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9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漫话武汉“新特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2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就在几天前,国 务院下发通知,批准武汉和长沙城市群作为两型试点——具体的说法我也懒得去查证,因为据说是“新特区”,但其实是一钱不值。之前重庆和成都好像就已经是了,武汉不过是捡起了别人剩下的东西。何况在中国,只有独一无二才意味着发展的机会。一旦你也是特区,我也是特区,也就只剩下一个空名可供幻想。此前海南不就是中国最大的特区么?可当浦东被金口玉言,点名要“比特区还要特”之后,海南漫长的冬天就来临了。所以中国的特色一向如此:想要发展,就要独占国家的青睐,否则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到一个美名,到头来也不过是空欢喜。
   然而,即便如此,武汉入选所谓“新特区”的消息,居然还能在网站上被骂的一 塌 糊 涂。bbs上其实是根本就看不起武汉的入选,而到了新浪等门户网站,遭来的却是无休止的口水战。武汉的阴暗一面,诸如脏乱差,小偷多,武汉人的素质,都顷刻间又被外地的网友们发现了。好像武汉一当选,别的地方就不要活了一般,骂声一片。
   所以说,中国人的劣根性在这里面体现的特别明显。本来有地域情结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中国,不仅仅是台湾岛内,而且是在大陆,出生地与省 籍,几乎就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的歧视与攻击。最为有意思的便是河南人,几乎就是网上窦娥和杨乃武的故乡,似乎全国都在歧视它。无休无止的河南人的素质,是网络永恒不变的话题。所以大陆各省幸好都挨在一块,如果是个群岛国家,立即就能分裂。
   非但如此,即便是一个省内,歧视也是无处不在的。比方说江苏省,说起来面积算是全国倒数,然而就巴掌大的地盘,居然还要分苏南与苏北。若非前后双核出身苏北,估计至今苏北人还要在苏南人面前抬不起头。那这么说苏南内部应该铁板一块吧?其实未必,看看无锡和苏州的暗战就知道了。隔个山头语言就可以彼此听不懂,难怪鬼子当年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横冲直撞。
   看见对方被立为了特区,于是各种酸溜溜的话都会冒出来,这就是中国人看邻居的心理。广东人把外面的人都称作鬼佬,上海人眼里外地的都是瘪三乡巴佬,北京人则巴不得干活的上民工都来首都,一开盛会外地人都滚回去,这就是中国式的省籍心理。武汉不过是拿到一个特区的虚名,居然还能被骂的狗血喷头,估计也是承蒙这种中国之特色。
  
  2、
  
   虽然在武汉生活了那么多年,但说句实话,我从来就没有对这个城市有过“自己的城市”的感觉。甚至我现在还是不会说武汉话,因为它的脏,它的俗。那种所谓干净的“武汉话”只存在何祚欢的嘴里,算是能少见点dirty talking——而且还会时不时冒出点很浅的擦边球。这个估计是没有办法了。除非武汉人自己能以谢罪的方式来面对,否则就会一直以脏话而自夸,以为说脏话就是“人民性”或者“乡土气息”。武汉很多很漂亮的女孩子是不能长期交流的,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否会冒出很恶俗的字眼来,尽管她可能只是习惯了,纯粹把脏话当成了口头禅。
   所以如果要评选脏话之城,我倒是觉得武汉可以入选。京剧的念白其实是汉调,大体上接近湖北东部的方言,但是在武汉话里,却能听到那种韵味,却听不到纯净的语句。很多外地人之所以因为武汉环境的脏乱差而进而联想到武汉市民的俗,尤其是那别具风格的火爆脾气与永不重样的脏话,武汉想翻身,似乎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3、
   然而,纵然如此,真的在这个城市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与别的城市所不一样的地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样一种不一样,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与众不同。因为但凡是中国的城市,面孔总还是会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地方的人,都可以找出永不穷尽的理由来论证自己的故乡可以当选宇宙的心?br>   比方说曾经是城市论坛里最热的话题的直辖,总能勾引出各地网友无尽的挖掘,可以从方方面面论证出自己城市必然当选的理由。乍看上去,不得不承认,如果我是国务院的主管官员,都不可能忍心拒绝他们的请求。然而话说回来,为什么每个城市都只看到自己可以当选直辖的理由,却从来没有一个城市有勇气站出来说一句:我和直辖还有多少距离呢?——反正我是没看到过。
   类似的勇气似乎只有几年前某深圳的网友站出来大声喊了句“深圳,你被谁抛弃?!”说起来还很奇怪,立即就被重视了。因为谁都知道,深圳其实根本就没有被谁抛弃。如果真要说改革这几十年来谁从中得到的好处最多,深圳是不会次于上海和北京的,甚至还要完全感谢上至中央下到广东的重视的。所谓“深圳被抛弃了”,不过是深圳面对转型时的一种冷静的思考和抉择。而且很快,关于深圳要直辖的消息甚嚣尘上。——附带说一句,这也是中国特色之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不然后来的武汉市长李宪生会疯了一般,在两代会上追着总理问:武汉的地位在哪儿里?武汉再不哭再不闹,估计就真的一点地位都没有了。
  
