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耄耋老人走进了赤壁市余家桥乡月星山村村委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覃采藻和村委会干部热情接待了他。
他叫唐汉川,今年86岁,61年前,作为月星山村垦荒工作组的负责人之一,他与社员们一起开垦过这里的磨刀湖和张家湖,今天来到这里,是想看一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望一下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战友。
交谈的过程中,每提及一位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唐汉川都会讲一段与这个人相关的故事,如果提到的那个人还健在,村干部就马上开车去接,先后接来了宋念楷、李国林和李南帮。
那一年,年龄最大的唐汉川25岁,最小的宋念楷只有17岁,他们有的担任生产队长,有的是青年突击队员,他们的手紧握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一起深情回忆起当年开垦磨刀湖和张家湖那段难忘的岁月。
那是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最为艰难的一年,社员的人均口粮只有300多斤,对那段日子,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饿”,村里好多人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得了“浮肿病”。
当年7月,顶着炎炎烈日,两台拖拉机开进了磨刀湖畔,其中一辆是波兰进口的拖拉机“乌尔苏斯C45”,拖拉机翻耕之后,再组织社员人工整地、播种。全村社员齐上阵,在磨刀湖畔开垦出旱地130多亩,播下了从内蒙调来的甜荞种。接着又开进了张家湖畔,继续垦荒。70天之后,播下的甜荞就获得了大丰收,收了甜荞之后,接着种小麦,第二年,全村人均口粮就有了较大的增长,到第三年增加到当时的最高限额——600斤。经过近三年的奋战,在磨刀湖畔和张家湖畔总共垦荒500多亩。
交谈中,他们提起了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赵连城,就是因为垦荒,彻底解决了社员群众吃饱肚子的问题,第二年还向国家卖了余粮,赵连城因此受到了表彰,不仅转为国家干部,得到提拔,而且还给他拍摄了一部新闻纪录片——《赵连城》。这部纪录片,好长一段时间,在武汉市逢会必放,因是宽银幕胶片,本地不具备放映条件,只是在他们自带放映机时,在县里放映过两次。
他们还提起了宋先荣。
宋先荣是余家桥乡洪山村人,襄南公校毕业,当时任赵李桥区委副书记,是驻月星山村工作组的组长,垦荒工作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开展的。他家离工作组驻地只有几公里路,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回自己家里。后来,他当过咸宁地区援非专家组的组长和咸宁地区科委主任,享受副厅级待遇。
他们还提到了宋世芳。
宋世芳当时担任大队会计,与宋先荣一起参加过襄南公校,是当时村里的“秀才”。
交谈中,他们还提到了宋祖福。
村干部说,福爹还健在,90多岁了,跟我一个组,住在离我家不远。
于是,大家一起来到了宋祖福老人家。
垦荒那年,宋祖福老人在新店公社担任村支书,虽然没有参加当年的垦荒,但是他出生在这里,他家的后面就是当年的垦荒工作组驻地,他家的前面就是张家湖,他在这里劳作生活了整整54年。
在唐汉川的“激将”之下,宋祖福老人从房里拿出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面装着6张奖状、3枚奖章。宋祖福老人说,好多年了,这些荣誉证书我从未向人提起过,更未展示过,既然今天有知情者来了,我就破个例,拿给你们看看。
宋念楷说:“宋老的经历十分传奇,他的事迹足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其实,在场的5位老党员以及他们提到的每一位党员,他们之中每一位的奋斗故事都足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人民群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党的历史。
临别时,就在当年的垦荒工作组驻地前,平均年龄超过83岁的5位老党员一起照了一张合影。(唐小平)
(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得到覃采藻和宋伟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