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标题: 银色光影承载的美丽(不断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2 21:39
标题: 银色光影承载的美丽(不断更新......)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16:35 编辑

http://220.179.115.78/songmp3/xzdmg.mp3    小时候,住在北门,离电影院很近,近到只要走3分钟。
      小时候,最快活的事莫过于爸妈带着我一起去看电影。
      小时候,因为没钱买票,无数次被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从黑暗的影院里揪出来。
      小时候,可以把《闪闪的红星》连看7遍。
      小时候,可以忍受蚊叮虫咬,大热天坐在温热的露天水泥凳上几个小时不动。
      小时候,慢慢的从魔幻的光影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小时候,我们终于还是慢慢的长大了.......

      银色的光影承载了太多美丽的向往,谨以此帖开篇,把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让我们忘掉愤青和不平,平心静气来回味,重回往日的纯真和天真,记住那些用光影带给我们美丽梦境的人们,是他们让一代代的人始终对未来充满希冀。无论身着打满补丁的旧衣还是手拿三分钱一只的冰棒......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2-22 21:51
等了好久了,慢慢写,我慢慢看
作者: 沙子    时间: 2010-2-22 22:50
同感,留个记号,持续关注!
作者: laomao    时间: 2010-2-22 22:50
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为了一张电影票可以打破脑袋,为了一场电影可以放弃一切的岁月。。。
作者: ╰☆曉妖精    时间: 2010-2-22 23:02
小时候,我爸爸和妈妈带我和哥哥去看电影,我记得好像是“快乐的牛百岁”(貌似)
好开心呀~!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10-2-23 10:39
记得最早最深刻的是一部叫什么黄金镖的武打片 北门电影院那里看的 那时候放学走那里路过 看见那几个字就很激动 小时候在家看了天龙八部跟白玉老虎的缘故 对武打片很来神 回去求着大人带自己去看了 后来在一起小朋友那里吹牛 就得瑟电影里谁谁谁最厉害 末了还给一院子里的叫什么彪的小朋友来了一外号 叫他金镖 这个名字已经跟随他快半辈子了 估计还要跟随他一生 金镖也没如我当初设想的那样去行侠 只是20多年后 曾无意中在一俩的士上遇见 他开车 下车时目无表情的收了3.5元 不认得我了 而我脑海里的电影最深最初的回忆 俩个人跟一群小朋友在天台吵翻了天的第一次影评
作者: 云游777    时间: 2010-2-23 11:45
小时候赶着看电影的美好时光自不待言。
   其实我看电影最多的时候是在高中阶段,夏天的时候往往逃晚自习,先去游泳然后拿着湿衣服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逃票混进电影院(因为有一个通道是留给居民回家用的,而可以从旁门进电影院)。大多数同学都会被拦住,但我往往畅通无阻。这些经历训练得以后坐火车时也可以不买票而直接上卧铺车厢而不被人拦住。
看了很多电影,但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电影了,也逃了很多课。
   也许从骨子里我就自由散漫惯了。老婆说“是不是板凳上有颗钉子啊”。开始我还到处在板凳上找,以为是钉子把我的裤子划破了,后来才发现老婆是说我没有定力呢。有什么办法呢,不愿按常理出牌,更不愿朝九晚五的生活,不愿受拘束。大学的时候也是不上课而天天泡图书馆,上班了也长期迟到早退的,冬天的早上就搬个藤椅在单身宿舍走廊上晒太阳。总是视权威和作息制度如儿戏,因此投机也贯穿始终。
   显然怀念那些比较无拘无束的日子,还有那些逃晚自习喝猪肝汤和在寝室打纸牌的夜色。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得不为生活奔忙,很多时候也由不得性子来了。
   比方现在我又想在这春光明媚的时候关机抛掉这一切事务去山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是我不好意思离开。如果我还在国有企业,我就会马上吆五喝六的启程了。
   这都算是因电影而至的感慨吧。
   有些文不对题了。
作者: 牛歌    时间: 2010-2-23 12:05
我的孩提时光在闭塞的小山村度过。只有公社的电影队下乡放电影,一旦得知哪里晚上放电影,村里的小伙伴们就趁黑赶夜路去看,有时来回十几里路,看一场电影很难。
作者: づ瞬    时间: 2010-2-23 12:10
小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2:19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14:32 编辑