  4、
   很多城市都喜欢抱怨自己的不被重视,尤其是中西部的城市,几乎都可以为自己写一部苦难史出来。但是真要说起来,最不被重视的还是有几个特别的地区的。首当其冲的是东北。这里原来是新中国最为依赖的原料和工农业基地,几乎是以它的肩膀,扛起了半个新中国的建设。如果说四川省在以一省之力扛起了中国抗日的重任,那么东北在建国后几十年里的奉献,是绝对值得后来人所铭记的。包括沈阳等城市的税收之重,也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新中国的很多收入,就是靠来自上海、沈阳、武汉等重工城市的工业。只不过后来上海借着改革而甩掉了这一负担,而且还享受到国家大量的投资,于是摇身一变,海派立即又复兴了。
   然而东北和武汉地区却依然还要继续拉着大车。这就像一个家庭里年轻力壮的长子明明可以到外地施展才华挣更多的钱,然而却由于人口众多、养家糊口,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卖力一般。湖北省与武汉市的关系也变得越发微妙起来:湖北省的税收一半以上靠武汉市的贡献,如果它要是也脱缰而去,会不会让家里的小兄弟们饿死了呢?
   于是武汉市总像是孤军奋战一般。在重庆升格为直辖的时候,武汉曾经是最有力的对手,而且从目前透露的资料来看:武汉几乎就是和直辖擦肩而过。因为几个方案里,湖北的省会曾经被考虑搬家。估计是怕家里的老母鸡变成了凤凰飞走了,湖北省算是卡下武汉市继续“领导”家里的小兄弟们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22:11 | 只看该作者
  5、
   尽管这些是传言,未必就可以得到实证,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湖北人的短视在这里面体现的一览无余。湖北人是聪明的,甚至聪明的近乎狡黠。黄冈高中的考典不就是明证么?——然而湖北人却在重庆直辖后才恍然大悟起来,后悔自己的短视是怎样的无法挽回。一个深圳的起来,带动了珠三角的崛起;一个浦东的开放,使得整个长三角也成为亚洲最有活力的地方;湖北人却只为了一省的税收,想方设法打压武汉的崛起。于是重庆直辖后,湖北和武汉的政府第一次站在了一起,从来没有过的希望能够引起中央的重视,能够赶上下一班的快车。
   然而机会这种东西,都是一去都不复返的。因为承蒙总理的川籍,重庆直辖后也就不太可能再考虑别的城市。毕竟直辖是国家信用的支出。中国是一个政策导向型的国家,让一个地方直辖,就是在向外界透露:国家准备大规模投资了,你们想赚钱、想发展就快点来。于是只要是中央想使之富裕的地方,都可以心想事成。只不过这样的信用支出,只能用上一次,用多了其实就不灵了。如果中国这也直辖、那也直辖,就像如果这里也特区、那里也特区,那还能指望它可以带来什么好处么?一样的道理。反正我是觉得以后蜂拥而起的直辖讨论热就是空想,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沉迷之中。甚至很多二线的城市都会煞有介事的宣称“自己已经入选直辖名单”。我就碰到过一个河南的小姑娘,很幸福的对我说:“我们郑州要直辖了!”我只是莞尔一笑,没有说话。因为谁都知道,郑州和武汉比,那简直就是侏儒和巨人在搏杀。河南之所以拿城市群与武汉拼,也正是因为心里明白自己手里的城市随便拿出一个,都不可能和巨无霸一般的武汉比——尽管武汉被嘲笑为中国最大的农村,据说还是朱总亲口加封的。南京人以为这是嘲笑南京的话,其实未必就对。武汉可比南京的规模大多了。河南拼全力打造城市群,其实是明智之举。同样湖南也推出自己的城市群,也是明显把孤零零的武汉当对手,巴不得能取而代之。中部地区似乎还是改变不了这种心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仿佛武汉不倒,河南和湖南就不会富裕起来。
  
