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20|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心情] 中元节感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元节感怀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节日"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俗称"鬼节",这是一个祭祀逝去先人的节日。 “中元节”,也称"孟兰盆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但各地风俗不同,时间也不相同。

    我们的家乡随阳许多地方,有的姓氏是七月十三,也有姓氏是七月十四的,出处不知何来,小时候听我爷爷老一辈人讲过一句:"君家十三,民家十四,和尚道土十五,十六",这句流传至今的话,我至今还搞不明白。我家乡雷郑湾是七月十三的月半,我们左右邻近村庄,袁家,童家,卢家,是七月十四的月半。

      “中元节七月半",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元节(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古时,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自小受爷爷及村中老人的教诲影响,对老祖宗遗传下来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一直心存敬畏之心,也一直在努力传承保留发扬。中元节是一个与清明节有着相似的传统节日,都是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特殊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虽身在异乡,但我还是深深怀念我逝去的爷爷奶奶,和所有在天国里的亲人先祖。

     古语云:"上为宗祖,下为儿孙",本人认为,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一些习俗,信念还是不能丢,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前进,老祖宗不能忘,老传统不能丢。国学里提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根本理念还是要坚守的,几千年的"孝,悌"文化还是要传承的。孝敬父母,敬重先人这条不能忘,不能少。

     如今我已外出二十年了,七月半从沒回到过家,但七月半这个日子,一直在我心中不忘。每年到了七月半这一天,我都会多弄些荤菜,在中午吃饭时,倒上酒,心中默念几句逝去的爷爷奶奶,先人来过节,有几年中我还买了些冥纸在外面烧了,大家别笑话我,这些举动,也许在有些人眼中,特别是现在八零,九零后年轻人,他们认为不可思议,认为我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但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都一直坚持做,并且还要教我孩子后代也要一直做下去,传承有责,不做数典忘祖的人。

    七月半,哀思悠悠,今天又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回忆,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记事起,爷爷每到了七月半,只能偷偷地烧点纸给先人,毛时代,当时这种传统习俗是当作封建迷信活动来抓的,是不允许的。八十年代后,百废俱兴,这项传统习俗也慢慢恢复了,一年比一年热闹,隆重。

    一直记得当年爷爷在世时,他老人家早早就会买很多用传统工艺做的纸,俗称"迷信纸",在月半那天,全家人早早动手,将纸叠成像信封那么大,厚厚的一封,再将白纸包好,用浆糊粘好,俗称"包袱钱”。我家每年都包一大筐,几百封,然后再用毛笔在上面写上先人的称呼,名号,注明,谁收,谁寄,多少封。别小看写"包袱钱",其实这种包写"包袱"是很复杂繁琐的事情,记得当时一般人还不会写,当年我们湾里只有几个老人会写,一个是雷家一位叫瑞青的大爷,他是一位老教师,还一位是我大伯,都是读过老书的人,年青人沒几个会写的,沒学过,没见过,这种传统习俗中断了二三十年,所以会写的不多。


    "包袱钱”的格式,称呼都是有讲高究的,"高,曾,祖,考,子,孙,曾,玄”这些称谓不能乱,我十几岁时爷爷,伯父就将我家房內的各代先人的名讳称呼教给我了,一套残谱我十几岁就开始翻阅看了多遍了,我可往上追朔我先祖十七代人的名号,故我成了当时族内为数不多,能写知道写七月半"包袱钱"的人,每年七月半我都要写一整天,我家祖上亲房里故去的,高,曾,伯,叔祖几十个,好多无后了,我爷爷承祧多家,都要个个写到,一写大半天时间,自家写完了,我还要帮别人家写,教别人写,这种一直到九七年,我才沒写过"包袱钱"了,出来以后这些年,都是我父亲,姐夫在写,在烧。

    回想当年在家时,我们雷郑湾的七月半还是很隆重的,七月半那天,许多外嫁的姑娘,姊妹,都要送些纸钱回家,烧给故去的新人,七月半,湾里都要宰一两头肥猪,家家都会备上丰盛的午餐晚餐,煮上好多大块肉,中午,晚上都要在饭桌上祭奠先人,摆上酒,盛上饭,肉,鱼。 吃饭时,先不能动筷,先要念上逝去的先人的名号,我们那俗称"叫饭",招待先人回家过节,饭前每个人都表情肃穆,心情沉重。


      每年这一天,特別是老年人是很怀念逝去的先人的,格外伤感,记得我爷爷奶奶在世时,这一天他们都很忧伤,特别是我奶奶,还有我母亲,在黄昏时都要哭一场,她们哭她娘家逝去的亲人,(我爷爷已去世二十八年了,奶奶也去世二十年了)爷爷奶奶在世时过七月半的场景,我依然沒忘,他们会讲先人的传奇故事,也会讲他们一生中的苦难经历,教肓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先人。 爷爷奶奶他们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们的音容犹在,一直不忘,特别是在清明节,七月半这些特殊日子里,我十分怀念他们,不忘爷爷奶奶养育教诲之恩。

     想当年,家乡七月半这天黄昏时,最热闹,最隆重的时刻到了,几十户人家,不约而同,用竹筐装着写好的"包袱钱",抬到村口大路上,一户一堆,全部将"包袱钱”摆放在稻草上,摆上祭品,燃上香烛,最后点然稻草,引燃"包袱钱"一起燃起,家家点燃鞭炮。一堆堆熊熊大火,一齐燃起,很是壮观,熊熊的旺火,预示着子孫后代绵延不息,代代红火。 一时鞭炮声,还夹杂一些大娘,大奶的凄凉,伤心的哭声,形成了我们家乡七月半一道奇特的祭祀场景,一堆堆燃起的大火,升起的一缕缕烟雾,化作对已故先人无尽的追思,纪念。

     如今身在异乡,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与对家乡的思念,永远抹不去,七月半,祭祀先人,一个流传千古的民俗,无论我走到何方,我都不会忘记,这个传统习俗,我将会永远传承。

     也希望大家珍惜现在,不忘过去,好好善待珍惜你们身边健在的长辈,孝敬自已的父母。七月半,愿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先人们在天堂里安息。

             郑氏雷人中元日有感而作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8-8-25 09:20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4 赤币 +50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鲁家庄主 + 2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6-8-15 19:32 编辑


<中元节来历>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6-8-15 19:33 编辑


  各地习俗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6-8-15 21:48 编辑

传图
这是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三晚上,与儿子一起在广东烧纸钱的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6-8-15 18:58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6-8-15 18:59 编辑

                                           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8-15 19:22 | 只看该作者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8-15 19:24 | 只看该作者
如今年代不同了,中元节祭祀的方式也不同了,烧去的礼物充满流行元素,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8-15 19:2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very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8-15 19:29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VG Very abundance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6-26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