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赤壁籍哲学博士曾大兴:从“百家讲坛”到“故乡讲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0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喜欢收看央视《百家讲坛》的观众对曾大兴应该不会陌生。网上关于曾教授的介绍文章也很多,作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开创者,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被学术界称为“文学地理学第一人”。被词学界称为“著名的柳永研究专家”、“著名词学研究专家”。所著《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文学地理学概论》成为文学地理学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目,其中《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首次建立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被称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里程碑”。




笔者和曾教授取得联系还是在2018年6月开展赤壁籍在外人才摸底时获得他的信息。2019年4月9日接到曾教授电话要来办公室坐坐,一见面他就称呼我为“师弟”,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楞楞地望着他,四四方方的国字脸,戴着一幅眼镜,眼神里透着和善和睿智,那认真的神情不像是开玩笑。



2019年4月9日曾教授(右)在笔者办公室合影


说来也是有缘。他说他是1978年考取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张国光先生正是他的研究生导师。曾看过我发的《忆著名文史专家张国光教授》博文,知道我和张先生是“忘年之交”,羡慕我当年多次跟随张先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合影留念。他写的纪念张先生的文章能找到先生最早的照片,就是1988年4月我和张先生的那张合影,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很多文章使用了。有了这层关系,我们自然就聊到了师母,我随即把师母电话告诉了他,并和师母通了电话,师母很开心说先生在世时经常念叨着你们。



1988年4月8日笔者和张国光教授(右)合影


虽然是大牌教授,没有一点架子,穿着也很普通和朴实,讲话和他的穿着一样朴实而诚恳,一口标准的“江北话”。赤壁市虽然位于长江以南,但是位于市域西边靠近长江的赤壁镇,那里的人讲话语音和赤壁话相差较大,倒是和江北的荆州洪湖语音相似,所以熟人朋友之间也开玩笑称赤壁镇那一带的人为“江北佬”。曾教授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引经据典、博闻强识,听他说话简直就是享受。


他早年曾在老家赤壁镇东柳村当农民。1978年考大学时,地理这一科他考得最好。他本以为自己可以进入地理系,后来却被中文系录取了。进入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学生在高考时都没有考过地理,而考过地理的人,无论你考得多么好,也进不了地理系。读地理系的不考地理,考地理的读不了地理系。这个规矩不知何时所定,但至今没有改变。


2014年7月,他被中国地理学会聘为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成为该委员会中唯一没有地理学学历和学位的委员。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非常欣慰地说:“终于找到组织了!”



2019年7月16日曾教授和央视“中华名楼”编导


由于酷爱地理,曾大兴在读文学时,总是带着一丝地理的眼光,这就使得他能从文学中发现许多地理的元素、地理的妙趣,进而找到文学和地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最终创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文学地理学学科,成就为文学地理学泰斗级学者。


2021年元旦和清明期间曾教授两度应邀回到家乡赤壁,宣讲三国文化、探寻万里茶道。





1月7日,受邀来赤壁镇开展赤壁之战与赤壁之游专题宣讲。宣讲以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在“蒲圻赤壁”,不在“黄州赤壁”,可为什么黄州赤壁旅游却比蒲圻赤壁火爆为引,围绕文学家的著作背景、人物经历及地方差异等方面因素,结合地方文献和相关资料,深入分析了杜牧、苏轼、罗贯中三位著名文学家将赤壁之战发生地弄错的原因及影响力,向与会人员展示经典文学的力量。呼吁大家努力发掘文学资源,运用好相关文学作品,进一步提升“蒲圻赤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积极与嘉鱼陆溪口、洪湖乌林、黄盖湖等地加强合作,多开发三国赤壁旅游线路;要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组织专业人才,对赤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开发赤壁本地特色旅游产品,推动三国赤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9日,曾教授在位于赤壁羊楼洞古镇的赤壁青砖茶研究院举办的“赤壁文化讲坛”暨赤壁青砖茶品鉴推介会上,做“文学的误会与成全——湖北境内的两个赤壁”讲座。




湖北境内的长江沿岸有两个赤壁,一个在赤壁市(原蒲圻市)西北部的长江南岸,称“蒲圻赤壁”,一个在黄冈市黄州区城外的长江北岸,称“黄州赤壁”。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在晚唐诗人杜牧写作《赤壁》诗之前是没有争议的,自杜牧《赤壁》诗问世之后,始有争议。自1998年国务院根据权威史料和多数专家的意见,批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之后,争议明显减少,但偶尔还有不同的声音。





曾教授认为杜牧为什么会把“三国周郎赤壁”搞错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写作之前没有查阅有关的史料,也有可能没有把家藏的《通典》带在身边;二是可能被黄州的方言所误。黄州的这座小山本来不叫赤壁山,而叫“赤鼻矶”。这是因为这座小山的山崖是红色的,就像一只红色的牛鼻子伸到江里。在黄州方言中,“壁”、“鼻”二字在读音上是不分的,都读bí,把“赤壁”念成“赤鼻”,至今如此。杜牧对赤壁之战是很熟悉的,但是赤壁究竟在哪里,他并未作实地考察。当黄州人“壁”、“鼻”不分,把“赤壁”念成“赤鼻”时,这就给讲国语(长安话)的杜牧一个误导,以为黄州的“赤鼻”就是“三国周郎赤壁”了。




由于杜牧的错误,导致苏轼的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写了更为知名的两赋一词,即《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苏轼对黄州赤壁是不是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一直是将信将疑的。苏轼为什么要在“三国周郎赤壁”之前,注明“人道是”三个字呢?就是要做一个说明,免得后人加深误会。意思是说,把黄州赤壁说成是“三国周郎赤壁”,那是别人讲的,他本人并未确信。





最后曾教授总结说,文学误会了赤壁,也成全了赤壁。既成全了黄州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这是文学对于景观的贡献。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学的地位与风光似乎不再。有人甚至怀疑文学的价值,追问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呢?只要我们想一想黄州赤壁是如何因了文学而闻名遐迩,想一想蒲圻赤壁是如何因了文学而多一份魅力,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文学的价值。文学创造了黄州赤壁这一景观,也参与创造了蒲圻赤壁这一景观。文学既为当地增加了旅游收入,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文学的价值呢?


2021年4月9日曾教授和文学爱好者合影


曾教授虽然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对家乡依然有着深深的眷恋。从他写的《文学的误会与成全——湖北境内的两个赤壁》、《在凤雏庵读书的日子》、《回忆一个消失已久的小村》等作品中就能体会到初恋般的感觉。


当笔者问到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介绍赤壁没?他说在“中华名楼”中主要讲楼为主,在“九州”讲座中,讲“荆州”那期节目时讲了赤壁。另外还向我透露,在《百家讲坛》专门录制了“赤壁”节目,去年下半年录制的,由于疫情原因,20集节目没有录完,明年可以播出。谈到以后的打算,他说明年就要退休了,希望能够在家乡开一个书院,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挥点余热。





曾大兴,湖北赤壁人,哲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系教授、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及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学地理学、词学与岭南文化的研究,先后主持三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概论》、《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岭南文化的真相》、《古今流行歌曲研究》、《优婚与天才》、《中华名楼》等15部,先后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州文艺奖一等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政府奖励。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一门。两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中华名楼”。先后获评 “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图文/宋锦来)



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21-11-30 08:09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21-11-30 20:01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看过曾教授的《百家讲坛》节目,讲得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11-30 20:39 | 只看该作者
我骄傲,我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5-1-12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