  6、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比方说就在前不久,好像是因为211大学的缘故,河南人又咬上湖北人了。很多帖子愤愤不平的问:凭什么武汉有那么多的211大学,俺们河南人居然就没有。然而是哭天喊地的叫冤,抱怨高考对第一人口大省的不公,而且都是拿湖北做对比,仿佛湖北人天生就是河南人的死对头,为啥武汉就那么爽,郑州就那么蔫。
   阿弥陀佛,湖北人估计是要疯了吧?革命是应该对为富不仁者,居然大刀首先挥向了自己的兄弟省份,这可真是奇怪的事情。年轻的河南人似乎是不知道: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到1998年,连续20年里,除了一年以外,湖北的高考分数线一直全国第一。而且附带说一句,这个时期全国基本上都是用一张卷子考试,所以分数的可比性是最好的。即便是指责湖北评分可能宽松也站不住脚:因为湖北第一不是人口大省,其次能20年始终如一,那不是一代人想宽松就宽松起来的。根本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湖北太穷了。人人都羡慕黄高的成绩好,却不知道这是穷给逼出来的。对于黄冈人来说,要么上大学跃农门,要么回家重地穷一辈子,一旦这么想了,学习便成为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更要命的是:湖北人既有南方人的聪明,又有北方人的能吃苦,一旦用在学习上,那就是可怕20年的天下第一。在湖北高考,是上辈子被诅咒了的。
   情况维持到98年武大和HUST的疯狂扩招之后才得以解决。比方说HUST的招生规模大概扩大的十倍左右,这样才算给湖北的考生以一条稍微轻松点的出路,尽管他们的分数线,依然比北京和上海高太多。可是这已经足够引起河南人的口诛笔伐了。仿佛湖北不如河南,北方的邻居心里才可以心安,我揣测大概就是这种心理。否则不会铺天盖地的帖子指责湖北为什么211大学那么多,却一点都不考虑历史上武汉是作为华中局的驻地来建设的。如果真要指责资源分布不平衡,何必还要声嘶力竭咒骂武汉,看看北京吸纳了多少资源不就足够了么?
  
  7、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说某些河南人是如何的讨厌,只不过就事论事,觉得中国人这种内耗,能有怎样的意义呢?湖北人、河南人,不都是中国人么?武汉固然是湖北的武汉,但首先它是中国的武汉。更何况对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武汉如果能站立起来,未必就会使得河南或者湖南更穷。恰恰相反,一个有辐射力的武汉对于它周围的地区而言,应该是机会而并非末日。
   当然,这样的一种推论,我宁愿是小心与谨慎的。因为城市的发展有两条路,第一是共存共荣,第二是己兴彼衰的零和游戏。前者的例子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尽管上海和苏南的经济竞争、各市之间的勾心斗角没完没了,但是总体来看,大体上还是以各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充分施展了其辐射力,使得该区域的发展能够得到维持。至于零和游戏,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看看北京把隔壁的天津折磨的如何气奄息息就知道了。如果不是小宝出身天津,估计那个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规划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在中国发展,最好是找个高枝可以攀上。大邱庄的禹老板因为攀上了昔日流放的官员而得以获得工业的资源,如果能有个掌握实权的领导人,忽然间对本地区青睐有加,那绝对是该地区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只是让武汉异常郁闷的是:貌似往届都与之有仇一般,武汉坐拥无与伦比的区域中心,又掌控了附近的富饶的资源,居然就是被刻意的遗忘,这似乎是很尴尬的事情。
  
  8、
  
   武汉的无与伦比,放眼在中国看去,还能有几个可以与之相对比的呢?至少我以后再在中国转,还会喜欢西安的历史,喜欢成都的悠闲,然而实话实说,尽管我对这些城市的喜好明显要超过武汉,但是那纯粹是个人的好感而已。换句话说,武汉对于中国的重要,不是在于它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或者是华中区最大的城市,而是在于它是未来中国发展最好和最需要依赖的支点。没有这样一个支点的支撑,一切希望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的计划其实都是空中楼阁。
   比方说,过去有段时期,很是鼓吹了长江流域的开放的。而且还在各大报刊上绘声绘色的鼓吹:浦东要做长江这条巨龙的龙眼,长三角要引领巨龙舞动起来。这样的比喻当然很形象。然而如果长三角是龙头的话,龙身在什么地方呢?我倒从来没有看见哪儿家报纸指出来过,除了重庆直辖时,又被鼓吹为摆动的龙尾。所以我估计长江这条巨龙是神龙见头又见尾,唯一看不见的是身子。或许国家是根本就没想过龙是要有身子的,只要龙头的疯狂摆动就很好看。
   武汉全国第三的科教实力,是被写入各种统计资料的,然而每年的毕业生,几乎都很难留在武汉,大部分都去上海和广东安家了。如果说清华是留美预备班,那么HUST就是留沪留粤预备班,似乎培养的学生,就是后娘养的一般,一开始就打算扔出去了。
   说起来真是莫名其妙的事情:武汉就这么沉沦下去了。昔日的汉口,就已经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而独享“大”的称号的,也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至今台北依然会有武昌街,汉口路,这边却是将三镇合为一体,然后就悄无声息。过去美国驻汉的领事馆依然保存完好,却只能做人才市场使用。堂堂的武汉市只有一个法国的领事馆在打理经济事务,这个城市像是一夜之间从都市的名单里抹去了一般。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22:12 | 只看该作者
  9、
  
