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雾里清风 于 2011-9-28 15:19 编辑
当年去上海工作,对于极爱旅游的我来说是一大幸事。
我极好游历史名胜、探寻古人遗迹,所以在上海品读历史,尤其是读人文历史,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背依长三角地区,毗邻苏南浙北。众所周知,恰巧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盛产名人,尤以文化名人最为出名,古时有如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徐文长等,近代有如徐悲鸿、刘海粟、艾青、钱钟书就更是举不胜举了。所以这里的文化气息较之老家也格外地浓郁一些。现在回想起08年羁旅苏州时,在忠王李秀成府里就看到一株文征明手植的紫藤,依稀记得当时掌心触及藤株时竟有一丝沧桑的墨香迎面袭来,有时也不禁自问,这似乎也太有点先入为主的味道了吧。
少时读书时,每次听老师们讲课讲到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南迁、经济重点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特别是语文课上讲到的鲁迅先生、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等这些课时,如听者的我完全憧憬在与中部家乡绝然不同的江南水乡,梦游于亭台水榭之间,其境如痴如醉,至今回味无穷。已然处身江浙这一历史文化的腹地,毕竟有了与从书本中得来知识大为不同的感受,于是心底顿生感激有如徐霞客、李白这样前人们的跋山涉水和舞文弄墨,所以才让今天的我们玩得这么心安理得、收获颇丰了。
所以当时我心头一直有着江浙周游中长期规划,与三两志同道合者游历苏南浙北,黄金路线应该是这样的:西线:若有长假,西出上海,先是周庄、同里或木犊,然后是苏州、南京,最后是扬州;若是只有一天的功夫,嘉定或松江也是个值得一游的小城。南线:主要集中于浙江境内,西塘、乌镇、南浔、杭州,然后是绍兴、余姚,如果能到宁波就一定也要到舟山,其间的人文古迹不计其数。
其实对于一个学文的人来说,有着长期以家庭、单位为中心的单一的生活经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常常会和我一样放在两个极端层面上,一是书本上来的、在纯粹学术的引导下对历史和文化的概括性的理性认知;二是从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游历跳出来后,经历日积月累而来的感性体悟。要能打通这两个层面,使之能有所衔接,这样大概就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切肤的理解和重新的审视了。其实,话说回来,在我看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只是游历,你可以这样试想,游走于亭宇楼阁之间,踱步在轩台水榭其中,触摸着历史沉淀的气息,感受着人文积累的厚重,指尖滑过的是江南文粹对于人性躁动的极大震撼,震撼过后你我又可以在夜深静澜时,灯影香茗下得以冥思苦索,这又是不是一种真我的回归,或者说是不是最终心灵的慰藉呢?
只可惜,我的这个规划仅仅只实现到一小半就不得不撤回老家,从此只能于纸上笔头,对着江南守望惜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