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花鼓戏(又名皮箩腔),是赤壁市唯一的地方戏曲。该剧的形成,是由随阳山歌加上外来剧种演变而成。这一古老而艳丽的艺术之花,盛开在赤壁市山乡田野的万花丛中,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曾经一曲以随阳山歌为题材的《桔园新歌》上中央电视台,不能说这不是一大震撼!据随阳茅坪花鼓剧团的老艺人陈正明八十年代所述,茅坪花鼓戏在他曾祖父健在时,在当地已经盛行。
茅坪花鼓鼓戏,相传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赤壁市官塘驿镇的随阳山区茅坪等地。该剧具体创立年代,究竟在何时,尚无文献可鉴。但关键一点,从时间延伸来推测,《皮箩腔》可以从乾隆、康熙年间一直流传至今,不无道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茅坪村的陈正明以及当地剧团艺人,将《皮箩腔》由板式、锣鼓加伴唱形式,加进了弦乐伴奏,并且废止《皮箩腔》之说,正式定名为随阳茅坪花鼓戏。
茅坪花鼓戏的声膣与板式,十分注重人物与剧情变化之间的规律,生旦净末丒,行当样样有。演唱时,到拖腔之处,众人伴唱,再加上锣鼓伴奏,弦乐、唢呐伴奏,其旋律美、优而雅,演唱风格刚劲、饱满酣畅,女嗓音委婉多变,男嗓音高亢清俊,行腔、伴唱起伏跌宕;仪态婀娜端庄,具有浓厚古朴的乡土味,让你品味到乡土戏曲音乐的精粹,触摸历史的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