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0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张子影:在赤壁的遇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12: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赤壁 宋锦来)坐在冬日的暖阳下,捧起著名军旅作家张子影老师寄来的《跨过鸭绿江——洪学智朝鲜战场纪实》一书,对那段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张老师的文字有灵性,娓娓道来的语言中充满了正能量,总会让人心中激情荡漾。

张子影和老公著名编剧、作家曾有情

  湖北赤壁市连续多年组织著名作家写赤壁活动,笔者有机会参与了几期接待,也有幸认识了些文坛大家。有几位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像毕淑敏老师,因为她的“洞茶”情,而张子影老师则是“军工”情。两位著名女作家年龄差不多相差一辈,但有很多相似之处。毕老师当兵那年,子影刚出生在军人家庭。毕淑敏老师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张子影老师第一个大学读的是工科专业--计算机导弹控制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空军某部担任飞行管制室的计算机工程师。两位老师的文字既细腻,充满柔情,又富有哲理,让人沉思。读她们的文字感受最深的是,做任何事都要有“情怀、使命、责任、担当”。


  依然记得2017年5月8日和张子影老师相遇的那一天,接到市政协通知到金桥宾馆参加“中国文史作家写赤壁”座谈会。走进会场,看到坐在主排的是二位市领导和十一位应邀出席的作家。看到唯一一位在笔记本电脑上操作的老师,看了一眼座位牌,写着张子影。我仔细打量了下她,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闲外套,一头瀑布似的披发,发梢卷起波浪,面庞姣好清俊,眼睛大而明亮,充满睿智。

  她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饱含深情地说到走进蒲纺总厂(简称2348)时十分激动,特别是参观了蒲纺文化长廊等地进一步加深了对蒲纺的印象和看法。她说父亲是一名空军飞行员,自己是在空军大院长大,从小就用过蒲纺的产品。

  蒲纺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二处,是1969年由总后勤部投资兴建的“三线军工企业”之一,素有“鄂南纺织城”之美誉。1975年移交湖北省,为湖北省省属重点企业,曾以骄人的业绩,多次跻身全国企业500强。当年2348是蒲圻县一张靓丽的名片,十里纺织城,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在那里,许多纺织女工还成为了全国劳模,县城里的男孩子找对象,都喜欢往“山上”跑(因为蒲纺总厂为了避战需要,建在山里,我们习惯称为“山上”)。

2017年5月张子影在赤壁摩崖石刻留影

  2021年3月28日我和张子影老师微信交流时还聊起蒲纺,张老师说“好久不见了,怀念在赤壁的时光”,我说“是的老师,转眼四年过去了,我们也很想念您!记得您对蒲纺总厂(代号2348)有特殊的感情,出生在军人家庭的您,从小就使用过这里生产的很多产品。目前蒲纺建起了2348纪念馆,一大批曾经的劳动者回来二次创业,期待您有时间重来赤壁,用您如椽巨笔书写一部壮丽诗篇,再现那段载入史册的激情岁月。”,张老师回复“好的,我也很期待,老蒲纺肯定有新光彩。”


  谈到陆水三峡试验坝,张子影说令她十分震惊,在当时那个年代,以人工的施工方式建造出来,劳动人民是多么伟大,感恩群众做出的一切。她说这里凝聚了老一辈中央领导的关怀与智慧,凝聚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凝聚了几代人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要把这种精神弘扬出去。

  采风结束后,张子影老师就发来了大作《在赤壁的遇见》一文,用文学的语言讲述了三峡试验坝的修建故事,被收录进《中国作家写赤壁》一书。

2017年5月张子影在三峡试验坝留影

  2021年初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赤壁老乡想到了家乡的三峡试验坝,便给我发来信息,认为这个试验坝了解的人还不是很多,觉得意义很大,从党史上来看不亚于红旗渠,虽然都是文革期间的工程,但蒲圻试验坝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意义更重大,三峡是中国人百年梦想,希望能够提供素材。我便联系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陆水枢纽管理局等单位搜集了关于试验坝的照片、视频、文献等各种资料,也包括张子影老师的《在赤壁的遇见》。随后将这些资料分别发送给中央部委、高校、央企国企等单位的老乡,用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演讲中,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比如中宣部老乡就用这些材料提炼了“建了一座坝,造了一方景,成立了一所学校,培育了一批人才,兴起了一座城市,哺育了一方百姓”等“六个一”来宣讲。

2017年5月张子影走进赵李桥茶厂,手捧“川”字牌赤壁青砖茶

  在张子影来赤壁之前的几个月,正值她呕心沥血的长篇报告文学《试飞英雄》出版。该书获得了多项殊荣: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篇第一名,入选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荣获“2017中国好书年度榜”,并入选“中华优秀出版物。


