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遇到事情让自己心情受了影响,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9: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脑科学研究指出,接下来的6、7秒钟很关键。
若我们处理得当,就能恢复理性,避免情绪失控。
如果反应不当,那就会过了 point of no return,  很难回头,情绪一泻千里,往往要许久才恢复。
那,这6秒做什么才有用?
(1)问自己:这事(这人)真的重要吗?
(2)再想一想:值得花时间吗?

如果是琐碎小事,或不重要的对象,我发现在心里默念“不值得,一秒过”,很有用。

提醒自己不浪费时间,生命顺序拉出来,就容易一秒过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9:2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情商力有多重要?
举个例子。当其他人对自己指正纠错时,有扎实自信、能管理情绪、能处理冲突的人,就能心平气和面对,思索对方话语,借机让自己快速成长,我把它称之为“心理能量向上化”。
而自信不足、动不动发飙或抑郁、无法面对冲突的人,则是瞬间进入情绪化模式,内心惊涛骇浪,既无法思考也无力说明,自我消耗错失成长,是“心理能量内卷化”。
时间一长,一个人不断成长自我突破,一个人则是不断纠结自我摧残。
因此,情商影响的不只是你我的当下心情,而是此生的生命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9:21 | 只看该作者
朋友相处要坦诚,更要讲究,有规矩,有次弟。这岁数了哪还有什么来日方长,彼此上车下车本是事物规律,且行且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08:09 | 只看该作者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小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
康德是我最敬仰的哲学家之一,康德哲学虽然晦涩难懂,但结论却是柳暗花明,指向的是一个终极关怀——人的问题。
康德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思想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更在于他用哲学的精妙,在其“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著作中解答了上述人生问题。
康德(1724年4月-1804年2月)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从未走出过自己出生的小城柯尼斯堡。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课、进餐、散步,时间都非常固定,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康德会准时在一条菩提树小道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读完,不得不放弃例行的散步。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淡泊的生活方式,使这位清瘦矮小的哲学家活了80岁。康德散步的那条小路今天还在,被称为“哲学家之路”。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头上的星空是康德对自然的探索,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对自由的追寻。康德一生对知识的探索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主要成果是《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著作的出版,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具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包括前述的“三大批判”,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01人能够知道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能够知道什么”问题,这是认识论层面的哲学。
从古希腊到近代的理性主义时期,西方哲学都是在探讨本体论和认识论,即世界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认识世界。所有的脉络都遵循着一个套路,主体对客体的符合,即先有客观实在,而后人们去寻找客观实在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康德则一反这样的思路,不再认为主体符合客体,反过来客体是符合主体的。康德认为,知识就是客体符合了人的主体认识形式后形成的。康德颠覆了前人的思维模式,正如哥白尼完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革命一样,康德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因为事物已经过认知主体感官条件的“加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在知识的范围上划了一个界,有一部分知识是可以认识的,有一部分知识是无法认识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花草树木、星空大地、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现象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而现象背后是什么是不可知的,它被康德称为“自在之物”或“物自体”。
就像我们相信颜色、声音、气味、口味是真实的一样,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经验,我们“知道”的世界,仅是一个复杂的对有组织的表象的编织物。
没有什么是纯粹的,没有什么可以不受心灵的控制。就连科学家珍贵的“自然规律”,这被认为是普遍的和不可改变的,也是心灵的贡献。康德的思想消灭了关于所有事物的确定性,包括关于上帝、永恒性、救赎和自由意志的确定性。
“自在之物”是不可以被认识的,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传统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去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康德在这里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自在之物”,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逾越这个界限去探究背后是什么,“自在之物”断了形而上学的路。
为知识划界,实际上是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实践理性留下了空间,为道德和信仰留下地盘。
02人应该做什么?
《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实践领域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行为领域,它涉及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些法则就是道德律。
康德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物理存在,也是一个精神存在。在现象界,人要遵循自然法则,如生老病死,你不得不遵守,从这方面来说人是不自由的。
但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人有选择的权力,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为道德提供了前提,你可以选择为善,也可以选择为恶,这个领域充斥着价值观和各种准则。
康德认为,行为只有满足了普遍性原则、自律原则,没有功利色彩才能称得上道德,进而得出了“理性为自身立法”的结论。
康德指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实践理性的最终目的或者说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因为人的局限性,要达到“至善”的高度,光靠道德是不够的,还要诉诸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康德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03人可以期望什么?
《判断力批判》解决的是“人可以期望什么”问题,人的审美和情感有哪些,它是康德解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一座桥梁。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感官给心灵提供了原材料,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充满了欺骗。
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认为,美感是有共性的,比如每个人都会对花朵产生美的感觉,人们充分享受到审美的快乐。但美学情感完全是主观的,美是纯粹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5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