   还是在几年前,也不知道是美国哪儿份报纸做出了未来社会的预言。其中一条便是武汉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反而是上海没有了影子。这个预言估计不会按照美国佬的心愿而得以实现。因为老外所列举的理由,也许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实现,但是在中国,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城市的发展,说到底,还是完全掌控在最上面的“重视”上。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所以可以成为发展动力的理由,可以被一概不见。全国上下都喊口渴,黄河以北更是少有充足水资源的城市,然而武汉坐拥江城的美誉,居然就没人想过要在这里搞点什么。耗水大户的重化工业布满了环渤海湾,却没有考虑过供水的难题,这也是中国人思考的特点:反正国家不会不考虑的。
   因此北京人欢呼起来:我们要喝上汉江水啦!我却静静地想:此时此刻,有多少北京的老百姓会想到在遥远的丹江口,那里贫穷的湖北人和河南人要做出多少的牺牲,才可以让首都过上富足的生活。汉江的水华已经不可避免,专家又提出了“引江济汉”。引吧,引吧,反正中国有的是钱,没事就搞大工程。就没想过好好学习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就可以节约多少南水北调的经费;把让北京人喝水的钱省点下来投入到鄂豫陕川,能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多少的实惠。——反正中国只有北京人和上海人是人,别的地方都不算人的。
  
  10、
  
   九省通衢的武汉附近不光有水,还有矿产、石油、煤炭。除了自然的资源,还有浩浩荡荡的科教队伍,密集的工厂区。除了上海可以在综合性上与之抗衡,放眼中国,还有第二个城市可以与武汉一般,具备了这样强大的潜力么?——何况武汉立足的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它的辐射力是可以涵盖周围数省的,然而似乎只有武汉人自己觉得委屈,外地人像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武汉的尴尬感觉的。
   而且武汉的这种委屈,还不是像很多城市没落时的那种苦命与忧伤,那种一去不复返的宿命。对于很多纯粹依赖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城市而言,多数最终都要面对这样的宿命。例如曾经天下富足第一的扬州,因为盐帮与运河的衰落,因为津浦铁路的改道而一蹶不振。然而长江除非大规模改道,否则就注定要死死的被龟蛇锁在狭窄的1000米内。武汉的问题,不是在于它会一去不复返的沦落,而是它明明还有成为经济中心的潜力,却空有力量,无处施展,这才是别的城市不会具有,而只有武汉才会体味的到的那种无奈。
   武汉的强大,在于它全天候的实力和潜力。在中国只有武汉和上海拥有这种轻重工业、科教文化、金融商业都发达的实力。然而今天武汉的金融业,像是凝固在江汉路上那欧式的建筑里了:没有中央的点头,它就像被捆缚了手脚一般,徒劳看一个又一个新兴的城市,在GDP上逐一将它超越。
  
  11、
  
   然而,纵然苏南的城市的GDP再高,它们也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城市,而且还是笼罩在上海的辐射力下的。武汉即便是今日默默无闻,它的庞大实力与中心地位,却是怎么也剥夺不掉的。武汉不过是昔日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和失败者而已,而且这种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点的成长。如果中国单纯依靠这种给予政策型的发展方式,那么我们还可以塑造出第二个苏州工业园,但是指望以此而实现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那不可能。
   因此从武汉的角度来说,我更宁愿它不要喊冤,也不要纠缠在过去的历史旧债。一个只会沉湎在历史里的城市没有希望。武汉的优势在它的未来,在于它得天独厚、得水独中的不可重复性。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不可能有第二个城市比它更适合发展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也不觉得此次国务院批转武汉的“新特区”究竟有怎样可以值得期待的效果——或许房价可以借机上涨一下,但是说实话,都是别人已经得到的“优惠”政策,自己再得到了,总如同乞丐般的嗟来之食,其实已经没有了意思。武汉需要去做的,不是它能够享受到怎样的待遇。因为从历史来看,武汉可以得到的待遇,例如副省级城市,例如计划单列市,因为它的强大,注定它每次都不会落下。但是真正可以快速提升一个城市的实力,例如浦东开发,重庆直辖,在可以指望的岁月里,武汉得不到。既然国家就根本没有精力或者意愿来扶持中部地区的发展,那武汉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靠自己的拼搏,杀出一条血路出来。否则就不要指望它能从“新特区”里得到什么好处。——即便是有,也都是微乎其微的。
  
