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家暴,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噩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一部电视剧,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江湖一直有它的传说。
  在我看来,这是少有的兼具人性深度和社会学意义的国产好剧,它洞见的不止是当年的现实。
  相反,它的故事,在今天变本加厉,它就是家暴。
       我们先来回顾下当年这部剧的剧情。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注:以下简称《不要》


  这是十六年前的故事了:
  男主 安嘉和 (冯远征 饰) ,市华侨医院胸外科带头人。(不得不说,有的演员,一部戏能让人记一辈子。也说明了这个演员的演技。要说中国电视剧里面谁因为演技好而被骂的演员,恐怕非冯远征莫属了。苍阴暗残忍,表情狰狞,把施暴者下手狠、重施暴力度及心理、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演得太深入人心里
  这位被称为伤患福音的好医生,在结婚当天,还顺手挽救一名解放军战士。



  这不是他第一次娶老婆。

  第一任安太太叫 张小雅 。

  张小雅自始至终没有露面,因为她一开场,就已经死了。

  安医生去祭拜她时是这么回忆的:

  你看,你永远都在那个家里, 你想离开那个家都无法离开 …小雅,我很遗憾,我不是个好医生,让 你带着一条受伤的腿躺在那里 。

  “想离开无法离开,带着一条受伤的腿”,这么说着, 安医生 将别人送给前妻的花一一清零,我们隐隐不安。




  不露面张小雅仿佛成为一个“子集”,她可以是 任何女人 。

  初中化学老师 梅湘南 (梅婷 饰) ,是安医生迎娶的第二个妻子。

  结婚这天,她守在闺房, 并不十分高兴。

  她有点担心,因为她不是“一张白纸”(处女)了。

  闺蜜 刘薇 (董晓燕 饰) 安慰她,“如果安医生将来知道这一切,他会理解你的。”

  26岁梅湘南抱着一束鲜艳的花,像个木头一样望向镜头,不知道丈夫怎么想——就像她不知道,张小雅躺进坟墓时,断着一条腿。




  《不要》讲述的,是安嘉和梅湘南的婚姻,也是梅湘南如何一步步成为张小雅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最常用的评价是 , 怕 。

  真·心理阴影。







  重刷时的Sir满脑子想着——

  哪里可怕了?

  配合《不要》片尾曲食用更佳

  导演张建栋接到《不要》剧本时,被一份采自全国妇联的报告震惊:

  中国目前有暴力事件的家庭占到 1/5 ,生活在家庭暴力下的达 7000万 人,除了受低教育者, 施暴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发达地区有,落后地区更多。

  换言之,事实颠覆了我们的偏见——家暴并非个例,家暴并非出自愚昧,家暴并非是老公喝了点酒,撒野给了老婆一巴掌,床头打架床尾和的闹家家。

  它尝试借一组家暴,深入到今天社会更真实、更普遍的血肉肌理。

  翻遍无数家暴档案 张建栋和编剧姜伟 决定拍一部“惊栗”的恐怖作品—— 让人们在震惊中警醒。

  今天看来,《不要》的意识无疑是领先于时代的。

  它的提问如当头棒喝,一棒比一棒清醒。

  第一棒——

  家庭暴力不是 家务事。

  许多人认为的家庭暴力,是 拳打脚踢,恶语相向。

  好。

  不打不骂。

  禁锢算不算?

  我告诉你,不许你出这个家门






  白天,梅湘南打枫叶热线:“夫妻生活对我来说是痛苦的,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

  晚上,还是被拉进房间。

  强迫性性行为算不算?





  “婚内强奸”,Sir的普法知识,就是在那身冷汗中被启蒙的。

  2009年,有一个女人被丈夫打死,她叫董珊珊。

  董死前,曾报 警8次。警方答复,家务事,不好管。



  什么是家务事?


