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竹海清音 于 2011-8-17 11:05 编辑
湖北赤壁政协调查蔬菜供应:怎么抓好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问题是湖北省赤壁市20多万城乡居民多年来普遍关心的、一直没有较好解决的重点、热点问题。5月中旬,赤壁市政协调研组兵分三路,分别深入到柳山、车埠、新店等14个镇(乡、办、场)和赤壁商城、赤马港集贸市场等6个市场深入调研,详细掌握了全市蔬菜生产、销售、贮存等方面的情况。
现状:本地菜只能满足全市20%的“菜篮子”
目前,赤壁市蔬菜基地总面积10万亩。其中水生蔬菜7万亩(莲藕1万亩、湘莲5.3万亩、其他0.7万亩),西甜瓜2.5万亩,其他蔬菜5000亩。
赤壁市蔬菜年总产量为21.095万吨,仅占全市蔬菜总供应量的20%。主要种植品种有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豇豆、菜豆、小白菜、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胡萝卜、竹叶菜、苋菜、菠菜、芹菜、大蒜、莲藕、藕带、西甜瓜等。其中全市有蔬菜大户57户(即1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户),年销售蔬菜3820吨。此外全市农民自给面积仅为3.5万亩,只能勉强维持农民的吃菜问题。
赤壁销售的蔬菜包括外地菜和本地菜。外地菜主要是汉菜和嘉鱼菜,大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0%-80%,本地菜大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0%,每天20吨左右。
据统计调查,近期赤壁市蔬菜价格特点如下:一是赤壁城区菜价比嘉鱼、崇阳、咸宁等周边县市菜价批发价每斤高0.2元至0.3元,零售价每斤高0.3元至0.5元;二是今年的菜价比去年同期高,零售价平均每斤高0.3元至0.5元;三是对于同品种的菜而言,本地菜价比外地菜价要高20%以上,因为本地菜少,“物以稀为贵”。
据测算,仅蔬菜一项,每年赤壁城区20万市民比周边县市共要多支出近3000万元,城镇居民平均每年每人多支出1500元。究其原因就在于本地菜少,外地菜运输成本高、批发梯次多、中间环节多,市民对此意见较大。
分析:投入不足、菜地减少、水平不高导致本地菜偏少
一、蔬菜产业投入不足。
上世纪90年代,赤壁市政府除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蔬菜生产和基地建设外,还有部分农资用于支持蔬菜生产,对菜地的井、渠、路、林、棚每年都有投入。近10多年来,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赤壁市蔬菜产业是一个被忽视的产业。
二、近郊基地逐年减少。
据测算,建设常规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以上,方能满足赤壁城镇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赤壁市近郊蔬菜基地基本消失,曾经为保证城市蔬菜供应的第一、二线菜地不断萎缩(由2005年前成片的8000亩,锐减到现在零散的2000亩)。新发展的菜地受到资金投入、种植习惯和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制约,本地生产的蔬菜只能满足全市市民20%的“菜篮子”。
三、蔬菜生产水平不高。
目前,赤壁市蔬菜生产大部分还停留在分散种植,科技含量低,品种杂乱和无市场针对性的水平上。 建议:做好民生工程需用心规划引导
“菜篮子”工程既是市长工程,又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了让市民早日吃上价廉、安全、绿色的蔬菜,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保证蔬菜生产面积落实。建议在赤壁、柳山、黄盖湖、新店等镇建设万亩连片的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将近郊和107国道、赤嘉公路、快速通道沿线等交通便利的、水利条件好的、短期内不被城市发展“挤”掉的、无污染的村组建成蔬菜专业村组,基地总面积不少于2万亩。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湘莲、莲藕等水生蔬菜及特色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
二、积极引导,促进生产水平升级。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民建基地、买设备、搞管理均给予大力扶持。二是加强科技引导。要打造一支蔬菜科技服务队伍,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三是加强示范引导。大力扶持蔬菜种植大户特别是带头应用新科技新品种的种植大户,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种菜比种粮效益要高得多。
三、搞活流通,实现蔬菜产销无缝对接。一是在新城区应建设1—2个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形成集蔬菜交易、电子结算、质量检测、信息发布、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交易中心。二是按照蔬菜储备能力满足城镇居民7天需求的要求,建设若干有一定库容的冷藏保鲜库,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平稳。三是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达到每个乡镇和规模蔬菜生产基地有蔬菜质量速测仪、每个农贸市场有检测室。
四、加强领导,建立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明确政府责任,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要把蔬菜基地建设、蔬菜生产、蔬菜市场管理的目标任务纳入党政领导年度目标责任制,同时建立蔬菜供求预警制度;要建立激励机制,对蔬菜种植大户、示范户等给予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