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各级各类摄影组织的牛刀小试,到华辰等拍卖公司的渐渐入境,国内对于摄影作品拍卖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对于苏富比等世界知名拍卖公司的举办摄影专场、一次拍值上千万美元的“壮举”来说,国内摄影作品拍卖市场的发育仍处于“胚胎”阶段,许多“游戏规则”尚未完善,何来巨大的市场?
有感于诸如嘉德等知名拍卖公司仍在逐步切入摄影作品市场,中国的摄影作品市场也正在与国际接轨,鲍昆先生在综合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此文,应该说是一份摄影作品拍卖基本规则的“说明书”,较为完整地阐释了摄影作品拍卖这个全新的概念,对中国摄影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继中国水墨画在国际拍卖市场异军突起后,中国国内的油画拍卖价格也水涨船高,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幅度增长。中国水墨画和油画代表的传统艺术拍卖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具有现代视觉影像传播媒介性质的照片,由于其现在相对低廉的价格和未来巨大的增值空间,则会成为国内拍卖市场的下一个热点。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照片的拍卖已经有30多年历史。这期间,被拍卖照片的价格升幅达10至20倍,比如美国摄影师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的经典作品《第五大街的冬天》,上世纪70年代价值几千美元,但今天的估价已达10万美元以上。以至于有专家预测:“一张照片值一百万美元的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照片由于其可复制的工艺属性,又缺少必要的版权保护制度和规则保障收藏者权益,曾经长期不被收藏者青睐。不过,这一缺憾现在已基本得到解决。传统架上艺术———版画的一些版权规则是完全可以适用于照片的,比如摄影家对自己作品制作量的控制(一般是几十张之内,或者更少),严格地标注进入市场的序号和摄影家亲笔签名与权威律师公证机构公证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使进入市场的照片,和通过其他途径流散的摄影家拍摄的照片严格地区别出来,以保证其独特的版本价值。
除了照片的版权问题,对于作为收藏者的买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判断照片的价值了。摄影术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参与人类生活已超过一个半世纪。摄影刚诞生时,曾被传统艺术家不屑,认为是一种伪劣的雕虫小技,是绘画的仿冒者和敌人。照相机的机械复制性,复制的只是没有精神投射的客观自然世界。它既见不到人的高超技艺,也见不到人的精神个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基于古代手工艺术理念的说法是一种偏见。摄影是人们进行观看和表达的一种现代媒介,它在进行人类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以及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可能和活力。摄影术从一诞生,就循着人们的社会自然生活记忆和自我精神记忆两个方向展开。尤其是在社会生活记忆方面,摄影显示了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能力。它以真实的影像记录了从其诞生以来的人类历史,彻底改写了人类记录自己历史的方式。它让历史更为翔实、可靠,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告别了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化的历史叙事。照片所负载的历史身影,会随着历史本身的演进而显现其价值。像匈牙利出生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内战中拍摄的《共和军战士之死》,以一个战士被子弹击中的真实影像,反映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影响,其历史价值无法估量。像中国摄影师吴鹏拍摄于1976年“四·五运动”期间的《团结起来到明天》,是在“四人帮”镇压群众当天,冒着巨大的危险拍摄的。这张照片几乎是那血腥的一天惟一留下的照片记录,因此它具有代表我们整个民族记忆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巨大的收藏价值。摄影在记忆和表达我们精神和艺术思考方面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摄影作为艺术媒介,其自身系统的发展同样显示出人类的精神艺术生活,它在技术和观念上的每一次飞跃和变革,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人类历史文化的巨大含量,都显示了人类整体文明进程中的局部成就。所以摄影史自身发展的标志性作品,都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像美国摄影师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因为不满意早期画意摄影中的纯仿画手段,于1902年提出了纯摄影主义的理论,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要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让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他为此拍摄的风雪中的纽约《终点站》,就摄影的发展史来说具有特殊的标志意义。现在这幅照片的市场价格早已在十几万美元以上。以上这些都是从摄影的本体性上探讨照片的价值,实际上支撑照片市场价值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因素。
任何一件物品,当进入市场流通时,就具有了商品属性。作为拍卖品的照片,仅以其本体的价值判断是不够的,虽然这些是价值判断的原点。进入拍卖市场的照片,肯定无法摆脱一般收藏市场交易的通行价值评判,尤其是在该行为的启动初期。首先,照片和其作者必须为买家所熟悉,也就是说它要具备足够的社会知名度。即使它真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见得比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照片高。因为买家并不都是专家,他们判断的依据多是一般的知识,甚至只是常识,高知名度的拍品将会给他们带来最大限度的安全感。而知名度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照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曝光的频次;二是摄影者的知名度。像中国摄影师李晓斌拍摄的《上访者》,虽然普通公众对李晓斌并不耳熟能详,但其照片《上访者》高密度的曝光频次和本身强烈的时代情感特征,则给了公众很高的认知度,这就决定了其价值。摄影师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所拍的《大眼睛》,则兼具了两个因素的共同点,其价值也不言自明。像早已故去的台湾摄影师郎静山,因为具有极高的社会知名度,是大众传播中的神话人物,虽然没有极其突出的代表作给一般公众留下独特印象,但作者本身的知名度就已经足够了。
那么,支持照片价值判断的其他因素有哪些呢?我们简述其下:
年代、时间:照片自身的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因为照片本身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越来越显示出文献和文物的属性。
原创性:符合拍卖基本要求的必须是由原始底片拷贝的照片,任何经过翻拍复制的照片都不具拍卖价值。
制作技术要求:照片的制作效果越好,价值越高。比如完美的影调阶梯表达,无伤痕,装裱精美等。
材料的耐久性:照片的材料必须符合长久保存的要求。为求其化学的稳定性,在过去一直存在黑白照片必须以纸基相纸制作并辅以一系列去酸工艺的要求,现在由于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技术进步,以数字输出的喷墨印刷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方式,但也仍以照片保存一百年以上为基本要求。为了证实其可靠性,国际上已有相应的技术鉴定机构给予认证支持。
尺寸规格:多数作为商品的照片尺寸都在长边20英寸以下,这是由材料和欣赏习惯造成的。但原则上,还是越大的照片价值越高,因为照片幅面越大,拍摄制作的技术难度越高。
版数与版次:照片在社会上流散的越少价值越高;照片在规定版数内越靠后的序号价值越高。以前一些摄影师因为没有版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自己的照片大量送人,致使在民间保有量过大,即使现在重新设定投入市场的版数和定位价值,价格仍会受其影响。不过在此要申明的是,目前进入拍卖市场的照片必须有摄影师本人的签名。一些故去的摄影师在生前没有对作品进行签名,其作品目前应该不具备拍卖条件。对这种情况的未来解决,恐怕还有待法律和市场规则的进一步完善。
原有的市场价格:一些照片在拍卖之前已经通过画廊和图片代理机构进入市场,其首次拍卖的价格必然以已有的价格为起拍点。比如目前旅居海外的摄影师李振盛的照片,在国际图片机构代理时,14×20(英寸)的报价是7500美元,那么拍卖时只能以比此略低的价格为起拍点。
以上我们大致对照片的拍卖价格进行了几方面的探讨,但照片的真正价值还需购买者依据自己的智慧、学识和理性进行独立判断。需要说明的是,照片的价值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鉴定一件古代瓷器和绘画的知识可能还宽泛,因为照片的价值肯定分为两个大部分:一个是照片所显现的对象内容;一个是拍照者的相关情况。对于后者见仁见智,对于前者的理解和判断则需要一定的历史、社会、政治以及艺术学、传播学、摄影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应请值得信赖的专家帮助代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