  谈到这部书时,张子影深情地说:“我在机场的跑道边上长大。那条跑道,40年前,我的父亲曾在上面无数次的起飞降落。20年后,还是这条跑道,我的两位试飞员战友,为了挽救型号飞机放弃逃生,羽化而去。他们留下的两只压瘪的头盔,至今还静静地躺在荣誉室的玻璃柜里……”


附: 《在赤壁的遇见》
张子影

  凌晨四点,我就醒了。

  对于有着三十多年军旅生活的我来说,多少年里都是听着起床号起身的,除非有特别特殊的情况,一般我不会在这个时间醒来。

  赤壁三天,之后的两天,每天都是这样,凌晨四点,我就醒了。

  在这个凌晨,我听见了。

  鸟叫

  是赤壁的鸟儿把我叫醒的。

  鸟的声音细碎却清晰,娓娓道来,时徐时疾,我醒着,静静地听着。我听着赤壁的鸟在给我讲故事。

  我于是就看见了他。

  他应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个子不高,与所有赤壁本地人的长相并无二致,只是他会黑些,并且更细瘦些,因为他在山里长大,背水,斫树,揽柴,露天风雨,脸庞镀满日光色。

  以年纪算,他应该不是独子,会有兄长姐妹,但是他们或者她们我没有遇见,所以我的里,只有他。我叫他水新。

  视界

  水新像那个时期那个年代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在家乡的土地上劳作,走动,他读到了初中,辍学了,因为家境,也因为兴趣,他应该似乎不是个喜欢读书善于得分的孩子。也因为那时,家乡突然的变化。

  这一年的春天之后,不断有一些陌生人在家乡的山梁与沟坎间频繁出现,他们衣衫整洁,面孔白净,许多人戴着眼镜,四个口袋的上衣里插着钢笔。村上消息灵通的人说,是上头来的干部和专家,讨论一件机密的大事。那些日子各种消息与传说在村中四下纷扬,让这个一向平静的村落变得浮动和生动,对于水新以及他的父辈甚至父辈之上几辈村人来说,这种动荡是希罕的,多少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吟诵过百十公里外那临江石壁上鲜红的“赤壁“两个大字,还有更多的人在那堵浸润了数百年历史的沉沉石刻旁流连往返,但几乎从未有人涉足、关注过水新他们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尽管少年的他固执地相信,战鼓旌旗的当年,他们的村子里,肯定也走出过许多铁骨男人,闯世英雄,但是,水新也遗憾地明白,他们的名字如同瀚瀚江水,纵然激荡,却总是莫名。

  没有多久,传说中的机密大事就被公开证实:他们家乡要修建一座“高级”大坝。

  他并不知道“高级”的真正的、全部的内涵,但他与全村的人都被告之,这是一项机密的、重大的,关乎国家的大事,他和村人们要做的就是:举家搬离,迁到政府指定的另一处地方,他们村子所在的地方,连同另一些更大范围的区域,划进这桩“国家大事”的地理范畴。

  村里开会,通知和要求十分明确,会场上很多女人当场哭出声了,水新没有哭。

  搬迁完成了。叫水新的年轻人与父亲一起最后一次站上山头,回过头去看,自家的屋舍,他当然看不到炊烟,但他看见发黑的屋顶,屋前的老树,檐下挂着玉米,屋内的老木床是祖父留下的,父亲执意要带走床前踏脚的小凳,树叶还没有飘落,但父亲的头顶一夜之间挂上了霜雪。身边是一群同样肩挑手提大包小包的乡亲,他们和父亲一样脸上泪水纵横,水新的鼻子也酸了。

  很快

  一群南飞的鸟儿,与他们同行。

  但水新来不及感慨,因为数月之后,他就回到家乡的土地上,但这一回,家乡已经变了样子,红旗招展,喇叭震天,其间更有打夯机拖拉机日夜轰响,人们在这轰响中结成串串长队,穿梭往来,背土,挖泥。一身泥水,汗流浃背。

  这是1958年。


  二十多年后,才有更多的人渐渐知道,当年,为验证和解决三峡工程科研、设计与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在水新的家乡赤壁的一角,兴建三峡试验坝——陆水水利枢纽工程。伟大的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从这个小小的试验坝起步。


  在那些个热火朝天的日夜里水新是劳累却兴奋的,他肩膀担着担子,脚步飞快。像赤壁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心中充满豪情——作为建设伟大祖国、热爱家乡的一份子,他是多么自豪和骄傲。工地上分成了若干个劳动小组和小队,大家各司其职,小队与小组间关于劳动成果的竞争永远是年轻人们乐此不的动力。水新是优秀的,无数与水新一样的年轻人都是优秀的,他们夺先进,争上游,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泥泞的堤坝是他们真正的战场,飞舞的锹镐是他们最利落的武器。所有青春的向往与年轻的激情,在那些挥汗如雨中绽放。


