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它] 转帖:浪潮工作室 | 中国人真的一点也不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22: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浪潮工作室 | 中国人真的一点也不多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人永远在堵车、永远在排队挤地铁、永远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抓狂?还真不是因为“人太多”。
2017年,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生活在城市。
而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中国人,可能都对“中国人实在太多了”这句话深有体会——大马路上让人心烦意乱的堵车、地铁进站口令人崩溃的长龙,还有每逢周末商场伸手不见五指的恐怖人潮……大家什么场面没见过。
如果告诉他们,中国人其实一点儿都不多,他们大概会觉得你有病。但“中国人太多了”,确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觉。
北上广并不拥挤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人多”时,其实是在说“拥挤”。因此我们不止要关注城市的人口绝对数量,还要关注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且要找几个参照物做对比。但是人口密度又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一不小心就会导向截然相反的结果。
很多人讲北上广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官方规定的行政区划做对比,北京面积有16410平方公里,包含十六个区,这样一来在2015年整个北京的常住人口密度才1323人/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整个东京都面积2191平方公里,包含23个特别区和多摩地区,人口密度达到了6158人/平方公里。



不过如果你只比较中心城区,那又会发现北京的西城、东城区占地9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23845人/平方公里,密集得吓人;而日本东京都的23个特别区,占地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796人/平方公里,不如北京——好像越说越绕,这种比法看起来也不太公平。
实际上,这些比较都发生了错位,他们没有将城市放在近似的属性和空间中比较。正确的比法应该是:北京城四区(城六区去掉丰台、石景山)对应东京都的23个特别区,会发现人口密度没差太多,北京略低一些。
再比如,北京的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有2.3万人,但东京都的丰岛区每平方公里也有2.2万人,中野区2.1万人,荒川区2万人多一点,他们可没有天天嚷嚷着要“清人”。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做了比较,上海最核心的地区(大概800平方公里左右)对应东京都的23个特别区(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只能说是难分高下。
不是地铁挤,而是地铁少
既然人口密度相差无几,为什么许多去过日本东京的中国人,直观感受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要比东京更“人满为患”呢?
就拿地铁来说,中文新闻里常常能看到上海、北京两地的地铁线路总长完爆全世界,分别位列世界第一(617公里)和第二(554公里),可惜坐过的人恐怕都不会留下什么好印象,挤就算了,经常还要在寒风中等待进站,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可以说,拿上海、北京的地铁线路和其他国际城市的地铁对比,要么是蓄意的自欺欺人,要么是对国外城市交通存在极大无知。
日本东京地铁只有304公里确实不假,但整个东京的轨道交通不止有地下跑的,还有地上开的。东京都的通勤铁路环线山手线,由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JR-EAST)运营,长度区区34.5公里,年乘车人次达到9.9亿人,效率惊人。
东京还有不计其数的私营铁路公司——小田急电铁、西武铁道、东武铁道、东京急行电铁……光是在东京都,他们的运营长度就有407公里,年乘车人次为30.5亿人,其中东京23个特别区的年乘车人次为24.4亿人。


日本东京都地铁图,还没包括JR、私铁等就已经非常密集。/东京都交通局
在整个东京都市圈(上文提到的东京都再加上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总面积比北京小一些),JR铁路、私营铁路、地铁联手构成了24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系统,铁路网密度东京如果称第二,没人敢称世界第一。
各个公司、各个铁路之间的连接早已被打通,比如东武铁道公司的列车可以开进东京急行电铁公司的路线进行运营。坐一段JR或者私铁,再换乘地铁到中心地带上班,对东京人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
要是你觉得你所在城市地铁拥挤,你应该怪罪的是地铁太稀少、效率太低,而不是人太多。所谓的“城市病”不是“人多”带来的,而是交通管制带来的。觉得马路太堵了?中国城市极低的路网密度,很大程度上要为道路拥挤负责。但管理者想出来的问题解决办法,往往都是减少需求(限号、限行等),而不是增加供给。


