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赤壁青砖茶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8 14: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砖茶之演变

    有人说,青砖茶是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一个奇迹。它有着特殊的形状,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有独特的饮用功效,更有神奇社会功能。所以,一块青砖茶,它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茶叶,而是通过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

    1946年《边疆建设》[第1卷,第1期]上刊登冰洁撰写的《漫谈茶砖》记述:“所谓砖茶,就是把普通茶叶用强力的压缩器,压成像砖那样的坚硬薄板,但是并不像砖那样脆弱,其硬度除非用锯以外简直无他法切开,因为普通的茶叶蓬蓬松松,搬运至感不便,于是把它压成茶砖自可免去这种麻烦。”

    赤壁生产青砖茶的历史有多久呢?按一般通常的说法,只有数百年。这种说法既正确,也不正确。说它正确,是因为这种长方体的茶砖,确实在赤壁出现才几百年。说它不正确,是因为砖茶的形状和工艺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它的历史传承,绝不是仅有几百年。

    1939年《茶讯》杂志第3期上登载的一篇文章《砖茶贸易今昔谈》(作者王先环),也说到砖茶的历史。文中说:“砖茶的生产,始于唐、宋时代,古名饼茶。宋时的茶马政策,就是以中土的茶,换塞外的马,当时所称的茶,便是砖茶,其产地多在长江流域。近代的青砖茶以鄂南崇阳、通山、蒲圻及湘北的临湘等县之老青茶为原料,多集中在羊楼洞制造”。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里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青砖茶之雏形。

    着名茶文化专家傅宏镇先生(1901—1966),1921年毕业于安徽省茶务讲习所,1923年曾在安徽秋浦、祁门茶场任职,他也曾经是吴觉农先生的朋友和同事。1935年《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 [第2卷,第11期]刊登有傅宏镇先生的一篇力作《两湖茶业之史的研究》。他在其着作中开篇提到:“两湖名茶,自惜驰誉,红茶、砖茶,为其精品。输出海外,年达数十万担,其运入俄者,占华茶出口额二分之一。宋元丰年间,西戎马市,尤以砖茶为主,而此种砖茶之制造,以湖广福建为策源地,即宋代宫中贡品之龙凤茶”。

    傅宏镇先生还以宋代陶殻《清异録》中“景德初,大理徐恪,有贻卿信铤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蝉膏。又一种曰清风使。”为证指出,“抟茶为锭,即今砖茶也”。

    由此可见,赤壁青砖茶是由唐、宋时代的饼茶演变而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知名的雏形,那就是明代的“帽盒茶”。

青砖茶的鼻祖在赤壁

     帽盒茶,是指外形酷似圆柱状之茶,每块重约3.5千克。该茶产生于明代中叶,是青砖茶的前身。

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朝景德年中叶(1006年左右),官府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到明朝中期(公元1400年左右),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改进了制茶工艺,初制后的茶叶还要经过拣筛、蒸汽加热,再压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呈现出青砖茶的雏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羊楼洞茶区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于是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羊楼洞因此也成为鄂湘赣三省交界处茶叶产销集散中心。到乾隆年间,蒲圻羊楼洞一带,每年已可生产边销“帽盒茶”十万盒、八十万斤。后来由于长途运输和储存的需要,“帽盒茶”被进一步改进为现在的砖茶。1939年《贸易半月刊》第1卷第4期《羊楼洞之砖茶制造与运销(陈国汉)》载:“最初在羊楼洞通行篓装之茶,用脚践压,每篓重七斤半,合三篓为一串,以驴马装运至张家口、绥远一带,转装骆驼,运销外蒙等地。惟当时因压力不足,茶身松散,体积膨大,不特运输困难,且对游牧为生之蒙人,携带颇感不便,后经茶商逐渐改进,始成今日之砖茶。”

    据《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记载:“青砖茶最初不叫砖茶,而叫帽盒茶。经人工用脚踩制成椭圆形的茶块,形状与旧时的帽盒一样。每盒重量正料7斤11两至8斤不等,每3盒一串。经营这种茶的山西人,叫盒茶帮。”《湖北省志资料选编》第1辑中王艺撰《羊楼洞青砖茶》中也写道:“羊楼洞茶叶加工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中叶,当时销售的圆柱形“帽盒茶”即为今日的砖茶的前身。清代,羊楼洞茶业由于有山西商人的介入,诱导与扶持而日渐繁盛。康熙年间,砖茶生产正式出现。”

