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964|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赤壁籍作家余玮写赤壁的文章上了人民日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5: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道夫 于 2012-6-25 15:30 编辑

情归赤壁
                                         余玮/文  戴富璆/摄  (载2012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鸣。”我的家乡湖北赤壁原名蒲圻、旧称莼川,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置县,传言孙权酷爱此地蒲草丛生遂写诗一首而得名。今天,北倚武汉、南临长沙的赤壁,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成为“湖北南大门”。
     
      赤壁摩崖石刻(戴富璆 摄)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明初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中如此诗曰。1800多年前的那一把火,点燃了赤壁的传奇而辉煌岁月。冲天烈焰早已熄灭,浓浓硝烟早已消散,惟有江水滔滔,青山壁立,胜迹如画。
    庞统阅兵处的凤雏庵、诸葛亮巧借一夜东风的拜风台、周瑜观战指挥的翼江亭、栉风沐雨的摩崖石刻、雄姿英发的周瑜雕像……伫立在岁月中的风景,默默诉说着忽近忽远的三国故事。绿树掩映着历史,生机勃勃的还有“夜读兵书”、“草船借箭”、“巧献连环”等口口相传的佳话,根深叶茂的还有“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拾级而上,登临赤壁山,俯瞰大江东流而去,远眺千年的风云,回顾世事的变迁,感怀不已。
    赤壁一战成就多少英雄好汉,赤壁遗址吸引多少中外宾客踏访。历史已越千年,“赤壁鏖兵”的情景被当作习俗流传下来,以壮声威的脚盆鼓在这块土地上一次次擂响,传承的非传质不只是文化,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沧桑与现代在这里相拥,山的挺拔、水的坚韧、岸的秀美,铸就赤壁人的精神脊梁。
    公元208,一把火成就了千古赤壁;公元1958年,一汪水再续赤壁新传奇。陆水,因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在此屯粮驻兵而得名。新中国初期,两位伟人挥笔批准在此兴建“陆水三峡试验坝”。这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次采用大块体预制安装筑坝施工方法的试验,一系列相关试验为葛州坝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葛洲坝工程的“父亲”、三峡工程的“爷爷”就此诞生,“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梦想自这里开始构筑。
    而今的陆水,因拦坝蓄水而成大小珠玑烁玉盘的“千岛之湖”。这里水清、山幽、林绿、竹翠、鱼肥、岛秀;这里碧波浩淼,水天一色,山回水绕,倒影如镜,绮丽多姿。一岛一景,人随景移,鸟语花香。三峡自这里走来,游客在这里陶然。
    “赤壁南大门”羊楼洞,因茶而生,因茶而名。这里,“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镇”。一条百年老街依稀可见国际茶马古道起点上被碾出深深的辙印,两侧并不起眼的老宅在风吹雨打中诉说非凡的往事。这里成为了历史文化名镇,老街、老宅与游客进行着特别的历史文化交流。走在一块块硬朗的、积攒着深厚文化的青石板上,似乎在翻阅一页页有关厚重茶史的书页。在这里,我们用脚步度量岁月的悠长,宛若还可以听到久远的年代里传来的阵阵马蹄声,看到石板上碾槽里深藏着明清岁月熙来攘往的繁华。
    曾几何,这里誉称“小汉口”,天天成了热闹非凡的节日。三个指头亮出的“川”字,成为这里最有特色的标志。老屋那一扇扇半掩的木门,洞开奔向外面的世界,老街那一条条长长的青石板连接了开放的赤壁与昔日的繁华。在长者的言语里,原来的景象清晰而又久远,如同青石板老街蜿蜒、悠长。品着砖茶、听着鄂南腔,历史似乎在开始复活。
    在西藏阿里地区戍边11年的作家毕淑敏赤壁行时说,在这里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是呀,在风雪交加的冬日,战士们就靠热“川”字砖茶温暖自己。她说,那时砖茶的味道,让她铭记一生。“喝到第一口,我几乎落泪。”毕淑敏兴奋不已。赤壁砖茶的味道,成为她青春时代的记忆。
    赤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汀泗桥之战在这里展开激战,鄂南秋收暴动在这里打响第一枪,秋瑾曾在这里题过诗、张学良曾在这里洒过泪、彭德怀曾率部途经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瞿秋白、陈潭秋、郭沫若、罗荣桓、王震、李先念、王任重和**、吴官正、贺国强等曾与这块土地结缘。这里写满传奇,一节节一章章是中国历史上的不朽。这里山川灵秀,多雨、多水,也多才子佳人。张开东、但焘、周逸群、漆昌元、马君武、余日章、张国淦、鲍鼎、邹荻帆、叶文福等都自这块土地走出。
    赤壁境内的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编织着“六山二水二分田”的如画格局,整个地形俨然头西尾东的奔兔,走向开放的世界。这里四季分明,日朗雨沛,空气清新,天蓝云白,环山错湖,林木茂盛,瓜果飘香。“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猕猴桃之乡”、“鱼米之乡”,成为古战场遗址赤壁所在地的新名片。承载岁月的土地不再有刀光剑影,今天的赤壁东风再起,吹起新时代的号角;烈火再燃,打响一场科学发展的新“赤壁之战”,向“又好又快”的高地冲锋。
    喧闹的城市居住久了,总想回家乡看看,繁杂的心绪在家乡往往轻松起来。每一次回赤壁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熟悉而陌生。尽管目光所及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不变的乡情。原来,生活漂游、跋涉得再远,最初的根还深深地扎在这块土地上,浸透着我湿淋淋的情愫。好在我没有走失,一直在家乡人的关注下目光渐远渐近。我寻找着当初的梦,找回久远的情绪,一如那滴滴嗒嗒的雨水缠绵而柔情。往事蜂拥着穿透岁月,接踵而至。醮一口浓浓的乡情,我已酩酊大醉。
    舌尖上的赤壁,有一种家的味道。刁子鱼、山竹笋、野蕨菜、干豆角、红苕粉、堤蒿、鲜藕肠、薰腊肉、鱼糕……家乡孕育出的的特色美食乡土风味浓厚,夹杂着童年的回忆,唤起被封存在岁月里的温暖记忆,诱惑着你的味口,百食不厌!友人的热情把我的肚皮撑得鼓鼓的,离开故土之时,忘不了将家乡原生态的绿色特产裹着乡情、亲情、友情一同打包,一解馋涎与思恋。
    赤壁,中华诗词之乡。家乡是诗意的,处处如诗,事事如诗,人人如诗,连这里的“文化土特产”——方言也是诗般的美,难怪我走得再远,乡音难改。诗的赤壁,值得咀嚼,回味绵长,够我品读一生!
    魅力赤壁,亦武亦文。“赤壁”已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已成为一种精神像基因一样注入在赤壁人的血管里。期待,一个美轮美奂的新赤壁在世人的瞩目崛起!
    赤壁,我梦开始的地方,我为出生在这块土地自豪!