  12、
  
   武汉必须要明白自己未来的定位,它的目标不是空幻的国际大都市,而是实实在在的华中地区的中心,进而成为国家发展所可以依赖的支点。它应该如上海对于华东地区一样,成为国家发展的一极。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定位,它就只能盲目的不断修改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武汉需要有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和认识:为什么现在它会如此的落后。我并不指望开展一场群众运动,只是希望武汉也好,或者湖北也好,至少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落伍。在我看来,武汉最要命的是三个地方:第一是它的气候,夏天太热;第二是它的周围,没有可供支援的城市群。无论是孝感、咸宁、黄石、鄂州,真的都是太弱太小的县城了。一个没有可供发展的平台,这是武汉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如果武汉想发展的话,就必须能给予周围的卫星城以有力的支援,否则不要指望它可以一枝独秀。能靠吸血发展起来的是北京,武汉做不到。
   武汉需要正面的第三点,是它上下的慵懒与短视,腐败与低效。尽管省委书记曾经是政治局委员,但是似乎武汉的惰性已然形成,偏安一隅的心态昭然若揭。反正武汉这个航空母舰永远也不会沉没。
   所以我倒是一直觉得,与其给武汉一个“新特区”的称号,还不如能鼓足勇气,让武汉能够在某些可以改革的领域,采取些大胆而可行的措施。
   当然,我并不想在这里空谈发展的良策。美芹般的献策,不是草民可以幻想的。只不过是因为武汉忽然之间被一个“新特区”砸到了头,仿佛是久旱的大地上降下了甘霖,武汉人要近乎天下掉馅饼了。但是想吃饱肚子,想日子过的更好,就应该以这个馅饼开始,向一个独一无二的目标而前进。
  
  
  13、
  
   未来的武汉会怎样呢?谁知道。也许今天不过是烧水冒出了几个泡泡,很快就冷却下去了。中国的政策就是这样,水太多,而柴太少。烧上海和北京已经几乎耗尽了柴火,武汉人自己不想办法,全指望国家的政策,就没有希望烧开这壶水。
   更进一步说,西安会成为追寻历史足迹最好的场所,成都也会成为中国的后花园,苏州、无锡,它们都会富裕的让人羡慕,南京的秦淮夜色,也会更加的清婉迷人。
   但是对于武汉而言,它要做独一无二与有声有色的都市,就不能总是陶醉在“九头鸟”的自夸与堕落中去。如果总是对别人的歧视耿耿于怀,对历史的旧账纠缠不清,武汉就没有可能迈向未来之路。
   真正强大的一方是不屑于争论的。武汉发展的最大敌人还是它的市侩、短视、惰性和无知。希望“新特区”政策的出台不要迷惑了武汉800万的市民,还有满怀信心的5000多万九头鸟们。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武汉要走出这长时间的无奈与困惑。
   希望李宪生不用再追着总理问武汉在哪儿里了。武汉在哪儿,原本应该全世界都知道。
4
发表于 2007-12-12 23:06 | 只看该作者
裤子整理的确实够全,这几天俺也关注了下,,,,够强大的,祝福湖北,祝福赤壁
5
发表于 2007-12-12 23:58 | 只看该作者
武汉的试点是“8+1”,武汉周边的城市形成互补。咸宁也在“8+1”里面。

武汉是1,8是指咸宁、鄂州、黄石、孝感、黄冈5个地级市,天门、仙桃、潜江3个省直辖市。
6
发表于 2007-12-13 00:00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武汉这几年的发展确实不错。

省外的人对武汉和湖北的印象还停留在N年以前。

想想赤壁、咸宁这几年的发展,武汉能差吗??
7
发表于 2007-12-14 09:46 | 只看该作者
特区没有特权,发展还是一样的会很慢.
8
发表于 2007-12-14 09:50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贴一下易中天说武汉吧.
9
发表于 2007-12-14 09:50 | 只看该作者
武汉三镇

