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天龙八部》这部大作品,就极具复杂性。因为过于复杂,整个前15回都是在界定关系,建立模型:段誉上来碰见的无量剑派的斗争,是三十回以后的逍遥派的伏线;鸠摩智到大理取六脉神剑剑谱也直接指向四十回后带头大哥和报信人的问题……
金庸笔下的良好代码风格(文/王路)
我零九年看过一本小说,讲程序员的故事,从此,了解了一个新物种。最近又看《红楼梦》,史湘云有条谜语:“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我一想,这不就是程序猿吗?
我学过半年编程,唯一的收获是记住了一个名字叫谭浩强。读了那本小说,我知道还有个东西叫“良好的代码风格”,这几个字可比谭浩强有意思多了。可以跨领域应用,比方说,用在写作上。
例如,变量的命名。像本文,如果叫《论良好的代码风格》,姿态就不佳,一个“论”字就让读者反胃了。如果叫《如何写出良好风格的代码》,太装了,好像自己是编程大师似的。换一种叫法,《扯扯良好代码风格的淡》,就好比南锣鼓巷走了一圈,感觉亲民多了。
不过,本文也没那么叫,因为作者不忍心欺负程序猿。程序猿是很实诚的物种,被题目忽悠进来,发现作者根本不懂编程,就会愤怒得跟猩猩似的。可也不是不讲编程的书就对程序猿无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很好,适合程序员读。 闲话休提。说到变量命名,金庸就是个中高手。像四大恶人的外号: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同类型变量中包含特定的元素,一看就记住了。再比方,穆念慈和包惜弱,这两人从未谋面,名字却是工稳的对仗,暗指二人是母女关系:穆念慈的“慈”,就是一个指针指向包惜弱,包惜弱的“弱”也是一个指针指向穆念慈。慈就是母,弱就是子嘛。
《侠客行》开头有个“卖饼老者”,麦饼老者有没有名字呢?有,叫吴道通。那金庸为什么不直接称呼他“吴道通”呢?答曰:占用内存。读者记太多名字会累的,哪怕名字都是丁不三、包不同这种,多了也记不住。一个无名小卒,戏份太少,特地安个名字不划算。名字相当于一个指针,读者看到名字,首先想到这个人的特征和身份,才明确这个人。对于戏份太少的角色来讲,变量不存在多次赋值的问题,安排指针是大大的浪费。
但金庸还是说出了他的名字,不过金庸并不是直接以叙述的方式告诉读者他叫吴道通,而是通过他的对手骂他:“姓吴的,你想怎样……吴道通,你到底要怎样……”接下来,就把他名字自然替换成吴道通了。为什么又要替换呢?因为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个“老者”,若不替换,这老者和那老者就犯了重名的问题。可见,“老者”其实相当于一个局部变量。同样,“胖子”、“店小二”也是。 《侠客行》第一章是这么写的:
汴梁城外的一个小镇,暮色时分,四围响起了马蹄声,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没人知道出了什么事情。——这时,金庸把笔锋宕开,写镇上人的各种惶恐不安,战战兢兢,于是小镇气氛更加凝重紧张。紧接着,马蹄涌入城内,一帮凶神恶煞的人列队排开,当中一人穿着皮靴踏着石板路走来…… 整个暮光下的小镇上,唯一的声音是他的皮靴声。唯独有个卖饼老汉,依旧做烧饼,对一切置若罔闻。此人不忿上前,卖饼老汉顺手把他灭了。可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老者周牧又站出来,把卖饼老汉解决了。而周牧见了安金刀,却远不是安金刀对手。这时,石清闵柔出现了,果断把安金刀打趴下了…… 然后,谢烟客闪亮登场,前边的所有人物,一概变成了小喽啰……
以上,就是一段很好的代码。好在哪里?好在语句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好在各变量和函数定义得一丝不苟。所有的语句之间,层次条理极为鲜明。一个语句是一个语句,一个函数是一个函数。不粘连,不纠结。每段代码要解决什么问题,别人一看就知。不是所有代码混成一锅粥。各小段代码单独拎出来,各各是独立的,各各都好看;但在总体上,又能形成一股合力,指向问题最终的解决。 文章也该这么写。轮到每个配角的戏份时,要当成主角去写,同时,所有的戏份从整体上看,又要层层递进。文章各段落之间也要形成一股合力,每个小段落既能单独拎出来成立,还要成为整篇文章的一块砖,不能率尔删去。若前者做不到,文章就太粗糙不够细腻,若后者做不到,文章就沦落成了段子集。
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无法一上手就针对问题本身来提出解决方案,而要先建立起一些基本的模型,再将模型的约束条件渐次放松,得到更为普遍的一般的模型,再将多个这样的模型组合在一起,使之复杂化。
好的文章也如此,它一定不是单线程的,必然是多线程的。所谓多线程并不是指存在多个主题,它仍然是一个主题和中心,但它蕴藏着多种内涵和意义,所有内涵又必须是统一在大主题之下的。
像《天龙八部》这部大作品,就极具复杂性。因为过于复杂,整个前15回都是在界定关系,建立模型:段誉上来碰见的无量剑派的斗争,是三十回以后的逍遥派的伏线;鸠摩智到大理取六脉神剑剑谱也直接指向四十回后带头大哥和报信人的问题。北乔峰、南慕容、大理段氏、江南王氏、吐蕃、丐帮,西夏一品堂、逍遥派,除了少林之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函数和模型,都在前15章定义清晰了。 但变量并没有全数出现。因为有些变量必须到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才能定义。主要人物中,萧峰到了第14回才出场,虚竹到了29回才出场,萧峰出场前已经有了30万字,虚竹出场前已经有了60万字。直到40回后,少林寺大会才将整部小说推向大高潮。少林寺那段之所以是大高潮,是因为在那个模型里,几乎所有的变量、函数、模型都包含进来了,而没有一个是之前未精确定义过的。 可见,金庸笔下的复杂场面是龙须面,虽细,但一根是一根,根根拎得清。换个人写,就粽成一坨了。
以上,是良好的代码风格在写作上应用的一些简单探讨。
但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好文章代码风格都好。也有一些大牛作者,代码故意晦涩,却被尊为圭臬。像周作人的散文,陈散原的诗就是。——老子就是不友好,爱咋咋地。别人写代码,尽量把句子拆短,他却三五行代码硬是拧成一行。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的着眼点不是复杂问题的清晰解决,而是解决思路的别致性。这是另一种风格,本文就不细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