  第一节   “伤痕文学”--苦难中绽放的美丽
开帖用的背景音乐取自电影《泪痕》的主题曲《心中的玫瑰》,是一部很典型的“伤痕文学”作品。
    “伤痕文学”只是一种我们现在给与的称呼,因为那个年代造成了很多人心中永远的伤痕,已经没有了抹去的可能了......
    中国经历了十年动乱,在那些红色泛滥全国的岁月里,泯灭了太多的人性和良知,现在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已经不可能有那个体会了。其实当年我们也是在电影院里看热闹,根本不懂其中的意义,只是有时候无意之间看见父辈专注的目光和噙满泪水的双眼,我们才依稀的发现,他们度过了一段怎样的时光。
    之所以把电影里这么沉重的话题放到最前面,我是想告诉很多人:我们也许感到社会的不平和生活的烦恼,但回头看看,跟我们的上一代人所经历的比起来,这些都显得那么小、那么小、那么小......
    文革结束后,广大的知识分子首先觉醒,当一缕温情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到地面,洒向满身沧夷的大地,饱受风霜的人民都有了想说话、想说真话的欲望,同时也找到了说话的时机和场合。
    老一代的中国电影人那就更不例外了,于是在短短的几年里,一批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小街》、《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等。
    也正是这一批电影,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始终难以忘怀。
    其实所谓的“伤痕文学”,并不完全是指那一代人心里的痛苦和无奈,更多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冀和向往。
作者: ╰☆曉妖精    时间: 2010-2-23 12:26
写得很好,虽然“地下室”里面说的电影我都没看过
但是,能感动大多数人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2:51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14:33 编辑

不可否认的是八十年代初期进入了一个看电影的时期,这个年代,编剧导演们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我们的荧幕变得五光十色起来,新人不断涌现,大大的充实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形象感。
     第三代导演如谢晋、谢铁骊、汤晓丹等人,欣逢盛世,青春重现;第四代导演初登银坛,一吐压抑既久的艺术心声;而以陈凯歌和张艺谋领军的第五代电影也已接踵而至……
     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一部部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电影。
     《巴山夜雨》
198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导演吴贻弓,主演李志舆、张瑜。
     这部电影才上映的时候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印象,而且那个时候我们还沉浸在对战争片的狂热中,晚上做梦都是率领千军万马把苏修和美帝打得落花流水。只到后来慢慢长大了,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知道上海这个地方果真是藏龙卧虎,叶楠编剧和吴导在片子里加了很多有深意的东西,让一个人信念的转变居然发生在一条美丽的大江之上,两位主演表演很到外,特别是片中的那个小女孩,老是用一双很透明的眼眸警觉的注视周边的环境给人印象更深。影片的主题歌《我是一棵蒲公英的种子》肯定是后来几年流行的“朦胧诗”的开源之所。
     张瑜在这部电影里暂露头角,把一个红卫兵思想的蜕变和人性的复苏演得恰如其分。其实她后来拍摄的《庐山恋》只是在形象上有所改变,连换43套衣服也创下了中国的电影之最。1981年,凭着在电影《庐山恋》中扮演的归国华侨女青年和在《巴山夜雨》中前后扮演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女红卫兵两个形象,张瑜分别荣获“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等四个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同年连获四冠的演员。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2:55
写得很好,虽然“地下室”里面说的电影我都没看过
但是,能感动大多数人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
╰☆曉妖精 发表于 2010-2-23 12:26