  武汉是镇。

  武汉有三镇。

  武汉三镇很难评说。

  这当然并非说武汉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没有什么城市是 “说不清”的,武汉就更是“说得清”,只不过有些“不好说”,有点“小曲好唱口难开”而已。因为武汉这座城市确实有些特别。现在几乎可以肯定,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为武汉选择或者说设计了中国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这种“最好同时也最坏”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这样一种“最好同时也最坏” 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就暗示了武汉将会有中国最好但也可能最环的前途。武汉现在便正在这两种前途之间徘徊,害得研究武汉文化的人左右为难。

  的确,无论从哪方面说,武汉都是一个矛盾体。它甚至无法说是“一个”城市或“一座”城市,因为它实际上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三城合而为一,这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属罕见。而特快列车在一市之中要停两次(直快则停三次),恐怕也只有武汉一例。这曾经是武汉人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另一件让武汉人引以为自豪的事则是在武汉架起了长江第一桥),并认为据此便足以和其他城市“比阔”。事实上武汉也是中国少有的特大城市之一,它是上海以外又一个曾经被冠以“大”字的城市。“保卫大武汉”,就是抗战时期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事实上那时如果守住了武汉,战争的形势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不过,当时的国民政府连自己的首都南京都守不住,又哪里守得住武汉?

  但不管怎么说,武汉的“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国内不多的几个可以和北京、上海较劲比大的城市。可惜,“大武汉”似乎并未干出很多无愧于这一称号的“大事业”。它的成就和影响,不要说远远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较之那个比它边远比它小的广州,也差得很远。甚至在省会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在过去某些时期,武汉一直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既没有领导消费潮流的物质产品,也罕见开拓文化视野的精神产品。除街道脏乱、市民粗俗和服务态度恶劣外,在全国各类“排行榜”上,武汉似乎都难列榜首(不过近几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已大为改观,尤其市内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使得武汉在中国城市序列中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委屈的地位,也使武汉人极为恼火,甚至怨天怨地、骂爹骂娘,把一肚子气,都出在他们的市长或外地来的顾客头上。

  无疑,武汉不该是这样。它原本是要成为“首善之区”的。
10
发表于 2007-12-14 09:51 | 只看该作者
一 差一点成为首都

  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武汉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则指“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竹枝词》)的武汉市民构成。其余几句,大体上是说武汉地处国中,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优势云云。

  具有这样地理文化优势的城市,原本是该当首都的。

  《吕氏春秋》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如果不是用纯地理的、而是用文化的或地理加文化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个“天下之中”,就该是武汉(从纯地理的角度看则是兰州,所以也有主张迁都兰州者),而不是北京。无论从地理上看,还是从文化上看,北京都很难说是中国的中心。它偏在所谓 “十八行省”的东北一隅,远离富庶的南方经济区,对于需要严加防守的东海、南海、西北、西南又鞭长莫及。无论从政治(统领控制)、经济(赋税贸易)、文化(传播交流)哪方面看,定都北京,都不怎么方便。惟一的好处似乎是相对安全,但也未必。一旦“拱卫京畿”的天津卫失守,皇上和老佛爷也只好赶忙到西边去打猎(当时把光绪和慈禧的仓皇出逃称为“两宫西狩”)。看来,元、明、清三朝的定都北京,都多少有点“欠妥”。然而元主清帝系从关外而入主中原者,北京更接近他们民族的发祥地,而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原本就是北京。他们的定都北京,可以说是理所当然。何况北京也有北京的优势。它“北枕居庸,西恃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在这里可以遥控东北,兼顾大漠,独开南面,以朝万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确实是理想的帝都。

  新中国的定都北京当然经过了周密的考虑,而武汉也曾经是北京、南京之外的首选。南京的落选自不难理解,而北京的当选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只有北京才“最像首都”。定都北京,至少是顺应民心的。至于定都北京后的种种不便,则为当时人们始料所不及。现在,这种种不便随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明显。于是,迁都的问题,也就开始不断地被人提起。

