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城市呼和浩特
我们一行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首站就是草原(又称青城)城市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市。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教育、科研中心。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2005年,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新的空气,这里的空气使人感到格外的干净。无论走在闹市还是小巷,你都可尽情地进行深呼吸。这在武汉是绝对不行的。这里的民风很淳朴。尽管这里也有鳞次栉比的商厦和酒楼,但决少见夜总会、发廊、游戏厅。更多的是供平民百姓享乐的小饭馆。这里的治安也给人相对稳定的感觉,我见过九岁的孩子独自乘公交车上下学,学校门口也没有接送孩子的家长大军。但是商贩们却具有了天下商贩们所共有的特点——寸金不让。
走在(青城)呼和浩特市的大街上,四周的建筑基本上没有民族特色,只是街面上所有买卖铺户的招牌都是蒙汉对照的,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是蒙汉英三种文字对照的,这让人多少有一点身处塞外异域的感觉。青城呼市似乎是一匹摆脱了围栏束缚为寻找新牧场而奔驰的骏马。
陪同导游小白告诉我们说: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法规,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城市街道所有标牌、标识必须使用汉、蒙两种文字。在中国内蒙通行的传统蒙文是竖写右行的一种拼音文字,来源于畏兀儿字母,用他的话来说,看起来像一把把钥匙。但是实际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不要说汉人,就是我们碰上的一些蒙古族人,也都不认识这些文字。呼和浩特的简介中称自己“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满、回等3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但是数据中显示,“全市现有总人口24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4万人,少数民族28.2万人,其中蒙古族20.76万人。”根据这个数字,即便把呼和浩特所辖一旗四县的的蒙古族人计算进来,那么蒙古族人怎么也不可能能超过的汉族人口,不知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从何而来?
导游小白还告诉我们说:呼和浩特在蒙语中的意义是“青城”,因而在通往市区的道路中悬挂、张贴着不少“青城人民欢迎您”的迎宾标语。所谓青城,应该呼和浩特老城(汉名归化城)建于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有关。从呼和浩特一直绵延起伏至包头的大青山南部正是古敕勒川所在。中国历代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多数游牧民族向来“逐水草而居”,遥想当年,想必这里曾到处都是水草丰盛、牲畜蕃茂的牧场。呼和浩特的城市面貌给我的初步印象并不像来之前一些朋友说得那么糟糕。街道建筑中不时可以看到橙黄和草绿相间的色调组合,以及一些蒙古民族传统的纹饰,给这座高原古城增添了不少异族情调。大兴土木之风在目前整个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概莫能外,现代风格的楼宇和中心广场上的花坛、喷泉,触目雷同,这使得当代中国的城市风貌倍显单调乏味。像中山路、新华路这些几乎每座中国城市你都能碰上的街道名称,虽远在塞外,也一样不能免俗地会碰到。好在同时有不少以内蒙各盟旗名称命名的街道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据史料记载,蒙古民族在世界各地往往以占领者的身份出现,而呼和浩特却是蒙古人自己最早创建的城市之一,只不过今天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似乎早已离这座城市的生活而远去。透过车窗外,你可以看到的技法拙劣的骏马雕像,洁白的颜色因久未清洗而显得斑驳灰暗,你也可以看到新建的乳都雕塑,花岗岩的质地加上现代主义的风格,恣意展示着工业文明的胜利。不时还可以看到蒙膳、草原游、蒙古歌舞等广告,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娱乐性元素,一种人为修饰过的观赏标本,而真正的蒙古文化和传统只能静静的藏在博物馆和历史典籍之中。这里你不可能看到的是这个城市的创建者—俺答汗的一点痕迹,更别指望找到他的塑像。固然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发展,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发展,而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历史文化所赋予人的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