评分

参与人数 8经验 +78 赤币 +100 收起 理由
因子 + 10 自叹不如2
刘雨潇 + 10 自叹不如
亲亲☆树懒 + 10 赞一个! 好文,对家乡的热爱应该深入每个赤.
挖煤哥 + 10 + 100 很给力!
田律师 + 10 赞一个!
牛歌 + 10 赞一个!
烽火连篇 + 8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门户首页。
风过了无痕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2-6-25 15:29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在博客里看到了,现在再来读一遍,感觉还是那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6-25 15:47 | 只看该作者
很深沉的故乡情,拜读了
同时也更加向往能去羊楼洞的石板街走走,感受百年历史的沉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6-25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2-6-25 16:12 编辑

没多少原创的东西,套用的东东太多,文章感染力由此大为减弱——不过还是表示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25 16:20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庆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25 16:50 | 只看该作者
赤壁籍的作家,一定要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25 17:07 | 只看该作者
余玮,赤壁杨家岭村人,现居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26 08:43 | 只看该作者
上了人民日报不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26 08:4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赤壁么? 还是一顿瞎想?  看着文章还觉得那么有文化有内涵有精神的赤壁 ……  
走在大街小巷上你能感受到哪点? 不了解赤壁的人真的很容易被"误导"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6-26 08:52 | 只看该作者
赤壁的人才啊。这篇文章间接地对赤壁进行了一种宣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9-20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