的双双对对的鸳鸯,该是何等的幽怨?

问世间情为何物?到头来,身先死,情无寄。

[attach]126864[/attach]

网上搜罗照片,从此张可以看出内顶棚是拱型状;还有透过右侧门看到的蓝白相间的玻璃,透亮晶莹。这座镶嵌着七百多块蓝色玻璃使得鸳鸯馆别具一格。

[attach]126858[/attach]

听导游讲这个蓝色玻璃比较特别。

从蓝玻璃里看,会有雪景的味道。这是冬天,感觉看出去不明显,下面一张图可能会有更强烈的对比感受。

[attach]126859[/attach]

从蓝玻璃中往外看,是不是有些雪景的味道呢?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2 13:29

十二、浮翠阁

[attach]126866[/attach]

从卅六鸳鸯馆北窗可以远眺浮翠阁。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又建筑在小山之上,因此很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attach]126865[/attach]

这两张照片角度基本相似,只是时间上有差别,上一张是我拍的冬景。这张为春景。

春日之时,登阁眺望四周,但见清山绿水,蓝天白云,渠荷的历,园莽抽条,一派生机盎然,一定让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2 13:36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2 13:40 编辑

十三、盆景园内赏盆景



  盆景园是在拙政园最西部,一条南北向的小路隔开了浮翠阁、留听阁,用竹篱笆围出的一片平坦的空地,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盆景。这其中许多都是苏州派盆景的精品。

[attach]126879[/attach]

其中有一株五针松,据说五针松的价值是以每根针的价值计算的,看看这棵五针松价值吧。图中另外一小幅为木瓜树盆景,挺大的,也很少见。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2 13:42
那个白色的墙上面的涂料都是我涂上去的,太熟悉了,观前街。。。。
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中王府--拙 ...
久旱逢甘霖一滴 发表于 2009-12-31 18:46



    呵呵,你刷的不是白墙,是无边的风月。
作者: 一不留神    时间: 2010-1-3 20:45
怎么还不见更新呢?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4 18:06
怎么还不见更新呢?
一不留神 发表于 2010-1-3 20:45



    我一直都在很努力的写。
    平时积累的东西太少,写的时候要查阅好多资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会努力更新。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4 18:10

十四、笠亭

[attach]127178[/attach]

从西园的盆景园出来,就看到笠亭藏于北部的池中小岛上。亭子掩映于丛林绿树间,如一位头戴箬帽、静坐垂钓的老翁。亭身匀称协调。

亭名看似平淡,却寓意很深。清代诗人写过一首名为《笠亭》的词:

花间罗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

(棱[léng]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
罅[xià] 裂缝。
桁[héng]檩。)



诗人以亭拟人,抒发了内心“豪华寂寞,转瞬而易”的感触。使人看出他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宦生涯,一心只想隐退江湖,像渔翁那样与箬帽钓竿为伴的心态。

亭名就是文人的心声,都表现了士大夫们以耽乐自然,隐逸山林为高雅的情致。

江南古亭不少好的亭名,既达意,又表情;既明晰,又含蓄,成为园林艺术特有的创造美的手法,需要我们在游览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看过了事,要细细品味,用心感受,同时达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作者: 一不留神    时间: 2010-1-4 18:13
哪个戴王烟杂,我经常去买东西的。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4 18:15

十五、塔影亭

(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 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 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就是最后一节音符 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来自网上资料。

[attach]127179[/attach]

    塔影亭。当时路过,没有拍照片,许是那是两个小子打架我正在疲于应付,或许太冷,不愿拿相机。从网上搜来一张,小小的倩影,真是玲珑可爱。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4 18:16
哪个戴王烟杂,我经常去买东西的。
一不留神 发表于 2010-1-4 18:13



    呵呵,看来在那一带你混得很熟了。
作者: 一不留神    时间: 2010-1-4 18:20
我说过,那些白墙上的油漆都是我做的。真的。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4 18:50
我说过,那些白墙上的油漆都是我做的。真的。
一不留神 发表于 2010-1-4 18:20



