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竹海清音 于 2011-11-4 14:36 编辑
2011年11月04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余法海(左一)向本报记者出示“寻亲”资料
烈士资料
周兴良同志(1排2号墓),广西荃县人,1946年入伍,任47军141师宣传员,1953年3月3日牺牲时27岁。 岑现同志(1排10号墓),广西人,1951年1月入伍,48军战士,1952年5月6日牺牲时23岁。 一个黑色挎包,两本厚厚的县志,已是满头白发的老民警余法海又出发了。5年来,他也记不清走过多少地方,走访过多少人。他的愿望只有一个,为142名沉睡在羊楼洞村近半个世纪的烈士们寻找亲属。 “我要让他们的家属知道,他们为了革命而牺牲。”广西籍13名烈士中,尚有3名没有找到亲属。10月25日,带着这3名烈士的资料,退休的老余踏上了开往南宁的列车。 11月2日,记者独家专访老余,走近这名2008年感动中国候选人,探究他不同寻常的“寻亲路”。
神秘墓地里尘封历史
故事还得从2005年说起。 2005年6月,一名湖北省赤壁市政协委员提出,在湘鄂赣交界的羊楼洞村,有人发现了一片墓地,不知是什么人被葬在那里。山坡上的墓碑,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像是一支军队,是不是派人去考证一下。 当时的羊楼洞村作为老少边穷地区,由赤壁市**局对口支援。时值在羊楼洞村蹲点的民警余法海责无旁贷地接受了考证的任务。 “很荒凉,村里人也从来都是绕道走。”老余至今忘不了第一次看到这片墓地时的情景。一排排墓碑起伏着排列在山坡上,淹没在杂草、竹子中,没有上山的路。“一阵风吹过,一个个碑头就露了出来,活像个加强连潜伏在里面”。 这里应该几十年都没人来过了,因为年代久远,墓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不少墓碑倒塌。看不到内容,老余就一个一个墓碑地摸。“志愿军”、“烈士”等字样显现出来。“这难道是个烈士墓?”老余显得有点激动。他马上找人,用红漆把碑文的内容清晰地勾勒出来。 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牺牲时的年龄……一览无余。可是让人疑惑的是,为何他们会来自不同的部队,甚至还有**战士的墓呢?老余随后查阅赤壁市的县志,谜底才慢慢揭开。 县志上这样记载:1951年6月21日羊楼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正式接收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至1953年7月,共接收伤病员3100人,治愈2700余人。该医院后搬迁蕲春,改为湖北省第一康复医院。 老余告诉记者,当时前方运来的大批伤病员中,有的因跟敌人拼刺刀而肠外露,有的在朝鲜战场上中了敌人的细菌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其中142位伤势过重的伤员相继牺牲,被集中安葬在羊楼洞村的这片山坡上。 大多数烈士都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142名烈士,没有一个本地人。
5年来漫漫“寻亲路”
2007年热播的电影《集结号》,剧中的连长谷子地,为牺牲的战友“讨说法”,恢复名誉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真实版的谷子地”是媒体给予余法海最多的评价。这一切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寻亲之旅”。 2007年,有关部门正式下文,成立保护这片烈士墓的工作组。56岁的余法海成为工作组的一员。清除杂草,修缮墓碑,整理烈士名录……一切有条不紊地开展。每日守着这群客死异乡烈士的墓,为他们寻亲的想法开始在余法海心里萌动。 “也许他们的家人还在等他们回家。由于当年很多地方邮路不通,烈士牺牲的消息没能传回家乡。50年过去了,不管怎样,总要给他们的亲人一个交代”。 老余告诉记者,2003年,他患了慢性肾衰竭,四处找不到肾源。后来,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为他换了肾,才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续。老余常说,做人要常怀感恩的心,自己的命是军人给的,自己更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从组织行为变为个人行为,老余认准一个死理,这条寻亲路一走就是5年。 “142个烈士来自31个军、37个师、100多个团,籍贯涉及24个省、118个县市。”老余告诉记者,这其中还有一名来自台湾省的烈士。广西有13名,仅次于湖南位居第二。 分布这么广怎么办?老余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发往当地民政部门进行核实。但多数信又因“查无此人”被退了回来。原来,当时不少战士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没有文化等缘故,登记的名字不准确,因此找不到人。一份赤壁市民政局提供的名单中,竟有67处错误,不少连地名、部队番号都写错。为了查阅更多的史料,核实这些人的身份,老余开始陆续奔赴全国各地。 哪年入伍、什么部队、亲属关系……每到一个地方,老余都必须认真核对烈士的信息。他说,自己丝毫不敢马虎,烈士家属能不能享受待遇倒是其次,重要的是烈士的荣誉,以及对死者在天之灵的交代。 老余给记者讲了一次寻亲的经历。一名烈士家属前一晚上梦见她离家50年的哥哥突然回来了,第二天老余就带着她哥哥的消息找到了她,她一时哭得不知所以。 老余说,这些年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自己也被感染了,愈加坚定了他为烈士寻找亲人的信念。截止到目前,他走访了10多个省,共为104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为广西籍烈士两次来桂