      谢谢“表扬”!呵呵!
    你耐心的等,后面就会有你熟悉的电影了!
作者: 钜匠装饰    时间: 2010-2-23 13:20
巴山夜雨是部老片子剧中情节有很多使人流泪的地方,70年代出生的人特别看重当时那个年代人的思想。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素质还是值得提倡和理解。现在的人受改革开放和金钱的诱惑人味不如那个时代了。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3:50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14:33 编辑

提到人性的复苏,我们就不能不说一下下面这部电影了。
    《天云山传奇》
同为1980年拍摄,导演是著名的电影大师谢晋,主演王馥荔、石维坚
    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我看了很多现代人对片子的评价,老实说我不敢恭维,但我也不会去打击。很多年轻人都说,这部电影看得很压抑,究其原因是看见电影里的人物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
    唉!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回答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人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恋爱都要经过组织的批准,你们现在能想象吗?
    但这一切也不能完全扼杀了对人们美好爱情的向往,谢晋导演毕竟是一位很有功力的大家,在1980年,那个并不是很能言论自由的时候,用电影给大家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而且在镜头的取景和运用上使用了很多类似古代文体中的“谶语”,有这样一组镜头:远景是很辽阔的雪山,在一条弯弯的山路上,主人公瘦削的身影在雪地里拉着车,艰难的前行,然后再加上背景音乐,很自然的奠定了这部影片悲情和压抑的基调。
    后来的专家对这部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后来看了作家戴厚英写的《人啊人》之后才慢慢的懂了其中的一些东西。
作者: Yiwang    时间: 2010-2-23 14:27
[em06]我的小时候啊~没看过电影咧
我搬个板凳坐这耐心的等~看有没有我熟悉的电影出现[em15]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4:28
既然已经提到了谢晋导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部可以作为其里程碑式的作品《芙蓉镇》
    这部电影拍摄于1986年,主要演员:姜文、刘晓庆。
    我肯定没有评价大导演谢晋先生的能力和资本,但就是这部电影,让两位主演一跃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当时最红的明星,湘西一个小镇从此改名为:芙蓉镇。你能说导演的功力一般般吗?
    科班出身的姜文原来一直默默无闻,长相肯定是比不过当年的唐国强了,但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身演出, 很快成名,并奠定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人物气质,到后来成为“亚洲影帝”。影片的女主角绝非等闲之辈的刘晓庆,将在后面再介绍。
谢晋导演以他细腻的眼光和具有女性特质的视角,给大家诠释了一个动乱年代的故事,虽然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加上最后中国式的大圆满结局,但我们仍然看见了很多小角色的悲情人生,在讽刺那些变态社会的倒行逆施的“红色风暴”的忠实吹鼓手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多同情的意味。
   这部电影也告诉那些曾经善良以及准备永远善良的人们:珍惜生活给予你的所有的痛苦和欢乐!
   (本帖所有评论均为原创,不代表任何团体意见)
作者: 玫瑰钻石    时间: 2010-2-23 14:31
好.................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5:15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17:02 编辑

   第二节  阳光真的很灿烂
    经历了很磨砺中国人性格的年代过去了,虽然很多人就此没有了真正的信念和坚持,但不管怎么说,一切又慢慢的开始走向正轨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论坛的很多朋友出生了,成为现在大家所说的“80后”。
    那个时候电视还很少,看电影还是我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其实当时的那些演员比之前的《南征北战》、《地道战》中的演技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脸谱化依然很重。
    印象里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
    1.老人们摸着小孩的脑壳说,等那个时候啊,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然后深情的凝望远方,眼里流露无限的向往。
    2.侦破片从开始大家其实就知道了那个是坏人,恨不得都加入到破案的队伍之中,早些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另外对“四人帮”更是增加了新的仇恨,都是他们的砸烂“公、检、法”,让我们的卫士们眼神急剧下降了。
    调侃归调侃,其实那个时候人们真的比原来快活了很多,身上的衣服也开始了多花色和式样。
    电影也走进了一个开心快乐的年代,在忘掉“伤痕”的同时衍生了很多高兴的事,那个时代的电影《小字辈》、《瞧这一家子》成为代表作品。
    在海迪姐姐报告会的最后,她给所有听报告听得热泪盈眶的人们居然唱了一首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知道唱的是什么吗?就是电影《小字辈》的插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yNjg5MTcy.html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2-23 15:32
看到这些电影文字,我这小字辈也感慨万千呀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5:37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22:12 编辑
看到这些电影文字,我这小字辈也感慨万千呀
蓝银杏 发表于 2010-2-23 15:32



