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她在不停地找一个人。 当然,她有她的工作,她的生活,还有她的老公,她的孩子。 她不可能丢开这一切,甩开手脚去找,她只能在碰到她的同学时,问问,当然,她不可能见到同学就问,只能在遇到可以问的同学时才问,这样一来,打听到他的信息的几率就大大地降低了,或者说,几乎就没有可能打听得到,因为,他早已离开了那个圈子。 后来,有了电话,应该方便联系了,但是,她没有他的电话号码,她问过一些人,都说没有他的联系方式。她也试着拨过114,也没有查到他的电话号码。 再后来,她去了上海,一家人都在上海,最多,只在春节像候鸟一样飞回来几天,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有机会去打听他。 转眼间,到了2012年,儿女们要谈婚论嫁了,她回到家乡,装修房子。 一天,同学聚会时,她终于问到了他的信息,她有了他的电话号码。 他们终于见面了。 这次见面,距离他们分别已经整整30年了。 她是他的学生,他是她的老师。 他带过她初二的语文和初三的政治,准确地说是初二的语文和初三大半个学年的政治。 她没有参加初中毕业考试,更没有参加中考,距离中考仅仅还有两三个月了,她放弃了。 一天,她拿着个笔记本来找他——那个年代,离别时,最流行的礼物就是笔记本。她说,“我不读了”。 他很吃惊,反复问她为何不读了。 她低着头,一直不肯说。 他也没有再坚持。 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才两年的年轻教师,也不是班主任,学生读与不读,不是他的工作职责范围的事情,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说服这个学生接着读。 再说,那个年代,学生失学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特别是每年中考之前,有很多的孩子“流失”了。 她“不读”了之后两个月,他也不教了,离开了那所学校。 又过了几年,他彻底离开教育的圈子。 他不知道,他有个30年前的学生在找他,甚至,他都忘了他曾经教过的所有学生的名字。只是偶尔在街上,有人叫他老师时,他才会想起自己曾经当过老师。 见面了,他问她:“现在,你能够告诉我你当初为何不读了么?” 她说:“因为我的奶奶去世了。本来家里经济就很困难,奶奶去世时,家里又欠下了好多的债,想到我即使考取了重点高中,家里还是无力供我去读,还不如早点放弃的好,免得中考时又要交一大笔费用,加重家里的负担。” 他的心像被什么东西锥了一下,感觉好痛。 他说:“当时,我反复地问你,你怎么不告诉我呢?你如果告诉了我,也许我会想些办法帮帮你。” 他说:“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不配你这么多年还一直记着我,” 他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愧疚感,因为此前,他认为自己工作一直很努力,几乎没有过什么差错。但是,在不经意间,或者说由于他的粗心大意,却有过这样一个永远也无法挽回的差错。 这样的一个差错,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这个差错,他已无力挽回。 留给他的,除了感动,就是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