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持证上岗”是段子,变成现实就不好笑了 无论如何,解决家庭面对的难题,不能以限制组成家庭为前提,没有家庭,当然也就没有家庭问题了,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今年的珠海两会上,有多位代表认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建议珠海先行先试建立“家长学校”,让新婚夫妻和离婚夫妻持证“上岗”。随后广州珠海民政部门回应,由于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宜因当事人未提交法律规定之外的证件(证明)材料而不享有办理婚姻登记的权利。 “家长持证上岗”其实是个网上常见的段子——“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的作者其实是日本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他这句话有点醍醐灌顶的味道,故而在网络上的引用率很高。 不过一个带有哲思的文学表达,如果真落到现实里,可能就有点不像回事了,现实是容不下太多奇思妙想的。珠海民政部门的回应其实已经很到位,结婚、离婚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理由横插一杠,加道审批考核的程序。在简政放权的语境下,结婚、离婚还要持证,未免也太另类了。 而且,即便真有这种学校,也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解答:学校经费从哪来,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该不该收学费,谁有资格教学,如何确认教学效果……每一个问题都牵扯到基本的行政伦理与财税体制。而且,正像托尔斯泰的那句“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上哪找一个教材模板,应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当然,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问题确实也不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关注。但是,应对这些问题,最需要的其实是科学与实证的态度。就好像前不久有地方摸排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却问出了“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这种粗糙且形式主义的“关心”,又有什么用呢? 平心而论,现在大多数家庭并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子女教育已经是最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之一了,家长为了孩子,从怀孕到上学,各种知识学得不可谓不多。从那些“咆哮父母”的短视频就能看到,多少家长教育孩子不仅呕心沥血,而且还让那些沉睡已久的数学基因、物理基因再度被激活,把早就还给老师的知识又拿了回来。整体上看,家长对家庭教育,真的是一无所知或是麻木不仁吗? 只有精准的政策才是有意义的。当然有家长不会“当家长”,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那么就应该定量分析,这样的家庭占比有多大?集中在什么年龄段?家庭情况包括收入、学历等大多是怎么样的?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如果不先理清楚这些问题,而以极大的代价让所有家长陪学,能不能保证资源不被浪费以及实现政策初衷,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今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从立法层面明确了家庭责任。其中提到,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可见,国家层面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多是支持与保障,因此通过政策去推动家庭教育,还是应当从机制方面着手。 这其中可做的文章有很多,比如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保障父母的休假权利,强化妇联等单位对问题家庭的干预能力,完善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在学校建立机制化的心理辅导等。应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相信多数人不是不知道,也并不需要考试了才明白,关键是“出了问题怎么办”。这恐怕需要社会形成动态的、常态的求助机制,远比考个证难,也比一张证有用。 无论如何,解决家庭面对的难题,不能以限制组成家庭为前提,没有家庭,当然也就没有家庭问题了,但又有什么意义呢?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