“这两个实在找不到了,只能拜托你们媒体了。”11月2日,老余语带恳切地拨通了本报的热线。7天来他东奔西走,为其中一名横县籍的烈士找到了亲属。另外两名却怎么也没有线索,如今返程的日期已至,他才不得已向媒体求助。 为了13名广西籍烈士,这已是老余第二次造访八桂大地。第一次是2007年去贵港市,这一次是来南宁。如今,13名烈士中已有11名找到了亲人。 未找到亲人的烈士是:周兴良同志(1排2号墓),广西荃县人,1946年入伍,任47军141师宣传员,1953年3月3日牺牲时27岁。岑现同志(1排10号墓),广西人,1951年1月入伍,48军战士,1952年5月6日牺牲时23岁。 除了寻亲,此次老余还有一件心事要办。宜州籍烈士梁亮承牺牲时,当时认定其为“病故”,因此其家属未能享受应有的待遇。老余此行就是为其“正名”而来。 老余告诉记者,梁亮承是在一次十万大山的剿匪行动中,被困于山洞中数日后患病的;后虽紧急送至羊楼洞村治疗,但最终不治身亡。“当时很多战士的情况都跟梁亮承相似,但没有被认定为烈士,可是他们都是为革命牺牲的呀!” 为此,老余找到了许多史料,多方旁证,最终为烈士正了名。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见了梁亮承的家属。梁亮承的经历,大约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一个缩影——响应国家号召,瞒着家人参军,而后牺牲于异乡。梁亮承的大妹告诉记者,大哥参军一年多后,父母才知道这事。然而,大哥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梁亮承的大妹说,本来想把他的墓迁回家乡,但看到他和100多个同志在一起,也就安心了,“等明年去扫墓时,捧一把坟前的土带回来安葬,就算带他回家了。” 老余说,142个烈士墓背后都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他要让这些故事得以延续下去。 记者注意到,老余随身携带着一本厚厚的病历。他告诉记者,换肾之后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在外跑,所以要随身携带,“万一碰到意外,还有个人知道”。 已年过花甲的老余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但是他说,只要还有一个烈士的亲属没有找到,他就闲不下来。他告诉记者,这次回去休息几天,就再去趟广东。 昨日,一个黑色挎包,两本厚厚的县志,一件棉衣,61岁的老余又踏上了火车。
人物资料
余法海 61岁 湖北省赤壁市公-安局的二级警督
2005年7月,病退后的余法海,接到任务调查一个墓群。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野战医院埋葬不幸牺牲的重伤员后留下的,已经被人们遗忘。墓碑一共有142座,烈士来自24个省区118个县市,共涉及21个军35个师87个团,主要是一野、三野、四野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烈士,还有10多名在南方剿匪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余法海按碑文记载的地址,给烈士家属一一写信,并按墓碑的排列顺序,逐一列表排号,把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死因等内容一一造册。 写信不能找到的,他就倾尽家资带病寻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为8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06年底,外出寻访归来的他又病倒了,瘫在床上近3个月。2007年夏天,他在寻亲路上因为淋雨住院3天,险些丢了性命。 2007年春节,余法海已经给20多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当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给烈士寻找亲人的特别工作组。社会各界也纷纷关注此事。
记者手记
专注是一种信仰
初见余法海,不敢相信他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虽然头发花白,但脸庞的轮廓却坚毅铿锵,讲话也是掷地有声。但人们还是喜欢亲切地称他为“老余”,觉得他像邻家热心肠的大哥。 他说,这些年自己走了何止两万五千里。这段寻亲的“长征”中,老余投入更多的是专注和责任。 采访中,当记者提出为他做一个专访时,老余连忙摆手说,不要宣传我,我没什么好宣传的,多宣传宣传这些烈士。当记者希望跟他聊聊个人的一些情况时,老余也总会不自觉地把话题引回寻找烈士亲人上。 他给记者展示烈士的个人信息,四处搜集来的史料……而对于寻亲过程中的艰辛,老余极少提及,而用简单的“太多太多”4个字来概括。踏上返程的列车前,他还一再叮嘱记者要想办法找到剩下的两名广西籍的烈士家属。 聊起一个个烈士背后感人的故事,老余总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讲到激动处,他还会挥舞着手臂,整个人仿佛沉浸在无边的记忆里。对于老余而言,专注是一种态度,也是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