用拳头打她,用脚踢她,从卧室门口,一直踢到床上……也不知道踢了她多少脚。(董丈夫王光宇口述)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告诉我们,家暴绝非是法不责微的小事、琐事、家务事,恰恰相反,对任何产生伤害的暴力的不闻不问,都是对更大悲剧的助力与酝酿 。

  安嘉和第一次动手 , 是猜疑妻子对自己不忠,他 甩 了她 一个巴掌 。

  “啪”。

  甩完后马上后悔,他 虔诚 地道歉, 半跪着, “小南,我错了。”

  第二次动手 ,是 许多 个巴掌 。

  这位丈夫边喘气边捋袖子:“今天早上我被医院停职了,心里难受。”

  第三次动手 , 梅湘南 左胸第三第四肋骨骨折 。

  当时仅仅因为,他要睡觉。

  我现在要睡觉,我要睡觉





  看到没, 安嘉和 的家暴一次比一次凶,家暴的理由一次比一次小。

  而他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后悔,变成理直气壮的咆哮。

  《不要》中,安的前妻张小雅自杀了才能解脱。

  梅湘南觉醒后,想尽法子离婚而不得,只好逃走。

  丈夫打老婆这种行为是难以容忍的

  但单方面离婚是法律不鼓励的,这也是对婚姻的尊重






  这部剧,十七年前就开始喊话: 有一群人,我们的法律保护不到。

  她们是剧中的张、梅,也是现实中的董珊珊们。

  《不要》给我们的第二棒是——

  家庭暴力也不是单方面的事。

  它在谴责施暴者的同时,也把愤怒指向挨打的人。

  在这场封闭的暴力中,受害者是 闭环第一截,也是最后一截。

  一次挨打后,梅湘南想辞去工作,回归家庭。

  她以为这样能换来丈夫的满意。

  闺蜜刘薇坚决反对:

  假如有一天

  你为了能去逛街而不得不在家好好表现几天

  想下趟楼都要向他请假的时候

  你就会知道

  今天我站在这儿跟你说自由

  还不是这么荒唐

  果然,她说对了。

  这一天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一次挨完打,梅母打来电话。

  梅湘南压着哭嗓,在电话里说,“我挺好的,你呢?”

  她以为这样能换来丈夫的同情。

  但你再看安医生当时的神态——

  是被感动,还是如释重负?




  最后,梅湘南小产了,她躲在房间打电话给刘薇,哭。

  安嘉和走进来,摁掉电话。

  他轻言慢语、情意绵绵,句句都是“为你好”: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养病期间不能激动,对你的身体不好

  你千万要听话,别再惹我生气了,啊

  电话打多了对你身体不好

  以后还是不要打了,啊

  安出去了,不忘取走电话的机身,还吻了妻子的额。





      梅湘南终于醒过来了。

  “是我自己,在保护你殴打我。”

  在《不要》这,人性有太多可解释的空间。

  它既教科书级地演示了家暴者的毒辣与狡猾,也毫不留情地表现出被家暴者的懦弱和自欺。

  在现实生活,这是有依据的:

  家暴发生后大家还在一起生活

  受害人有一种 习得性无助 ,是家暴的特点之一

  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她甚至要去 讨好 这个施暴者,被打者无形中助长了实暴者的心安理得。




  你打我?我还要讨好你?

  这并非开玩笑。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相信大家都听过。

  当受害者深切地感知到恐惧无处可逃时,他们会怎么办? 事实上,绝多数人会迎合,赞美这种恐惧。

  这样的梅湘南,还有很多:

  2015年5月18日,焦作市的黄芳从三层跌落致内脏位移及多处粉碎性骨折。

  她是长期家庭受暴者。

  她也想过讨好丈夫。

  “那个时候义无反顾地去感动对方,整个人好像被洗脑了一样。”

  直到有一次:

  他在打我的时候,我看见他在笑

  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不再抱一丝幻想



  不知道,黄芳看见的笑,和梅湘南看见的这个,像不像。







  于Sir看来,《不要》最让人害怕的,并不是安嘉和越演越烈的动作暴力,相反,更瘆人,是 他的微笑 。 那是一种什么微笑呢? 他在笑,但你却丝毫看不到他有任何欣然与高兴,反而带着一种自我隔绝的平静。 说白了,此时的他,没有人味,而站在他面前的,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是 “我的妻子” 。 这也是《不要》的第三棒——