北京夜晚路网密度图,由《自然》一篇论文提供的数据绘制而成。/Alasdair Rae
看完北京的,来看下洛杉矶的。


洛杉矶夜晚路网密度图,直观上就可以看出密度远大于北京。/Alasdair Rae
同样地,觉得孩子上学挤破头了?上海人口从1990年的1283万增长到2015年的2415万人(这里没有适龄儿童的数据,恐怕适龄儿童只会多不会少),但是上海市普通小学招生数在1990年是18.3万,2013年依旧是18.1万,2014年之后上海采取史上最严入学政策,导致2015年招生数锐减至15.6万。
是不是还觉得医院排队排得心累?中国特大城市“看病难”问题一时半会说不清,但翻看统计局数据就发现,1990年上海执业(助理)医师就已经有5.8万人,结果到了2015年这一数量竟然只缓慢爬升到6.3万人。2015年的医院床位数虽然比1990年翻了一倍,但每万人床位数反而减少了5张,下降到42张/万人。“城市病”到底是谁造成的,不言自明。
城市的极限在哪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没人丧心病狂搞强制驱逐那一套,涌向城市的人口只会多不会少。
世界银行告诉我们,目前中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诸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只占10%的国土面积,却拥有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三分之二的经济产出。世界银行还预计到2030年,将会有10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
而且相比起其他国家,目前中国人口不是太集聚了,而是太分散了。
一半意大利人都“挤”在意大利8%的土地上,一半美国人都集中在最大的244个郡(county)里(美国郡的数量超过3000个),英国人大多分布在英格兰的几个主要都市圈,东京都面积占日本国土面积0.6%,却生活着10%的日本人口,整个东京都市圈面积也不大,人口能占到全日本的三分之一。
虽然整个日本人口数量在减少,但东京都的人口却在缓慢增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城市集聚带来的好处远远大过那些微不足道的成本。


一半美国人都聚集在少数几个郡内。/Business Insider
城市的承载极限不过只是杞人忧天。首先是城市的土地面积、物理边界,《华尔街日报》利用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洛杉矶、北京、墨西哥城、巴黎城市范围百年变迁,100年前的人肯定想象不到如今城市的边界已经扩张了无数倍,并且停不下来。
纽约大学的什洛莫·安吉尔(Shlomo Angel)指出,全球所有主要城市都在向外扩张。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上海的土地面积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使得城区的人口密度在2000年-2010年下降了20%。所谓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呢?
更何况中国城市还有大片大片“不务正业”的土地,北京、上海分别有2000多平方公里、180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上海隔壁的苏南地区情况也类似。任何一个稍微了解经济学“比较优势”概念是什么的人,都会叹息:在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这种土地,简直是暴殄天物。
其次是城市的人口,随着人口不断涌入,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并不会无限增加。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温德尔·考克斯(Wendell Cox)指出,1950年-2010年,美国纽约95%的人口增长都来自中心城区外,洛杉矶则是85%。这60年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100%的人口增长都发生在中心城区外。
北京、上海、广州-佛山、深圳也不能例外,过去十几二十年,绝大多数人口增长都没中心城区什么事。


即使没有“疏解人口”政策,中心城区的高生活成本自然而然会抑制人口流入,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心城区的外围,外围的外围。认为“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会被挤爆”纯粹是多虑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管理者会以嫌弃人口太多为己任,除了中国。由于中国的生育率已经接近世界最低(有学者认为已经是谷底),当哪天城市变得无人问津时,不知道城市管理者是会笑还是会哭。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 (2016). 北京统计年鉴.
2.上海市统计局. (2016). 上海统计年鉴.
3.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2015). 平成27年国勢調査人口等基本集計.
4.东京都统计局. (2014). Tokyo Statistical Yearbook.
5.陆铭. (2016). 大国大城. 上海人民出版社.
6.傅蔚冈. (2014). 超大型城市不要畏惧人口增加. 财新网.

7.Demographia. (2016).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12th Annual Edition.
8.John Calimente. (2011). Rail integrated communities in Tokyo. JRTR.
9.Makoto Ito. (2014). Through Service between Railway Operators in Greater Tokyo. JRTR.
10.George Gao. (2015). Building outpaces population growth in many of China’s urban areas. Pew Research Center.
11.Andy Kiersz. (2015). Half of the US population lives in the 244 super-dense counties. Business Insider.
12.Robert Lee Hotz. (2015). As World Crowds In, Cities Become Digital Laboratories. WSJ.
13.Shlomo Angel. (2012). Planet of Cities.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14.Wendell Cox. (2013). Dispers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Urban Areas. Newgeography.
15.The Guardian. (2015). How connected is your city? Urban transport trends around the worl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3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