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3-12-21 10:37 编辑
望星空接地气 规划宜居城市
罗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年仅34岁,现担任中规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规划界青年才俊。作为本次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项目总协调人,对此次规划有许多独到见解。他坦诚地说:“这次赤壁市同时启动多项规划编制,由于主导的部门不同,在规划的表达方式上肯定也有区别,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这个规划呢?我想除了要求规划的起点要高,理念要新之外,就是一句时髦的话叫‘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这个规划能不能接地气,这个接地气首先体现在现状情况掌握得熟不熟和规划确定的策略能不能结合地方实际上。客观来讲,一个外地设计单位要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地方的情况掌握得很全面、很具体是十分困难的。而现状情况都掌握不了,制定的规划怎么能谈得上很好指导城市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和建设呢?所以中规院深圳分院在承担设计任务之后,特别注意现状调研和与地方规划部门的沟通。第一轮的现状调查,派出了近20人的团队,分为四个专业组,在赤壁市住了近两个星期,跑遍了所有乡镇和周边城市,中心城区更是反复踏勘。同时,与地方规划部门的沟通配合亦是非常密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赤壁市住建局、规划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在完成此次规划的过程中是投入了巨大精力、花费了巨大心血的,因为对地方情况,他们最熟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他们最清楚,可以说,这次的规划成果形成离不开地方同志的共同努力。”
记者颔首问:“产业是城市的主要载体,针对我市比较突出的工业围城现象,新规划在宏观设计和微观布局上,如何以高标准来完善我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通过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使‘产’和‘城’真正融合,达到互为一体的更高阶段?”
罗彦说:“产城融合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我们在新规划中明确提出城市产业布局要在市域内统筹,既要避免工业用地在全市遍地开花,又要形成全市范围内各具特色,都能具有自身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一是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生态用地,像陆水湖、西梁湖、黄盖湖、金潭水库这些湖区就要严格保护,限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二是市域产业发展用地重点集中在几个特色园区,包括:光谷赤壁产业园,定位为都市型无污染产业园区,重点强调产业与城市的功能融合;车埠产业园定位为传统产业聚集区,纳入到市级园区统筹规划建设;赵李桥砖茶产业园和官塘竹产业园定位为特色工业产业园区;赤壁镇临港产业园在发展临港工业时要注重特别协调旅游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罗彦就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作了进一步的解析:“赤壁市城区面积已经较大,但为什么普遍感觉城市不好用、不好看,我想首先还是城市的形态和结构的问题。由于地形和京港澳高速公路、武广高铁等过境交通的限制,赤壁城区已经形成一条带状的城市格局。带状城市的运营成本和基础设施投资要大一些,这是劣势;但同时,带状城市只要把空间组织好、功能布局好,也能更好地引自然山水入城,打造宜居环境,这又是优势。所以说城市形态的问题可以通过规划的合理布局来弥补。其次是城市的功能问题,赤壁的城市规模已是一个中等城市,但目前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还不够。城市的教育设施、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城市绿地公园、商业和市场建设等方面仍需增加供给、合理配置、优化布局。比如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赤壁城区的教育用地分布就很不合理,突出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老城区,部分优质学校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班级人数多,职业教育在近几年严重萎缩。2008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学生约1.2万人,到2013年增加到了约1.8万人;新区的二实小,在校生从2008年的3000人增加到2013年的3600多人,而这个五年的教育用地没有明显增加,这就需要市政府在城区用地和其他资源的安排上,有相应侧重和倾斜。诸如此类问题在新规划中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我想,新规划在关注扩大城市未来发展空间之外,更应关注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逐步实现从关注量的扩张到关注质的提升转变。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此次中心城区规划更强调了市域统筹,包括我们在市域范围内,将中心城区和未来发展需要与中心城区统筹的区域一并划为‘产城融合区’,这个产城融合区除了现状城区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将车埠镇、中伙铺镇、茶庵岭镇(温泉资源)和陆水湖核心区全部纳入到中心城区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基础设施布局和项目安排的统筹。”(摘自王红云《“多规融合”对接 灵与智的碰——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专项规划解读(下篇)》,标题为楼主所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