    相信你,你为苏州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劳动在“风月场所”,一举两得。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6 11:11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6 11:14 编辑

十六、涵青亭

         
(凤凰欲展翅,美人呼应止。海棠近清明,红鲤有新诗。

[attach]127497[/attach]

从兰雪堂西侧门出,过土坡,有一汪池水。临池有亭,名“涵青亭”是也。

“池草涵青色”,唐代诗人的一句诗种在了王心一的《归田园居纪》,长成了这一座亭。


涵青亭倚南墙而立,为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副呈凸字形排列。主亭平座挑出水面,两侧副亭略向后缩,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亭之发戗有四,似凤凰展翅欲飞,让原本平铺直述的白色高墙顿生飞舞之势。亭前方型小池,有条石坐栏围砌。

若夫春池草长,海棠临池,合家出遊,可观锦鲤戏嬉;抑或立夏将至,新荷的历,热风如熏,独坐石栏,可点蜻蜓七八……

停涵青亭,凝脉脉清流,口占新诗,想是得意忘词,无言以对。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来自网上资料。

[attach]127498[/attach]

[attach]127499[/attach]

涵青亭是我此次游园的最后一站,当时已经日暮时分,游心已无,估计也是被两个小屁孩给折腾的,只想快快回家了,涵青亭也就这么路过了,而且我拍的这张照片角度太平,构图也不好,涵青亭主题位置不突出,也没有拍出它的特色。

这回整理游记,才发现对这个亭子赞誉之词不少。这后面一张光影效果强烈,确实有翩翩欲飞之感。看来,好的照片,拍摄者需要对拍摄的对象有相当的了解,然后在合适的光影时间,才能拍出生动的照片。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6 16:17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6 16:22 编辑

最后,这次游玩就大的遗憾就是中园南部的香洲、波形廊、枇杷园、以及远香堂等几个景点都没有去,尤其是远香堂可以说是中园的中心,是夏日赏莲的绝佳处,可能冬天也有冬天的味道,可惜的是我们一行五个绕来绕去,把它漏掉了。还是增补一下它的资料如下。

十七、远香堂

            

         
(不蔓不枝涤尘俗,心香一瓣有情落。


  最喜残荷秋雨夜,两袖清风闲书读。

[attach]127551[/attach]

《爱莲说》一说,“远香”并登堂拙政园了。

远香堂原为拙政园主厅“若墅堂”,画在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开首。“园为唐陆鲁望(陆龟蒙)故宅,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昔皮袭(皮日休)美尝称,鲁望所居,‘不出郛郭,旷若郊野’,故以为名。” 清乾隆年间,山西平阳知府蒋棨卸任归苏,购园并修复之,好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欣然题额,改若墅堂为远香堂。

远香堂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形式,高大宽敞。堂内无柱,屋角斗拱托梁。四周为玻璃镶嵌的落地明罩,剔透玲珑。围廊圆柱立青石莲花覆盆,似胶似漆。堂南山石叠障,有一广玉兰伫立相伴,不弃不离。堂北平台开敞,石栏如环,可扶可倚。自然,荷满在池里,像满满地写在我们的书里,春夏秋冬,远香益清。

李渔《闲情偶记》说到荷花有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茂叔(周敦颐)之好,徒有其心而已。” 我想,面对荷,徒有其心最是难得,何必花开花落,那一脉远香,终是因我们的心而长留,不去……)来自网上资料。

十八、香洲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就是“舫”,也就是通俗点说的“船屋”。在这之前,我总是对很多景点里有这种船一样的房子、楼台很反感。觉得他们造型粗糙,简陋。立着那儿,很难看。这回仔细看了拙政园的介绍,才明白,原来“船”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文人总是向往渔樵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把那种放舟天涯的追求自由的精神附加到了“船”身上。比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还有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原来,不是景区里造“船”俗,是我俗。何况此处的“香洲”造型确实美观。

[attach]127552[/attach]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来自网上资料。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6 21:15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6 21:17 编辑

十九、波形廊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来自网上资料。

[attach]127648[/attach]

