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城市地理 作者:小箭
武汉户部巷,糊汤粉 摄影/谭霄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就已经相当繁荣了,一度成为中国内陆规模最大的城市,与“大上海”并称为“大武汉”,要知道,中国历史几千年,能在城市名前冠以“大”的,只此两家。
“大武汉”的光荣历史自与其城市性格匹配,在极端和中庸间游走,既造就了它的鼎盛,也带给了它黯淡。
武汉曾有三次机会成为首都。第一次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决定迁都武昌,在后世看来,他的这个决定并不错,但是却遭到了东吴老臣们的一致反对,立场相当坚决,还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样的话来威胁孙权。第二次,是1926年,民国中央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但不久,宁汉分裂,被称为“首善之区”的武汉,当时驻扎的是汪精卫的临时政府,结果可想而知。最后一次是抗战期间,武汉被作为战时首都,但不久,武汉沦陷,重庆成为“陪都”,武汉再次成为流产的首都。
这三次流产,如果换做其他城市,估计是哭天喊地了。可武汉没有,甚至还编出了一个笑话来奚落自己,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政协委员投票立都,湖北人董必武当时去解手,回来一看,投票结束了,武汉只差北京一票。所以后来有人笑说,如果不是董必武上了躺厕所,武汉就是铁定的首都了。
解放后,武汉这座易中天先生笔下“最好同时也最坏”,亦南亦北,不三不四的城市,开始了新的征程:与重庆争直辖市之名未果、与郑州争国内交通枢纽之实暗战不休。但不管怎样,从1992年到1998年7年间,作为一座700万人口的大城市,武汉经济年均速递增16%,不能不说是成绩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