  武汉就没有那么多麻烦。

  除了“不像首都”外,武汉的条件确实要好得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真正的“国之中”。中国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围。南有湖南、江西,北有河南、陕西,东有安徽,西有四川,此为接壤之省份,而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甚至甘肃,距离亦都不远,则“十八行省” 得其大半矣。从武汉北上京津,南下广州,西去成都,东至上海,大体上距离相等。到长沙、南昌、合肥、南京、杭州、郑州则更近。何况,武汉的交通又是何等便利!扬子江和京广线这两条中国交通的主动脉在这里交汇,“九省通衢”的武汉占尽了地利。东去江浙,南下广州,不难走向世界;北上太原,西人川滇,亦可躲避国难。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制内御外,都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其实,从地理地形上看,武汉也未必“不像首都”。“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这两句词,写尽了大武汉吞吐山河的气势。有此气势的城市在中国并不太多。郑州太开阔,成都太封闭,而杭州又太秀气。南昌、长沙、合肥也气象平平,深入腹地或偏于一隅的贵阳、昆明、兰州、太原、济南、福州更难有提纲挈领、睥睨天下的气势。然而武汉却有。大江东去,两山雄踞,虽不及北京的山川拱卫,南京的虎踞龙蟠,却也龟盘蛇息,得“玄武之象”。“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种雄浑气象,不也天下少有、他处罕见总之,由于武汉地处华中,也许无法成为“坐北朝南”的帝都,却未必不能做新中国的首都。不要说它那“九省通矿的交通便利更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包括政令通达和调兵遣将),至少也不会像北京那样发生水资源危机,要兴修“引滦入京”的大工程。

  所谓武汉“不像首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大约就是它那三镇鼎立的格局。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首都应该是中心,应该像北京那样,呈中心向外辐射状。如果像武汉那样三镇鼎立,岂非暗示着“分裂”?此为大不吉利。再说,三镇一起来当首都,怎么安排 似乎也不好摆平。

  其实,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这种格局,才是首都的理想状态。综观世界各国,首都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无非两大类型。一种是单纯型的,即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疏离。首都就是首都,不承担别的任务,不具备别的功能,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另一种则是复合型或综合型的,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或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相重叠,或者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日本首都东京、法国首都巴黎、俄国首都莫斯科、意大利首都罗马、埃及首都开罗。如果选择前一种类型,自不妨另选区位适中、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而又易于重新规划建设的小城。如果选择后一种类型,则武汉实为首选之地。以武汉为首都,可以将工商业基础较好的汉口发展为经济中心,将文教业基础较好的武昌发展为文化中心,而在原先基础较为薄弱、易于重新规划的汉阳建设政治中心。三个中心同在一市而分居三镇,能进能退,可分可合,既可以相互支持、补充,又不会相互干扰、牵制,岂非“多样统一”,合乎 “中和之美”?

  何况武汉还有那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决非那些干巴巴光秃秃的工商业城市可比。东湖秀色,珞珈青峦,琴台遗韵,红楼倩影,既有历史遗产,又有革命传统。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桥飞架南北,三镇通达东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紫气南来,云集了四海英雄豪杰。登此楼,观此景,你会感叹:江流浩荡,大地葱宠,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尽在于此矣!这样地灵人杰的地方,不是正好做首都

  武汉的文化地位也不一般。从历史和地域两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大略可以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两大系统。北方文化又称中原文化,细说则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等。再往远说,还应该包括西域文化、蒙古文化。南方文化则包括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岭南文化、滇黔文化和闽台文化等。其中,影响最大者,也就是中原、荆楚、吴越、巴蜀。这四大文化,气质不同,风格各异,精神有别,既对峙冲突,叉渗透交融。武汉恰恰是东西南北四大文化风云际会的交锋点。一方面,它是由长江连接贯通的荆楚、吴越、巴蜀三大文化的中间地段;另方面,它又是南方文化“北伐”的先头部队和北方文化“南下”的先开之门。不难想象,武汉一旦获得了北京那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广纳精英延揽人才的文化特权,也一定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气势恢弘的崭新文化。

  事实上,武汉文化早就不是纯粹的荆楚文化。它已经具有某种综合、融合的性质。有一个笑话也许能说明这一点。这笑话是武汉人说的。他们说,就像武汉本来要定为首都一样,武汉话本来也是要定为普通话的。道理也很简单:中国人是“汉人”。“汉人”不说“汉话”,说什么?这话的可笑之处,在于把“武汉话”简化为“汉话”,又把“汉话”等同于“汉语”。不过武汉人并不把它当笑话讲,我们也不把它当笑话听。因为武汉话确实有点“普通话”的意味。它是北方语系,南方口音,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共同特征,而且很容易向北方方言过渡(汉剧极其接近京剧就是证明)。北方人听得懂,南方人也听得懂;北方人容易学,南方人也容易学。除不太好听外,并无明显缺陷,定为普通话,也就没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武汉 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矿的交通枢纽,文化上“四海呼应”,军事上“六路齐观”,经济上“八面玲珑”,和全国各地都“十指连心”。

