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6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鱼之歌(陈天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蟲蟲飛 于 2012-1-22 15:28 编辑

鱼 之 歌


陈天生


  

  吃年饭了。尽管各地习俗不一,口味各异,但天南海北的炎黄子孙,每到此时,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上一条鱼,以示“吉庆有余”、“年年有余”。亲爱的朋友,当你与亲友团聚,敬鱼祈福时,可否愿意举起酒杯,共同欢唱一曲《鱼之歌》呢!


  无论是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还是高度发达的今天,鱼,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是人文中的精灵圣物。


  人以食为天,食以鱼为鲜。“鲜”字,就是由鱼与羊组成啊!可见,鱼在人类食物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但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为鱼是果腹、健身和益智的美食,只顾自己食欲的满足,而是对鱼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与人文的情怀。渔猎时期的初民,最大的愿望,是子孙的繁衍、种族的兴旺。他们从实践中观察到,鱼有十分强盛的繁殖能力,一条鱼的鱼腹中,就有数以万计的鱼籽。因而,人们把对母性的崇拜延伸至对鱼的崇拜。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见到,从中国到印度乃至遥远的中东,都有以鱼作为图案的祭祀物。地球上人丁兴旺,鱼,应该作出了间接的巨大的贡献。


  生殖的前提是爱情与性交。人们从这一因果关系出发,进一步引申,以鱼来形容爱情,比兴性交,就顺理成章了。从《诗经》、《左传》到现代文献,从民俗文化到主流文化,以鱼喻爱的文字,比比皆是。我们常说的“鱼水之欢”,就是对伉俪情深或性爱和谐最简洁、最形像的表述。现代年轻人结婚,洞房门上也常有“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的对联。中国的成语中,还有“比目连枝”一说。比目,是指比目鱼。据说此鱼只有一目,游动时须双鱼并游。人们以此来形容爱侣的眷恋难分和坚贞不渝。古人还吟颂了许多赞美比目鱼的佳句。如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杜甫的“比目诚何恨,沧浪作伴游”,等等。清人李渔还写了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传奇剧本《比目鱼》。亲爱的朋友,当你赏鱼食鱼之余,是否有过“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的希冀和感慨呢?


  鱼,自古以来,不仅是文人骚客歌咏吟诵抒怀言志的对象,也是圣哲们用以启迪世人智慧的具象之物。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思辨逻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价值取向,“水至清则无鱼“的微言大义,“治大国若烹水鲜”的执政理念,“临渊羡鱼,退而结网”的人生哲理,等等。经过哲人们的点化,鱼,又成了人们处世处事的无言导师。


  鱼还跟人类的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古人传说大雁和鱼可传递书信,即所谓的“鱼雁传书”。古诗文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等。如音讯不通,则有“鱼沉雁沓”、“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绝”、“波流云散碧天空,鱼雁沉沉信不通”。其实,并非鱼雁真的可以传递书信。在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情况下,人们是用两块木板,雕成鱼形,合在一起,装上书信传递,类似今天的信封。另则取大雁秋去春来之意,寄托一种盼望亲友音讯的想像。


  诸多鱼类中,文昌鱼最为古老,据说有五亿年的历史。鳌鱼的力气最大,四只鳌鱼就可以托住整个地球。而能称得上“百鱼之王”者,则非鲤鱼莫属。鲤鱼不仅味鲜形美,是鱼中的帅哥、靓妹,日本人称之为“水中宝石”,而且,据说它有神性,能成龙成仙。在中国神话中,有多个“鲤鱼跃龙门”的版本。所以,古人以鲤鱼为席上珍肴,送礼佳品。孔子二十岁生了儿子,鲁国国君送来一条鲤鱼,乐得孔子喜不自禁,为儿子取名为孔鲤。不曾想,鲤鱼并未给儿子带来吉祥,反而很快夭折,给孔氏家族留下万世遗恨。真正使鲤鱼身价倍增的是李唐王朝。李世民为了给自己弄个“根正苗红”,硬说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聃是自己的祖宗,从而推崇道教,规定先道、次儒、后释三教的次序,又因为“李”与“鲤”同音,鲤鱼也就大沾其光,一下子跃上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唐王朝多次发布诏令,禁止天下人养鲤、捕鲤、卖鲤、食鲤。


