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せ尧 于 2012-5-22 08:35 编辑
今年年初,湖北赤壁市中伙铺镇独山村小农水项目建设一完工,村民李大海便放心大胆地扩大了优质稻种植面积。 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现代农业省级小农水项目在赤壁市已连续实施3年多。从去年11月至今,该市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在3个乡镇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惠及项目区耕地面积6.7万亩。 有了“小农水”旱涝不用愁 凹形沟渠纵横棋布,蓄水塘堰修葺一新,清澈的流水直通稻田,绿油的秧苗生机勃勃。近日,在赤壁市中伙铺镇十八里畈村,小农水建设遍布乡间,农民脸上尽是喜悦之情。 “如今已告别‘望天收’了。”村民熊秋芳满脸是笑。4月中旬,她就将育好的秧苗插入田间,之后但逢田里缺水,她只需拉开雷家湾塘边的小水闸,灌溉问题便迎刃而解。 要在过去,“渠首水漂漂,田里没水浇”,这句顺口溜唱出了十八里畈村“小农水”建设落后的无奈。往年一到旱季,为了给自家庄稼争水,村民们常常抢水争得脸红脖子粗。 由于沟渠塘堰老化,渗水十分严重,熊秋芳家的田虽离水塘不过100多米,可水硬是流不过来。特别是去年6月干旱,她家的农田几乎绝收。 如今,瞧着清水顺着沟渠,一路欢歌流入田间,让熊秋芳开心极了。 来到赤壁市神山镇钟鸣村,村民也为小农水“排洪”功效叫好。村支书瞿建斌指着村委会前头的几口大塘介绍:“以前一下雨,水就溢满池塘,淹没许多庄稼。” 去年年底,赤壁市水利部门组织人员,对该村塘堰清淤扩挖,并在塘边修有泄洪口、拦洪堰,以后一般性的降雨再不会溢塘了,农田也不会被淹了。 该市水利局局长项鹏介绍说,赤壁市“小农水”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让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目前,该市已完成今年工程建设任务的95%。 昔日“望天村”如今“大庄园” 年初,赤壁市官塘驿镇独山村“动静”很大,村里田地、水塘变得“丰富”起来。 村主任钱良新介绍说,如今,当地很多农户甚至包括外村的种养殖大户,都在村里发展香莲种植、大棚蔬菜、草莓种植,以及肥鹅养殖等,农业基地正在变成“大庄园”。 “要在去年,本村老百姓种植作物单一,甚至不愿在村里务农。”据钱良新介绍,独山村水利设施多为上世纪70年代所建,基本处于废止状态。由于缺水,农民只得种单季常规稻,以及小麦、玉米等传统耐旱作物。 他还一五一十地算起了账:单季常规稻年亩产仅500多斤。特别是小麦、玉米,要是在扬花灌浆期得不到充足水分,等于是“白种”,种田是典型的“望天收”。 转机来自去年年底的小农水建设,独山村新修了4000米排灌渠,新建2个机泵站,加固了拦洪坝,全村5000多亩水田受益,占全村水田的97%。 该村二组村民田爱农就是一位受益者,以前他在村里种植水稻,一年到头忙,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村里水利设施改善后,他动起了新的心思。年初,他在村里承包了80亩水田,种起了香莲。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的行情算,种植香莲亩产值2000多元,比种水稻划算多了。 田爱农的经历,是农民受益“小农水”建设的又一个剪影。如今在赤壁市“小农水”建设所在村,农民们都觉得:“水利条件好了,农民致富路子也跟着宽了。” 引凤还故巢 低产变高产 “自从小农水项目建设以来,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少,壮劳力越来越多了。”神山镇钟鸣村主任李向京说。 随着该村小农水建设的推进,生产条件日益完善。很多外出务工的壮劳力纷纷回乡,承包了大片田地,从事大规模的高效农业种植。 村民李彬彬去年从外地回来,40岁的他是该村最大的种粮大户,承包了120亩水田,专门种植优质稻。 “我原本就是庄稼汉,只是以前种田没赚头,不得已外出务工。”李彬彬说,去年年底,他回家过年时,发现村里小农水建设如火如荼,根据在外打拼积累的市场经验,他认准这是一个致富的好机会。年初,他承包了120亩田地。 “今年,我敢种这么多地,全因村里建设了小农水。”李彬彬底气十足地说,原先农田总是“喊渴”,只能种单季常规稻。现在灌溉有了保障,一年可种两季优质稻,预计年亩产750公斤,年产值可达26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李向京说,目前,一批有市场意识的壮劳力回归,村里很多荒地被大面积承包,他们利用越来越好的农村水利,准备发展高标准农田,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 如今,在赤壁市的广大农村,一条条新修的水渠直通农田,农民喜笑颜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