  看来,武汉还真有资格当首都。

  可惜,历史好像不太喜欢武汉。

  事实上,武汉曾经好几次差一点就当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时间地当过首都。按照多少可以给武汉人一点面子的说法,第一次大概是三国时期。当时东吴的孙权打算迁都武昌,却遭到臣民们的反对,道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结果,弄得武汉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就只有一样“武昌鱼”可以称道,而且还不如人家的“建业水”。更何况,那“武昌”还不是这“武昌”,——孙权拟迁都者,其实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中的那个武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江夏,改江夏县为汉口市,随后中央政府即由广州迁都武汉,武汉成为首善之区。1927年,宁汉分裂,汪精卫在武汉和蒋介石唱对台戏,可惜并未弄成气候,南京独占鳌头,而武汉仅仅只弄到了一个“特别市”的头衔。抗战期间,武汉又曾当了几天战时首都。然而武汉很快就失守,重庆成了陪都。南京、重庆和武汉同饮一江水,结果人家一个当了首都,一个当了陪都,只有武汉夹在当中,两头不沾边,实在够窝囊的

  武汉,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运气不佳”。

  甚至直到现在,武汉的“运气”仍不能说是很好。历史没有给它很好的机遇,它自己似乎也没有很好的作为。据方方说,曾经一度有人将武汉(主要指汉口)称作 “东方芝加哥”,(图四十五)谓其繁华其现代和美国那“哥们”差不多。可惜“叫了几次没什么人反应,也就没有叫开来”(《武汉这个地方》)。方方热爱武汉,很想为武汉人争面子,就说没叫成也不坏,因为叫成了也只是个“二哥”。但她仍坚持说武汉的知名度“恐怕仅次于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广州六城”,而且还很为武汉排在第七不平。然而在我看来,只怕连“老七”的排名似乎都乐观了一点。武汉的知名度确实曾经是很高的。只不过那多半是老皇历。比如湖南搞农民运动时,便有地主逃难“一等的跑上海,二等的跑汉口,三等的跑长沙”之说。可惜现如今“人心不古” 人们提起武汉,已不再肃然起敬,不怎么把它当了不起的大城市看。当然,知道武汉的人还是很多。但他们的“有关知识”却少得可怜:一是武汉热,是“三大火炉”之一;二是武汉人惹不起,是“九头鸟”。——都不是什么好词儿。

  说起来,武汉是有点委屈有点窝囊。它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作过大贡献有过大功劳的。可现在它似乎不那么风光。当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文化北伐”时,它瞻前顾后(看北京,看广州);当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龙头老大”,而重庆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时,它东张西望(看上海,看重庆)。它看到了什么它看到东(上海)南(广州)西(重庆)北(北京)都在发展,而自己夹在当中,却大大落伍。有着辛亥首义之功的武汉,有着能当首都条件的大武汉,现在却只有一个“大而无当”的大城市框架,而且“高不成,低不就”,既大不起来,又小不下去。

  也许,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武汉人就不该抱怨运气,埋怨别人,而该好好想想自己长年在外工作、对各大城市市民习气领受颇多的武汉市人大代表王新国就曾很有感慨地说:“武汉人爱到处晃,干事也晃晃,‘荷花’晃掉,‘莺歌’晃哑。我几次看到在街头喝汽水的小青年,喝完了把瓶子砸在马路上。这连小市民都算不上。至于过完早乱扔碗,随便过马路、吵架、抖狠,都不是现代化大都市应有的现象。” (1999年2月2日《新闻信息报》)无疑,武汉没当上首都也好,不那么风光景气也好,都不该由武汉市民来负责。——这里面有极其复杂的多种原因,不是哪个人负得了责的。但武汉人的性格没帮上什么忙,甚至帮了倒忙,却也是事实。比如,在武汉生活,随时都要准备吵架;而在武汉的国营大商场购物,也很少有心情愉快的时候。“售货员们永远恶劣的态度和永远懒散的作风,使你觉得他们站在那些柜台里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让你满心不快地走出他们的店门”(方方《在武汉购物》)。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这种恶劣,对那些态度好得出奇的商店反倒起疑,怀疑他们要推销假冒伪劣的产品。很多人都说,武汉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其实他们人很好。我也认为武汉人很好,甚至很可爱,然而却让外地人受不 于是,我们就想问一句:武汉人的性格究竟是怎么搞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6-8 05: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