      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跟你父母年龄差不多大。
作者: 云游777    时间: 2010-2-23 15:43
《芙蓉镇》主要是因为小说写得好的原因。
因为这部小说才让他们出名了,当然不可否认主演确实是有几刷子的。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5:52
《芙蓉镇》主要是因为小说写得好的原因。
因为这部小说才让他们出名了,当然不可否认主演确实是有几刷子的 ...
云游777 发表于 2010-2-23 15:43



      这部小说我也拜读过,不能否认古华的这本小说为这部电影打了一个很好的剧本基础。但我想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通过电影才了解了《芙蓉镇》的,你说呢?
作者: 缘源    时间: 2010-2-23 16:09
本帖最后由 缘源 于 2010-2-23 16:11 编辑

小时与飞鹰有着相同的经历,去北门电影院只需要5分钟。所幸的是当时有亲戚在电影院工作,也就不曾有过在电影院被人揪出的感受。但每当上映一部电影时,仍然勾起我无限的盼望与期待。

小时还有个特别深刻的记忆。当时所在的一小全校只有一台电视机,每当晚饭过后,全校的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搬着小板凳去占位子看电视,记得最清楚的电视莫过于日本的《排球女将》了。所有的目光随着排球的飞舞齐刷刷的左右移动,那种场面回想起来何等壮观。

看电视是凑的热闹,看电影的感觉则不尽然。
孩童们感兴趣的莫过于故事情节的精彩,而成人们体会的是一种生活中忽视的感动,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相信每个人都有找到自己不同的答案。

感谢飞鹰给了我们一起探讨电影,回归自然和纯净的机会。
[attach]131888[/attach]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16:58
记得最早最深刻的是一部叫什么黄金镖的武打片 北门电影院那里看的 那时候放学走那里路过 看见那几个字就很激 ...
刘雨潇 发表于 2010-2-23 10:39



    你说的那部电影应该叫《金镖黄天霸》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21:54
   这里着重介绍的只有上面提到的两部电影,就是《小字辈》和《瞧这一家子》
   小字辈》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摄制完成,很明显大上海在思想领域方面也比较超前,拍摄同样题材的影片比全国任何一家电影厂都要早,影片里的男女主人公后来并不很出明,王伟平也就一般般混下去了,女主演叫陈以心,后来也远嫁美国,没有留下会更多作品。到是男配角迟志强后来居然鼎鼎大名,当然除了他多出演了几部电影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在南京拍摄《月到中秋》时犯罪,坐了几年的班房,出来之后声泪俱下的演唱了“铁窗泪”,勾起人们对他往日风光的怀念以及中国人极富有的同情心,也算演艺生涯有始有终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轻喜剧,说教的味道还是相当浓的,但全片很流畅,节奏也很清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我上面提到的那首插曲《青春多美好》,曲调优美,朗朗上口,一度在全国广为传唱。
   《瞧这一家子》
   同样拍摄于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只比《小字辈》晚了一点点,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导演:王好为,主要演员阵容那是相当强大了:陈强、陈佩斯父子和亲妈黄玲。北影场三朵花刘晓庆、方舒、张金玲。连相声界的大腕马季也有情出演了一个不到3分钟的照相员。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也是这部电影,从此让大家真正的记住了陈佩斯和刘晓庆。
作者: 老青果    时间: 2010-2-23 21:57
看到我泪眼婆娑,浮想联翩~~~~~~~~~~~~~~~~~~~~~~~~
作者: ╰☆曉妖精    时间: 2010-2-23 22:00
继续搬个板凳等飞鹰的影评---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啊。我也期待着等到我熟悉的电影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22:01
看到我泪眼婆娑,浮想联翩~~~~~~~~~~~~~~~~~~~~~~~~
老青果 发表于 2010-2-23 21:57