忘记我当时是怎样的从上面走过了。仔细研究,貌似我那天没有经过此处。

[attach]127649[/attach]

[attach]127650[/attach]

而这下面的地方和上面的飞虹有点相似,是不是一段长廊的不同两段?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6 21:19

二十、遗憾之后的遗憾

很遗憾的是,所以建筑我都没有上楼,从高处眺望整个园林。从高处眺望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各个建筑之间的从属、比例关系,明白透彻园林中景观设计的精髓。例如如何体会60°水平视角控制园景组织。

因为在造园中,以楼阁建筑等制高因素为构图中心或景观控制元素,以60°水平视角控制园景组织,将主要景点组合在60°水平视角的视野范围内,以获取丰实、完整的景观。

[attach]127651[/attach]

这是拙政园视觉控制分析中关于见山楼观景分析图,自见山楼观景,∠J1JJ1′=60o视野西起香洲为界,东止远香堂,收中部位于南面的主要建筑群,近观荷风四面亭、香洲、荷玉轩、远香堂,远眺小飞虹、得真亭、松风亭小沧浪、嘉宝亭;∠J2JJ2′=60o视野,以倚玉轩、雪香云蔚亭为界,近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远眺梧竹幽居、肃绮亭、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宝亭、听雨轩;∠J3JJ3′=60o收西部园区主要建筑景观构成,南起三十六鸳鸯馆,北止倒影楼,中有与谁同坐轩、浮萃阁、留听阁。

还有一个遗憾是没有看到,枇杷园入口门洞上书写“晚翠”二字。皆因,这段时间在背《千字文》,能够眼见为实的看到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身边的出现,总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就好比上次去崇武古城,在祠庙门前看到了《千字文》中“岳宗泰岱”,给儿子在那儿讲解了好一会儿,儿子也很乐意听,他也不觉得枯燥了,毕竟人家把那几个字穿越千年的文字就写在眼前的墙上了。

“枇杷晚翠,梧桐早凋”,在《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我想建筑一个枇杷园,是王献臣这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仕途失意后的文人用以安放自己的最后的精神家园,进入园中,只关风花雪月,无关庙堂江湖。

《千字文》的二片叶子,在拙政园因此迎风招展,成景,成文。

[attach]127652[/attach]

至此,拙政园游记终于理清。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了江南园林的一些基本赏析要点。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祝愿大家都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山山水水的旅程中,找到无边的快乐。


2009.1.6
于厦门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6 21:22
~~~THE END~~~
作者: 久旱逢甘霖一滴    时间: 2010-1-6 21:30
当初我们一起手牵手走过的那些街道,到处都留有你的身影,笑容。。。
如今只剩下我一人悲伤路过,你在哪里?
你是否会想起我们在一起走过路过的每一段路,每一片风景。。。。。
你还会记起我吗?
做人,真痛苦!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10-1-7 02:28
当初我们一起手牵手走过的那些街道,到处都留有你的身影,笑容。。。
如今只剩下我一人悲伤路过,你在哪里 ...
久旱逢甘霖一滴 发表于 2010-1-6 21:30


伤到那里都是伤啊

还是喜欢那句台词 人有烦恼是因为记忆太好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10-1-7 02:29
看着那园子里的无边风月 幻想古人那种悠闲而诗意的日子 如今又到那里可以遇见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8 09:12
当初我们一起手牵手走过的那些街道,到处都留有你的身影,笑容。。。
如今只剩下我一人悲伤路过,你在哪里 ...
久旱逢甘霖一滴 发表于 2010-1-6 21:30



    没有忘记是不是因为时间还不够?
    是不是还有什么不舍?
    不舍如何得?
作者: 寻觅感动    时间: 2010-1-8 09:14
看着那园子里的无边风月 幻想古人那种悠闲而诗意的日子 如今又到那里可以遇见
刘雨潇 发表于 2010-1-7 02:29



    到陆水湖里找个小岛,开个小书院,收几个蒙童,天天“焉哉乎也”,岂不快哉?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