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我们需要精英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2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其实这是个悖论,因为中国讲究“谦虚”,所以避谈“精英”,可是哪一个社会不需要精英,只是我们没那个环境和意愿去培养,一谈到精英,中国人是谁也不服谁啊。
先看许知远写的一篇文章——《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不幸的一代》
第三排的短发女生说:“我二十一岁,为什么活得却像是四十一岁?每天都被很多压力裹着,论文、GRE、考研、找工作……”因为情绪激动,她的语速急促,像是迫不及待要把胸中的郁结释放出来,她的单薄身躯承受不住了。
这是北京大学的一堂讲座课,我是这堂课的讲演者,台下是新闻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多出生在一九八七年前后,在九十年代后期度过青春期。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
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堂课程像是这一代人困境的某种缩影。在讲课环节时,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
而在交流环节时,他们都抑制不住的表达自己的受挫感,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巨大压力,不相信个人的意志与力量,感到自己一直在遵循别人的要求而生活。诗歌、爱情、理想主义,这些青春必要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普遍性的缺席。
接触的时间短暂,或许我的观察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两天后,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关于义乌工商学院的“超级毕业生”的报道。这所学校的副院长是个狂热学生创业支持者,学生最普遍的创业方式是在淘宝网上开办自己的小店,他们中最成功的一位叫杨甫刚,他二十四岁,刚毕业不久,却已月收入四万元,还僱用六位员工,其中一位还来自名校武汉大学。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此刻,他是这所默默无闻的学院的奇迹和希望。如今,这所学院正变成一所淘宝创业家的乐园,宿舍里堆满了纸盒子、接不完的电话,年轻人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网上——他们是一群网络世界的小商小贩。副院长贾少华则对记者说:“延续培养精英的老思想,那是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和义乌工商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极端,却陷入同样的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彻底缺失了。大学失去了独立性,不仅屈服于学业压力,也臣服在社会生存压力之下。而年轻人,这些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未来的新血液,一方面缺乏灵魂上与知识上的引导者,缺乏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被提前推入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中,被挤压和驯服,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和创造力来交换生存哲学。他们没有被当作一个个人来看待,而只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我理解那个北大女生的感慨。即使在中国最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也很少被提及。这所大学担负着盛名,却早已交出了原则和信念。日趋严重的教育产业化正扼杀掉它的生命力。它本应是中国最精英的大学,为这个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它对于这一使命,视而不见。那些费尽心机考入这所大学的青年,在短暂的虚荣心被满足之后,发现了无穷的失落。
他们渴望在这里被启发,被引导,被激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东西,并寻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道路。当这一切都没有时,他就只能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他要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他要和很多同龄人在同样的社会标准进行同样的竞争,于是竞争就变得残酷无比,他越发迷失了自己。
我也理解贾少华的感慨和杨甫刚的选择。是啊,这样一所学院,既没有传统也没有现实的师资和学生的竞争力,它唯一的优势在于它背靠这个出名的义乌——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四年、或者学习那样僵死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及早进入社会。但很显然,贾少华误解了“精英教育”。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僵化、刻板、陈旧,不是精英教育。而他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陈旧,却只是一种带有新的毒性的解药。他使教育彻底庸俗化,事实上,他的方法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学生们只是提前变成了小商贩。他们的成功也是如此脆弱,就像《南方周末》的记者潘晓凌总结的:“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再加上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粘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但是,义乌已有太多这样的勤奋小商人,或许他们的很多父母都是如此,那么这所学院的存在还有何价值,另一座有个学院名字的批发市场吗?
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的年代,目的和意义却消失了的年代。
我觉得许知远先生只是提了个问题,并没能给出解决的途径,尤其是那种可行性的办法,这种发牢骚却是比不过韩寒对社会问题的真知灼见。
引用一些观点:
耿文叶:
中国大学生的本质不是创新,而是顺从。创新的大学生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精英,一群顺从的人,只会低下头,无论今后的成就多么大,都不能算是精英。当社会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这群孩子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问题就能很好避免,甚至,还会出现精英。当我们仰头看的时候,发现,他们比我们还矮小,这其实是很悲观的。当我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强加给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就是我们的山寨版。放开双手,让他们有翅膀的去飞,有脚的去跑,有爱的去做公益……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就成了精英。
蔡津津:
在国内的各种高校排行榜里,北大清华,浙大南大,复旦交大依然排在前列,可在世界各种高校排名榜里,大陆的高校不仅落后于日本的东大,连香港的港大,科大都不如。中国需不需要精英群体?需不需要精英式的大学?难道名校像普通学校一样甘为培养大众学生?
茅于轼的观点:
我提倡精英主义,看看英国就好了,这个国家真不容易,几百年没怎么大乱过。我写了篇文章《社会必须由精英治理》,像我们过去搞大飞机,政治挂帅,找一帮贫下中农,中专生来搞就是搞不起来,现在由专家来搞就搞起来了。
我提倡社会鼓励精英,但精英必须代表草根的利益,得有责任感。精英就是专家,专家治国。但光是精英,他们不代表草根的利益,这个问题就大了。英国人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儿,英国始终由精英治理,社会稳定,从13世纪就有大宪章了,英国确实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不管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这个国家太了不起了!
肖雪慧:
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地方。但美国大学致力于把追求杰出与贴近社会大众这似乎冲突的目标融为一体,内蕴于这努力之中的,是与民主社会主流价值相契合的精英观:社会精英是能够引领国家正道而行的中坚分子,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能力、责任、平民心态或平民情怀都是不能少的。
有强烈占有意识和享受意识却匮乏付出和责任意识的“精英”,中国向来就不缺少,现在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有强烈占有意识和享受意识却匮乏付出和责任意识的“精英”,中国向来就不缺少,现在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因为,这里拥有能让“特权精英”如鱼得水的环境,这里的社会氛围也特别适合这种“精英意识”滋生繁衍。而一些“特权精英”因为身居社会高端,不管在政界、商界或学界,这批人为祸社会之大、之深,远非其他为祸者所能及。令民众和国家深受其害的权力滥用,权钱、权学、钱学之间的交易和结盟,劫持和私分社会资源,用胡说八道去扰乱和颠倒人们的是非……哪一样不是这批人所为!“特权精英”——精英乎?祸害乎?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8 06: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   我们需要精英 需要勇于开拓   敢于承担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8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