    果兄,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多愁善感了啊?
  这个帖子是楚南逼我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这些差不多大小的人还能有些许美好的回忆,看来目的达到了。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22:03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3 22:04 编辑
继续搬个板凳等飞鹰的影评---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啊。我也期待着等到我熟悉的电影
╰☆曉妖精 发表于 2010-2-23 22:00



    估计写到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时,你就有了共鸣了,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你青春萌动的季节,往往这个时候记忆才特别深刻。
作者: ╰☆曉妖精    时间: 2010-2-23 22:14
第一次记住一部电影的名字,是《咱们的牛百岁》,虽然内容完全没印象了。那时候,我住在大桥那里的六公司,是爸爸单位租的房子,离北门电影院很近。小时候的娱乐就是偶尔去电影院看看电影。
这部电影若是要我写点什么,我也是写不出来的,虽然百度可以搜索到关于它的一切。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3 22:34
第一次记住一部电影的名字,是《咱们的牛百岁》,虽然内容完全没印象了。那时候,我住在大桥那里的六公司, ...
╰☆曉妖精 发表于 2010-2-23 22:14



      首先跟你说明的一点:我除了个别的电影记不住导演或者编剧以及后来的获奖情况要借助“百度”之外,其他的都是因为看了、懂了才有感而发。这可能就是比你大一点的优势吧!呵呵!
   《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和《月亮湾的风波》等几部新时代(那个时候的新时代啊)农村题材的电影均出自著名的导演赵焕章。这也是到现在为止中国拍得最好的几部农村电影了。
   其实都是改革初期的产物,既有向上的思想贯彻全篇,也有当时人们对国家政策未来走向的不确定而造成的彷徨心态。
   可喜的是,后来这几部电影都被中 央领导认可,也为国家后来的农村改革方针的制定发挥了一般电影不可替代的效果。
   
作者: ╰☆曉妖精    时间: 2010-2-23 22:46
我还记得一部电影,是我们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内容也完全忘记了,《高山下的花环》
还有一部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也是学校组织的,内容不记得
长大后,逐渐对电影有了一点印象,主要是对张艺谋的电影比较喜欢,那么,我也来浅谈一下张氏影片。
听说过《红高粱》,巩俐的成名作,但是那时候还小,没看过。只知道好多人每天大吼“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
张艺谋靠这部电影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头人。
接着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这一时期,他导演的片子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元素,农村风格,以女性为主题,表现了在封建礼教下,妇女的斗争与反抗。当然,这一时期,也是他与巩俐搭档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电影的用色,还是构思,都很“中国”。
与巩俐的后期合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格有所改变,感觉与之前的片子有所不同,但是说不出哪里不同。
之后是彻底的决裂。
《有话好好说》,启用新的女主角“瞿颖”,内容一点没记住,就记住了本山大叔在楼下用家乡话喊着“安红”。
《一个都不能少》,这一部片子,我很用心的去看,很感动。张艺谋开始沉寂下来,用心拍的一部好影片,朴实,质朴。
《我的父亲母亲》,是章子怡的成名作。很可惜,我至今没看过。但是看过几个片花,章子怡在草地上追着跑着,扎着两根小辫儿,一双纯真的眼睛看着镜头,我想,就是那时让很多人爱上了这个单纯的女孩子。虽然今时今日她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不耻。
《幸福时光》,也是董洁与张艺谋第一次在银幕合作。很多人没看过这部影片,我也没看过。不做评价。
《英雄》,《十面埋伏》 为什么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说呢。类型差不多,都是武侠片。那个时期,国际上忽然流行起武侠风,于是很多导演改拍武侠片,我想功劳大概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大出风头。《英雄》与《十面埋伏》的内容很苍白,看完之后,除了记住强大的演员阵容,留给观众的,没有任何回忆。这大概是张艺谋影片颓废的开始
紧接着,巨额投资拍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后来被很多电视剧口水,如“除了记住那白花花的一片,什么也没记住。”《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雷雨》,如果,是20年前的张艺谋,我想,他完全能拍出让大家记住的影片。但是,这一部电影,是江郎才尽的张氏所拍,就算是他与巩俐的再度携手,就算是有无数各鳌头,依然无法掩饰影片的内伤。瑰丽,庞大,性感,阵容强大,所有的用尽,依然无法改变一部烂片的事实。
其后,张艺谋筹备2008奥运会,没有拍片。题外话:2008奥运会开幕闭幕式,我还是很喜欢。非常浓烈的中国元素。水墨,张氏的觉醒。
《三枪拍案惊奇》,看过片花,小沈阳的二人转,转得我的头大。这还是我曾经喜欢的张氏影片吗?
张艺谋影片的衰败,宣告一个影片时代的逝去。但是,他们留给了我们无数的快乐与回忆。

