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月半粑”
老家习惯把元宵节称之为“月半”。在“月半”这天,老家有着吃月半粑的习俗。 “月半粑”不是糍粑,糍粑是用糯米做的,而“月半粑”是用粳米做的。“月半”前一夜,母亲就已经把泡好的粳米用石磨磨成了浆状,在米浆上蒙上一层布,然后隔布蒙上一层厚厚的地灰(地灰是用来吸水的)。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把地灰裹起来后,再把汲干水分的米浆揉成一团一团的,就准备做“月半粑”了。 做“月半粑”并不困难。取一点揉好的米面团捏在手里,用手心搓成一个圆状,然后摆在粑折(专门蒸粑的用具)中。这样的粑是没有带馅的,我们称之为“白粑”。做满一粑折的“白粑”后,把粑折摆在灶锅中,燃起火开蒸了。 刚出锅的“月半粑”热气腾腾的,也柔软着,趁热用筷子夹几个放在碗里,吃的时候醮上一些糖,很是爽口。母亲还会在“月半”这天做一些加腊肉馅的“月半粑”,蒸熟后,老远就能闻到腊肉那香喷喷的味儿,吃时更是油而不腻,香味绵长。 加腊肉馅的“月半粑”存放的时间可不能太长,所以一般是吃多少做多少。至于那些未加馅的“白粑”,待其自然冷却变硬后,放在水里浸泡着,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想吃的时候,取几个出来,煎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甚至是放在炉火上直接烤着吃,都是可以的。因为“月半粑”味美,食用方法简单,携带也方便,村民外出打工时,也会带上一些出远门的。 “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月半”这天下午,乡民们在吃过了“月半粑”后,便会陆续走出家门,围坐在某家的屋前或是场子中,谈论着今年在庄稼地里的打算。 如今,老家依然有做“月半粑”的习俗,但做的人不多了,开始用电磨磨米浆,而这样做出来的“月半粑”,口感上也要差上一些。 很是想念用石磨磨出米浆做的“月半粑”,那里面有一种浓浓的乡土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