  家庭暴力的实质,是对人权的漠视。

  剧组十周年再聚首时,冯远征说到一场戏,导演特地嘱咐,用脚踩住梅婷的脸,用力踩。

  梅婷回忆当时的感觉是——

  那个拖鞋踩在脸上真的有 一种特别屈辱的感觉




  为什么屈辱——

  因为人不被当人看。

  事实上,他早就不把她当人了。


  像父母戏弄孩子, 像孩子游戏玩具。

  换言之,此时此刻,妻子已经失去对自己身体、精神的话事权。

  甚至,妻子也打从心里觉得,我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看看 梅湘南 是怎么对待挨打的。

  第一次,生气、不解,一再地 问,“你怎么能打人(我)呢?”

  第二次,还是生气,还是不解,但“我”没有了,“你怎么这么龌蹉?”

  后来,当安嘉和走过来,她只是,迫不及待地求情:

  嘉和,你听我解释




  台词是见功夫的——

  三句话,从反击到顺从,一个独立人格灰飞烟灭。

  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主席肯尼思·罗斯曾撰文,“ 家庭暴力是国际人权问题 ”。



  此处《公约》全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基础是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

  为什么?

  因为家暴的本质,是无视人权,通过对生命独立意识的戕害与剥夺,最终把一个人变成一具行尸走肉,默默地“忍受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公正”。

  马丁·路德金有句话被我们一直引用—— 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从这点上,《不要》要点醒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变态”,而是让“变态”存活的土壤。

  真是童年阴影, 小时候看了这个片子,坚定了我一个信念 ,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变态,一定不能像女主这么软弱。




  在这里,导演其实跟我们玩了一个“双关”。

  剧名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这句话 常被安嘉和挂在嘴边—— “以后出门要当心,尽量少出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谁是陌生人?

  除了安嘉和之外的所有人。

  所以,是他担心妻子被欺受骗吗?

  刘薇看得明白——

  你想让她倍受折磨又没有人知道




  换言之,家暴行为为什么能屡禁不止,就因为加害者、受害者、旁观者不谋而合地搭建了一座封闭的监狱——以家务事的名义,以一时心情不好的名义,以打是亲,骂是爱的名义。


  而许许多多家暴惨剧 在 告诉我们, 如不自救,家暴只有零次和无限次的区别。

  怎么自救。

  《不要》其实也早说了—— 和陌生人说话。

  就像梅湘南把遭遇告诉刘薇、枫叶热线、安的弟弟安嘉睦,告诉街道、派出所、法院……

  英文书《疯狂爱情》的作者莱斯利·摩根·斯泰纳, 本人就遭受过家庭暴力。

  她的第一段婚姻,丈夫时刻准备着两把枪,一把压在枕头下面,一把搁在口袋。

  谈到活着离开那个家,莱斯利说:

  我打破了沉默

  我向所有人求助:

  警察、邻居、我的朋友和家人、完全的陌生人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帮助了我




  所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真正想说的,恰恰是反话——

  (请)和陌生人说话。

  和陌生人说话,是自救。

  陌生人的出手,就是救人。

  去年,我国《反家暴法》终于出台。

  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我们终于把认清家庭暴力是暴力不是纠纷,反家暴是对人权的保护,是家庭和国家需要共同担负的责任。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

  Sir常说,好的影视剧,绝不仅仅只是双脚离地的娱乐炮仗,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手术刀。

  过去,《不要》让我们一部分人感受到怕,感受到威胁:

  小时候看过这个剧明白了一个道理 ,男人打你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对对对, 我也是从这个电视剧知道的,一直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但今天,仍有一部分还在睡,或者装睡。








  单凭这一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值得每年播一次。

  原因很简单, 我们还有那么多嚣张的豺狼,那么多沉默的羔羊。

  他们(她们),都需要在 震惊中警醒。




  全国妇联早期发布数据: 在婚姻生活中遭受家庭暴力的配偶占54.6%, 超过一半选择沉默。希望在越来越发达和文明的社会,这个数据能减少或消失。也许你身边或者是你也遭遇过家暴,记住: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愿你被温柔以待!




本帖最后由 晒太阳的猫 于 2018-6-26 10:51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6-9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