作者: 开心88    时间: 2010-2-23 22:53
我小时候只记得有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学校组织看的,我当时记得我们校长哭得把衣服袖子都擦湿了
作者: ╰☆曉妖精    时间: 2010-2-23 22:56
还有很多好电影,等着有心人给我们写点什么,产生共鸣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2-23 23:43
本帖最后由 蓝银杏 于 2010-2-25 09:10 编辑

啥时候把楚南也逼出来写点东西,让他也费点神,让我们养养眼
[MP=300,65]http://rzsf.com/music/music/my music/妹妹你大胆往前走.mp3[/MP]
哥哥你继续的往前写啊~~~
作者: Yiwang    时间: 2010-2-24 00:01
我小时候只记得有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学校组织看的,我当时记得我们校长哭得把衣服袖子都擦湿了
开心88 发表于 2010-2-23 22:53



    不知道我印象中的那部电影是不是就是这片名

只记得影片里有个弱智孩子,每天抱着个熊猫娃娃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

记得当时家里还是黑白电视机,两个按钮,一根天线的那种

不记得是哪个台播放的了!当时我和我妈,表姐看的直抹眼泪!

只是当时年纪小,很多情感都还不能理解,仅仅只因觉得剧中的弱智男孩可怜而难受伤神

很久远的回忆了……回想起来还属这部影片记忆深刻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2-24 00:26
本帖最后由 蓝银杏 于 2010-2-24 00:33 编辑

妈妈,再爱我一次说的是有个精神病医生,偶然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
当年其母与父相恋,但遭长辈反对,另外为其父娶妻。已经怀孕的母亲独自在生下孩子抚养长大。
数年後,其父之妻经证实不能生育,长辈为了延续香火,用尽办法把孩子要回。后来其母失足跌下楼梯成为疯妇。
18年後,医生终於找到母亲,以一曲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唤醒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相认大团圆。