    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羊楼洞的砖茶生产日趋成熟。“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沽客购茶邑西乡芙蓉山,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作茶砖,仍号‘芙蓉仙茶’。”这是清人叶瑞延在他的《纯蒲随笔》中对晋商来羊楼洞制作砖茶的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蒲圻贡生周顺倜也在他所作的《莼川竹枝词》以诗词的方式介绍了赤壁羊楼洞制作砖茶的细节:“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可见至少在嘉庆年间就有成型的砖茶出现。同治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稍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

    砖茶之制砖方法,是“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后来,砖茶压制设备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茶,较为紧密而结实。虽然砖茶是由帽盒茶演变而来,但有了砖茶之后,帽盒茶并非完全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晋商的茶叶采办清单上,帽盒茶甚至与砖茶并存。据《刘坤一选集》(奏疏稿,卷一)中的《王先谦复议华商运茶、华船运货出洋片》载:“中国红茶、砖茶、帽盒茶均为俄国人所需,运销甚巨,此三种茶,湘鄂产居多,闽赣较少,向为晋商所运。”

   1920年 《银行周报》[第4卷 第2期]《羊楼洞茶叶之调查》记载:“若此类茶砖,考察销场习惯,不合用最强压力,使茶叶粘结不可复开,故仍以木机制作为适当”。应该说,帽盒茶与砖茶并存的原因,还与蒙藏地区的牧民消费习惯有关。1861年,汉口开放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俄国人在羊楼洞建立了砖茶工厂。从那时起,青砖茶主要在羊楼洞加工生产,米砖茶则同时在汉口和羊楼洞生产。

    青砖茶,亦称“洞砖”、“黑晋茶”。《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载:“以老青茶为原料,经筛分、压制、干燥制成。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汤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

    在历史上,赤壁青砖茶还有一些别称。据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蒙商大盛魁》载:“桶子茶,又作‘筒子茶’或‘洞砖茶’,是指其造型酷似桶子状之茶,大都为湖北蒲圻县羊楼洞等地所产。因砖茶外面常印有‘川’字商标,故又有‘川’字茶之称,向有‘二七’、‘三九’(每片2公斤)、‘二四’、‘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规格。”《甘肃通志·茶法》也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附十一案茶叶课银疏所云,“阿拉善王因蒙人喜食黄、黑晋茶(山西不产茶,山西茶商贩运湖北羊楼洞砖茶,西北习惯叫晋茶),不食湖茶(湖南安化黑茶),咨商改办前来。……且蒙古向为甘私引地,既不愿食湖茶,亦以援照南商运销伊塔晋茶章程,责成宁商改办川字黄、黑二茶,俾顺蒙情,而保引额。”《茶业通史》对黄、黑二茶作了解释,这里所说的黄茶和黑茶不是现时的黄茶和黑茶,而是湖北羊楼洞的老青茶压制的青砖茶和红茶末压制的米砖茶。除了青、米砖茶,羊楼洞还生产一种小京砖,亦称“觔砖”,深受俄国人喜爱。1898年《集成报》[第30期]《砖茶畅销》载:“中国运赴俄国之砖茶,去年另设新法,以上品名茶制成小块,运至俄国约有一百万斤,此等茶砖专备军营既客商远行所用,取其便于携带也。”

    青砖茶,诞生于赤壁市的羊楼洞。近代的青砖茶多集中在羊楼洞制造。羊楼洞及其周边地区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被国际茶界公认。所以赤壁市也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青砖茶之乡”和“中国米砖茶之乡”。

(冯晓光)


本帖最后由 品茶悟道 于 2021-10-28 14:41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发表于 2021-10-28 21:1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点个赞!!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10-30 17:57 | 只看该作者
请李子柒来喝几次茶,知名度就上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09:02 | 只看该作者
刻铭心 发表于 2021-10-30 17:57
请李子柒来喝几次茶,知名度就上去了!

多买点茶,多喝点茶。大家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5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