  白日里水库大坝是歌声和人流的海洋,到了夜晚,仍有无数星星点点的火光,水新头枕着新土的地面,透过草棚的屋顶看到了头上的星光,耳边有水流的声音,那是新近完成的部分坝区引进的流水。水新睡在泥土地面上,他的脚上,腿上,连同脸上额头都沾着粘土,这种韧性很强的粘土是筑坝的好材料,但是它的粘性和沉重让水新他们吃尽了苦头。没有大型机械,就是有也开不进来,水新和工地上所有的民工们一样,用肩膀和胳膊,扛着,抡着大锤,木夯,完全用人力,一锤一夯地将这些黑黄韧性的粘土一筐筐倒下,百锤千锤地砸下,夯实,一寸一寸筑成坝体。这坝体的结实度,考验所有人的体力,更考量他们的忠诚和信仰——这是筑就万年大计的国家工程,容不得丝毫懈怠和细微纰漏,每一个人,不管是年轻如水新的青年人,还是年长如水新爸的中年人,人人都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在夜幕下沉重地睡去,在清晨的朝露中醒来,无论烈日酷暑或者风雨交加,汗水漫地,手脚粗黑,但他们心里的谨醒和眼里的度量不会有任何敷衍。

  无数个沉沉睡去的夜晚,睡梦中的水新看到,他们家的老屋,在水草渐生的库区下面幽暗之处,渐渐没下去,没下去。

  一只熟悉的翠鸟,在水面上流连。


  史料上说:

  三峡试验坝开水工技术革命之先河,在此进行的一系列的多学科前沿科学试验成为世界首创,被载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光荣史册,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峡实验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副坝15座,水库总容量7.42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城市供水、旅游、航运、养殖、多项科学试验等综合任务的大(Ⅱ)型水利枢纽。目前,三峡实验坝继续承担着大量重要的水利水电科学试验任务。其中,8号副坝为“亚洲最长”粘土均质坝,全长1543米,外形优美的钢筋混凝土防浪墙如长龙卧波,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长的不只是粘土坝,还有对于故土的怀想。

  水新最终并没有成为名人,或者英雄,水新的名字连同身影渐渐随时光淡去。但他曾经的家乡陆水湖成名了。年复一年,陆水湖已然成型,千岛浮生,万水环绕,水质澄明,花木繁茂,鸟语花香,陆水湖于2002年5月,被审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来自各地的人们,络绎而至,站在湖畔坝上,指点江山,心旷神怡,心潮澎湃,总要为当年赤壁人的宏伟创世之举惊诧赞叹不已。

  这些人中,有我。


  四十年的光影飞逝,这个清晨的鸟鸣声中,我再一次看见那个叫做水新的年轻人,他已然华发丛生,站在实验坝的一头,那个如今已经成为千岛之湖的陆水湖,看着,望着,翠竹葱碧,水绿山清,而那片水域,那道弯坝,确认是父亲旧屋的屋顶沉没的地方,如今水草摇曳,鸟鸬弄羽。一叶轻舟,翩然而过,舟上年轻的司橹者,如当年的他,面孔黑红,身体细瘦。

  我看到不再年轻的水新,泪水纵横。

  (文中部分照片由戴富璆提供)


  张子影,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空军政治工作部专业作家。已出版文学作品《女兵一号》、《一朵云响亮地飘动》、《大上海沦陷》、《守望光明》、《飞越驼峰》、《走向文明》、《三日长过百年》、《试飞英雄》、《洪学智》(上中下)、《烽火少年》、《我的兄弟我的马》、《飞机楼》等多部;编剧话剧影视剧作品:《甘巴拉》、《生死之间》、《新女驸马》、《我爱芳邻》、《沧海丝路》等多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解放军文艺》、《星星》诗刊、《散文》、《美文》等各种杂志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及诗歌散文作品数百万字。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解放军文艺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中华优秀出版物、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2017中国好书”,多次进入央视“读书”频道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并连续数年进入中考及全国多省高考试卷。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推荐
发表于 2021-12-31 16:5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多宣传赤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12-30 18:54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才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1-12-30 14:36 | 只看该作者
陆水主坝的建设者们,尤其是普通的劳动者们,现在的他们都已老去,很多已逝去。国家和政府应该牢记他们,不仅仅只限于精神上的告慰,更在于物质上的适当补助。比如说只要确认是当时的建设者,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以一定的反哺,这才是后继乘凉者应该具备的态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12-30 15:35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2-19 20:4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张子影老师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9-20 19: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