小时候看,都是带手帕进去,看那个母亲拿剪刀给自己接生时,真是觉得可怜
作者: ←痞子狼∈    时间: 2010-2-24 10:10
嘿嘿```我印象里只记得在北门电影院看过``大决战``和世上只有妈妈好``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4 12:13
谢谢有这么多的朋友喜欢电影,我们来一起继续......
   第三节  京腔京韵自多情--京派电影
电影是一个舶来品,传入中国最早的登录地点就是北京,那个时候叫“拉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是从国民党手上接过来的,1949年10月1日正式改成现在的名字,可以说是跟共和国同龄,时间比上海和长春要晚一些。
    前面介绍的很多电影大家没看过,原因是那个时候还没出生。但是我想这不应该成为理由,就像我马上要介绍的影片一样,拍摄的时候我也没有出生,后来才一部部慢慢的看完。其实我们要感谢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老一辈电影人,没有他们的传承,我想不可能有今天这些绚丽的光影。
    先看看北影场有那些大作吧:《早春二月》、《骆驼祥子》、《祝福》、《横空出世》、《青春之歌》、《林家铺子》、《一声叹息》等等。
    再来看看他们的编导演阵容吧,那更是让每个略有中国文化基础的人瞠目结舌。
    编剧中有老舍(近代中国著名作家)、夏衍(原文化部部长)、杨抹(中国著名女作家)、矛盾(这个不用我介绍了吧)、王朔(当代著名作家)。
    导演有谢铁骊 (代表作《早春二月》、《知音》、《包氏父子》等)、凌子风(代表作《骆驼祥子》、《李四光》、《红旗谱》、《边城》等)、崔嵬 (代表作《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冯小刚(代表作《不见不散》、《大腕》、《手机》、《集结号》等。
    至于演员阵容我就不作解释了,大家看名字就知道了: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张丰毅、斯琴高娃、陈道明、许晴、白杨、李雪健、李幼斌、谢芳、 康泰、于洋秦怡、张国立、葛优、刘蓓、徐帆、傅彪等等。
   
作者: 缘源    时间: 2010-2-24 13:13
提起这些老电影,对于当时我们这些正在成长小伙伴来说,时逢温饱位一的岁月,看电影绝对隆重、快活、似像过年,所以定会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和看电影的过程。全神贯注的捕捉那每一幅画面,倾心聆听那每一句台词,凝目紧盯那每一个故事细节,不知不觉地模仿那每一个人物的动作,自始至终都聚精会神地将电影看完,直至银幕上“完”字的出现。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忘我投入,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对看过的电影里面的台词都能够铭记于心。若能先于他人看了部新片,骄傲是相当的了,伙伴们会无数遍地聆听你讲述那荡气回肠的真情故事,会反复地幻想着你勾描的鲜活亮丽的人物形象。

记忆中的影片台词确实是茁壮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朴实优美、朗朗上口、无法释怀。如今,人们往往苦等一年,方能在某些片子中逮到那么几句台词,而当年影片中溢彩的台词可以让人们信手拈来。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我代表人民代表党枪毙了你。”
“你们撤,我掩护”诸如此类的台词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
“高,实在是高”、
“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等匪言匪语,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
有意思的是,对讲机开始流行时,“地瓜地瓜,我是土豆”也被重新“发扬光大”。
即使到了网络时代,“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仍然是新生代最爱用的开场语之一。

难以忘却是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只要是“打”的电影不厌其烦地看是中老年影迷的共同体验,好听、好玩的台词可以如流般倒背,并在不知不觉中谙熟于心,时至今日依然成为说笑打趣的佐料,保证张嘴就来。《上甘岭》、《地道战》、《红孩子》等战争影片是伙伴们的最爱,
“我保证世界闻名”那时风靡的很呢;
结巴特务说的“谁火…火,火了”的话,一度真是“相当”的火。
那个时候,三、五伙伴一聚堆必定会拿着自制的、五花八门的“刀”、“枪”,疯狂地玩起打仗的游戏:赢了,学着黄敬波捋胡子的样子挤眉弄眼地说:是我黄敬波回来了,是我,,我还活着?于是摇头晃脑地得意一番;急了,
学日本鬼子松井 “牙格几几”、“死啦死啦”,洋相毕现,出尽丑态;输了,有的会点头哈腰地“历史上我是罪人”,或“我杀生成仁”地学反派状,有的会高呼“打倒。。。。。***万岁”学英勇就义的样子,
“死”时学英雄牺牲的样子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人效仿最多的,反正不把“这是我的党费”等话说完就不能闭眼。尔后,小伙伴们笑作—团,高兴地哼着用《地雷战》里的调子自编的词儿:“队长呀,麦子麦子呀,今天不收明天不收后天没有啦” 、“太君土八路抢走了我的枪”,或是哼着《地道战》里老忠去敲钟报警的那段音乐,各自回家“米西米西的干活”去了,现在每每想起这些依然忍俊不禁。