  钓鱼,是古往今来人们最爱的活动之一。不过,有的是钓鱼,有的则是钓人。姜太公就是钓人。他以古稀之年,直钩渭水,为自己钓了个齐国宰相的乌纱帽而名垂青史。其他人钓鱼,无非是借以休闲娱乐而已。只是人们从鱼儿为贪一口饵料而丧命的悲剧中,得到什么警示呢?唐诗人李群玉说的好:“早为觅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鱼虽然繁殖能力很强,但毕竟资源有限。所以,古今中外,有远见的人,都反对滥捕、乱杀,强调取之有度。孔子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持一种节用的态度,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对鱼只能钓,而不能一网打尽,不射杀巢宿的鸟。以免殃及小鸟。这与“焚林而猎,竭泽而鱼”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宓不齐任官时,规定只准捕捉大鱼,不准捕捉小鱼。据说,美国的法律对捕多大的鱼,有明细的规定,是不是也遵循了孔子的教导呢?中国民间还有一种风俗:大人们对小孩说,不能吃鱼籽,不然,写字时手会发抖。这种恫吓,实际也源于孔子的思想,与保护幼鱼的法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鱼,对人类不构成伤害,因为它没有反抗能力,也不会“抗议”,它的新闻发言人“娃娃鱼”也只是象娃娃一样哭叫。所以,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江河湖渔,沟溪池塘,只要有水,必有其鱼。鱼在水中自然繁殖,自由游弋,连庄子也羡慕鱼的逍遥。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鱼的数量日渐下降,加之野外捕鱼毕竟不易,人类了为满足对鱼的需求,开始了人工养鱼。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经过考证,说“中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远在殷国时代即开始了养鱼。”那位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范蠡(陶朱公)功成名就后辞官不做,与著名美女 西施泛舟太湖,不仅靠养鱼发了大财,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这都距今2400多年前的文献,开创了世界科学养鱼的历史,对人们靠养鱼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书中告诉老百姓,“致富之法五,养鱼第一。”今天,我们该有多少养殖专业户靠养鱼致富啊!我们今天所吃的鱼,大多是人工养殖的。遗憾的是,喂鱼的饲料,大都含有激素,远非陶朱公所说的天然饵料。所以,现在的鱼,也失去了昔日的鲜美。陶朱公倘若泉下有知,看到今日的水非水,鱼非鱼,是否还会有闲心逸致,与西施垂钓泛舟,再写一部《养鱼经》呢?


  人们养鱼既是为了食用,也是为了观赏。在庭院的水池中,或客厅的玻璃缸里,常可见到体态奇异、色彩斑斓、婀娜多姿的金鱼。它们的确令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历代文人对它们赞美有加。韩愈以它形容自己官阶的饰物“玉带悬金鱼”,元稹也说“犀带金鱼京紫袍”。可见金鱼受人宠爱。但你可知道,金鱼是由野生鲫鱼家化而来。南宋的岳珂还专门著文谈到金鱼在人工饲养下的变色过程:“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矣。”这说明,好看的金鱼,不过是经长期训化的病态鱼。它们长期被囚禁在狭小的天地里,没有任何自由,它们还快乐吗?你在观赏金鱼时,是否想过,庄子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要改为“子非金鱼,焉知金鱼之苦”呢?


  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常识,不必赘述。但是,我们今天还有多少水?水的质量又如何?鱼儿又怎能生存?鱼肉还那么鲜美吗?这似乎也不必细说。还有,我们今天常把干群关系比喻为“鱼水一家亲”,深刻揭示了“水”与“鱼”、官与民的本质关系,“水”之不存,鱼将安在?所以,我们爱“鱼”、 敬“鱼”,就得先爱“水”、 敬“水”,才能保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平衡。


  新年的鞭炮声响遍神州,但愿《鱼之歌》在人们的欢庆声中留下一丝余韵!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验 +30 收起 理由
讴歌人生 + 10 很给力!
白泥塘人 + 10 赞一个!
烽火连篇 + 10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门户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2-1-22 16:00 | 只看该作者
有滴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2 16:43 | 只看该作者
不管社会多么进步,生活多么富有,年年有鱼(余)的习俗不能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2 18:12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3 23:07 | 只看该作者
歌唱鱼就唱鱼呗,一下跨越到(生殖的前提,,,,鱼水之欢)?
——能不能抓住重点?,写文章,
最后又是个,,鱼水情,放出来,,,
带鱼的全凑过啦,,
其实我想说,
红烧带鱼,,
味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4 12:16 | 只看该作者
大年之际,又品先生美文,再识先生博学。很温馨、很给力!
祝愿先生新年快乐、身体安康、夕阳再映赤壁红!
希望龙年能得到先生的面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4 12:27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4 15:09 | 只看该作者
年年有余(鱼).大吉(鲫)大利(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25 10:22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表达的不仅仅是年年有余的祝愿!更加希望鱼水情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5 10:22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表达的不仅仅是年年有余的祝愿!更加希望鱼水情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7 08: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