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14|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在赤壁,这些城市记忆正在消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9: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赤壁,这些城市记忆正在消失

城市建设过程中,
必然有一些东西会逐渐在视线中没落,
有一些永远地消失了,
有一些则正在消失……

消失的建筑

西湖公园

   永远留在记忆里的西湖公园,承载了老一辈蒲圻人的美好回忆。

影剧院

       电影院常常被当做一个城市的地标,老电影院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城市旧模样的记忆。焦急等待恋人一起看电影的,一排小学生排成长队看电影的,小时候买不到票溜进去混看的,那个永远见不到卖票人真实模样的小小窗口里,伸出的手递出小小的电影票……关于老电影院的怀旧滋味,一股脑涌上心头,满满的全是岁月的味道。  

纺织城

       美丽的陆水湖畔,蒲纺就隐没在群山之中。建厂时,“总后”首长说:在这儿“依山傍水扎大营”,那时他们是想以三线备战的姿态,在山中建立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纺织化纤联合企业,汇同湖南云溪岳化(2348一处)、长岭炼油厂(2348三处)组建总后化工局,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277部队。一时间,数千年轻人、大学生、部队和老干部汇集于此,抛撒热血、汗水、青春乃至生命,鼎盛时职工过万人。40多年过去了,魂牵梦萦。再吹响一次熄灯号吧!湖水中,沉淀着军工老厂长执着的灵魂;桥边坟茔里,睡着了为之牺牲的年轻美丽生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赤壁热线编辑整理)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4 赤币 +60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公子无忧 + 2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9:43 | 只看该作者
消失的年味

        逛庙会、看舞龙舞狮、放鞭炮、包饺子、吃汤圆、看春晚、吃团圆饭、压岁钱、拜大年……,因为地域的不同、时日的变迁,传统过年习俗已经有了些许的变化,现如今,生活便利的都市里早已经找不到那份熟悉的年味,人们会在年根底下去琳琅满目的超市把家里的东西一股脑的买全。年年富足的年夜饭更是失去了小时候的一种特殊的年味儿。

买新衣

     小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有新衣服穿。伙伴们互相会炫耀,小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幸福…而如今,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那种纯真的快感也不随之消失了…

年夜饭

      俗话说“一起腊月门,便有过年来”,依稀记得,农村每到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在倒腾过年的食材,做豆腐、打糍粑、剁肉糕……那时候的我们会在大人准备的时候跑去厨房偷吃,和小伙伴们一起享受这种“偷吃”的乐趣。然而准备这些东西的工序繁琐,到如今很多人家便已不再坚持,取而代之的是去市场超市采购现成的回家备用,生活更加便利了,慢慢的那种浓浓的年味淡了很多…

春晚

       那个时候春晚是最辉煌的娱乐盛典,时间一到,每家每户都会坐在电视机旁守着,生怕错过一个好看的节目。而如今,它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2-4 09:49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2-4 09:54 | 只看该作者
念旧,怀念那些时候的赤壁。。。。
哦,那时候叫蒲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09:57 | 只看该作者
消失的民俗

脚盆鼓

       顾名思义,就是其形状如洗脚的盆子,其演变发展历时3000 多年。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等分支鼓种。

      由于社会发展的快速多变,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汇合交织,赤壁脚盆鼓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以致活动空间日渐缩小;传统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化,造成了这一民间艺术的严重断层,其制作技艺和演奏技巧也渐沦入后继乏人的艰难困境。

舞龙

       又称之为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的耍龙灯技巧,孕育着一代代舞龙人。每到春节元宵节时,龙灯在广场上狂舞,只是已没了往日的那般热闹壮观了。

   
划彩轮船

       彩船,又叫旱莲船,盛行于湖北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它是春节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的一种娱乐形式。彩船也是用铁丝、竹篾扎成骨架,然后再用布敷盖。讲究的彩船,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斑斓,煞是好看。掌船的小姑娘打扮得灵秀齐整,另一个扮演小丑的男子撑篙,搭配着表演。他们挨家挨户拜年,或划或唱,唱词大都是黄孝花鼓、沔阳花鼓戏、乡村小调,甚至流行歌曲,每家门前三五分钟不等,喜庆的农家都舍以红包相谢。一年岁首,得个祝福,欢娱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0:03 | 只看该作者
消失的手艺

街头理发师

       昔日,在老城的小巷里,在社区的角落里,到处可见街头理发师的身影。一张椅子、一面镜子、一把电推剪,这些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如今的街头理发因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生意日益萧条,难以支撑生计。他们,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在中国南北各地用不同的方言不知吆喝了多少年。多年以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庸常生活中,那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印在脑海里,已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磨剪和磨刀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古老的行当正在逐渐萎缩,这也许是工业时代与传统手艺不可调和的矛盾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断有新事物出现,也不断有旧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构成了记忆中的“过去”。这些逝去,有时让我们欣喜,有时却让我们生出无穷的感伤。

补锅匠

        以前,家家户户都用铁锅,稍有破损,常常是补了又补,疤上重疤。补锅匠在街上架起两套炉子忙不赢,一天下来收入几十块钱。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做饭做菜改用高压锅、电饭煲、电磁炉,用铁锅的越来越少,补锅手艺濒临消失。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将所有文化全数传承,但是在今时今日,我们该秉承的一个态度是,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想起来保护。

      未完待续,欢迎大家跟帖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2-4 10:22 | 只看该作者
忘不了我小时候每年只有过年个时家麻麻才带我到一条龙老街去买一套衣服,那时候街上卖衣服个位子不多,需要说明哈我小时候是八十年代初期,八一年,八二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2-4 10:40 | 只看该作者
打米泡应该也快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2-4 10:43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2-4 10:51 | 只看该作者
好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6-4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