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苍凉 ----欧阳明诗集《遥远的苍凉》读后 在这个尘世漂泊,我在孤寂与热闹之中,颇读过一些书。有些书随便翻翻,有些书认真看看,有些书打开就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书,让我一眼看过去,就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就有一种想要读它的欲望。而翻开它来,立马就会被它牢牢的抓住,一路被它牵引着,感动着,一遍,两遍,以致数十遍,看不厌它,看不完它,看不尽它。但这样的好书已经很难得了,当出书已经被当成社交的一种名片,书籍的滥竽充数,良莠不齐,常常让我对书这种文化载体的沦丧悲哀不已。 但终究还是有一些厚重的书,在这混浊的书籍世界里傲然而立,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人一眼看去,欲罢不能。欧阳明先生的诗集《遥远的苍凉》,就是这样的一本厚重的书。这本倾注着先生八年血泪的诗集,让我面对这混浊的书籍世界时,大受鼓舞。 一位作者,首先是一位文字的敬畏者。他提起笔来,对每一个落在他的笔下文字都是负责的。每一个在他笔下突围出来的文字,都是在他精心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啊。那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文字,必定是作者心灵深处宣泄的代言,没有虚伪,没有废话,更不是凭空捏造。欧阳明先生的这本《遥远的苍凉》,每一个文字都是随着他的心跳脱颖而出: 在温州有时想写诗 因为这里被称作文化沙漠 在温州有时不想写诗 为了那些银子 怕有一天自己被活活饿死 看着这几行文字,突然有一种酸楚涌上我的心头,几乎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曾经也和欧阳先生一样,在异地他乡漂泊。那时候,为了生活,为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背负的壳,我每天在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区之间奔走,在一张张冷漠,鄙夷的脸孔面前隐藏自尊,只为了让自己在物质之上的满足。而曾经的那些对文字的许诺,统统被“银子”取代。以前在每个深夜为了文字而辗转反侧,那时却是为了银子而寝不安席。 欧阳明先生放弃他银行高管的工作,只身去千里之外,这些亲身的经历,这些剜心的痛疼,自然就是他诗歌里最为不朽的光亮: 乞讨乞讨 英雄在我们面前乞讨 是谁在玷污献血英雄的称号 是谁让高尚在此哀号 他让某些座位不适 他让我和我的同胞面红心跳 我无法形容我看到这首诗歌时的心情。在这个文化与良知都被践踏的时代,在这个奉献与感恩都被讥诮为“二”的时代,我不知道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面目来面对诗人这短短的六行文字,我更不知道,有几个“我的同胞”在和诗人一样“面红心跳”。 欧阳明啊欧阳明,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直面现实,要这样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笔尖化作鲜亮的匕首,去挑扎一个沦丧的伤口。 但我知道,这是一种真实。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朱熹的这段话,终于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欧阳明。 他不是恶意的要去挑扎一个沦丧的伤口,他只是对这个民族的热爱。他用他的笔,他的诗歌,去表现这个民族的种种现状,只是想要让这个民族警醒,变得更美好,更强大。 呜呼。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面对着种种的欢乐与悲哀,欧阳明感动了,所以他开始思索了,于是,《有一种目光叫苍凉》: 那是一个人的城市 一个人的公园 一个人的车站 一个人年复一年 来来往往 沧桑的心 在他乡无处安放 ——有一种目光叫苍凉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公园与车站。那些都是熙熙攘攘的代名词。可是,这些熙熙攘攘跟诗人无关,跟我无关。那些天南海北的口音啊,没有我熟悉的腔调;那些匆匆忙忙的身影啊,没有我熟悉的体香。我只是在这个熙熙攘攘里孤独的一个,一颗心上上下下,起起落落。那个属于我的城市,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欧阳明用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诗歌语境”,将那些“社会底层生存者的人生现状”描绘得淋漓尽致。但对于一个19岁便将诗歌写上《绿风》的作者来说,这不是一件难事。但将这些生活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的深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欧阳明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是一位对文字敬畏的人,是一位对社会抱着匹夫有责的赤子。他没有躲在书斋里写这本书,而是走了出去,“在窝棚,桥洞下”与“流浪者喝酒聊天”,“在有身份证却没有身份的黑工厂,感受生活带来的辛酸和伤痛”。这些亲身的经历,给了它真实的感触,才使得他写出这本书来,才使得他这本诗集,千钧沉重。 我常常在想,当年26岁的欧阳明,是怎样将诗歌写上《人民文学》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文字,都揣着虔诚的敬畏之心。他干干净净地行走在红尘中,不为世俗所惑,用自己的特立独行,营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不管历经多少的苍凉,他都用自己的胸膛,给予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