怀旧有时候就是小众的,哪怕有三两个知己呢,更何况那时争着抢着观看电影的影迷还是很多的。重拾那些老台词,哪怕有一句两句的台词能够唤起彼此美好、快乐的温馨回忆足矣。
作者: 云游777    时间: 2010-2-24 15:34
个人感受:
《渡江侦察记》和《洪湖赤卫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老中国电影,虽然不是最好的。
《罗马假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唯美,唯浪漫。
《渡江侦察记》让我学会了青蛙的叫声,口技,记忆犹新。
《洪湖赤卫队》是江汉平原的故事,我们熟悉的场景。应该评一下。
老电影还有《车轮滚滚》《南征北战》和《高山下的花环》等
作者: 张打油    时间: 2010-2-24 23: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2-25 09:04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
[MP=300,70]http://image.club.china.com/twhb/1011/2009/11/12/1258002172323.wma[/MP]
以前很喜欢听白桦林的吉他伴奏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5 10:29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5 12:58 编辑

http://www.xgfssq.com/gq_1/dwc.mp3   
    感谢上面几位的回复!北京电影只准备说两部,《早春二月》和《骆驼祥子》。原因很简单,第一我比较喜欢,第二都是可以称为大作的作品。
   《早春二月》
   1963年拍摄的《早春二月》可以称为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几经波折,从最开始的大毒草到后来成为中国经典系列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取自柔石先生的小说《二月》,由夏衍先生极力推荐,上百次的易稿,最终由谢铁骊编剧、导演完成。柔石一生致力于反封建和求自由,其作品带有很明显的批评倾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加上编导演严格认真的创作态度,于是一部好作品终于问世。
   大家对孙道临肯定不会陌生,其英俊的外表、儒雅的风格是个人表演的招牌,可以称为一代大家。孙道临饰演的萧涧秋,深沉、含蓄、质朴,他内心炽热的情感与外表的沉着、从容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饰演的陶岚也很出彩,由旧中国老一代明星上官云珠饰演的文嫂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该片反映了当时追求理想和自由的知识分子在传统礼教和封建势力之下的无奈和彷徨,体现了柔石原作想要表达的基本思想。
   全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含蓄,配以很凄美和幽怨的音乐和江南水乡的背景,都成为该片成功的因素。
   “虽然二月已经是早春来临,但还是那么寒冷彻骨!”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5 11:38
    《骆驼祥子》
  老舍先生作品,198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完成,也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作品。
  看那种字正腔圆的京味电影还是得从这部电影开始说起,其实比这早的有几部,比如《茶馆》、《龙须沟》,其实也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对于北京人的印象也大多从这几部电影奠定最先基础,除了所有人物满嘴流利的“京片儿”,更多是对北京人对于事物的一种态度认知和一种长期在皇城根下的自豪感。
  这部作品也是所有中国电影演员在学校里的必修课(另外一部是《雷雨》),因为在众多人物的性格里往往可以找到跟自己相近的类型。
  张丰毅本来是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完全没有表演基础,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走上舞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演技也得到极大升华,人们可以从《赤壁》中看到其深厚的表演功底。
  斯琴高娃凭借《归心似箭》走入人们视野,也是一个靠演技征服观众的高水平演员,在这部电影里饰演的“虎妞”相当出色。
  凌子风导演相当忠实于原著,以一种悲剧的笔触来刻画老北京那些生活在最低层的“小人物”,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骆驼祥子》原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同样,电影《骆驼祥子》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具有相同的地位。
作者: 清歌断弦    时间: 2010-2-25 12:14
写得真好,认认真真看完,只会说这四个字。

同时也很汗颜,上面的电影,真的是一部都没有看过。
但是仅仅从楼主的字里行间,已经能深深的感受到那一代人的感情,能感受众多热爱电影的人们满腔的热情,和那一代人认认真真的电影精神。

现在想来,因为小时候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热闹的地方,所以错过了这许许多多的经典。
我记忆中的电影,已经只剩下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南京大屠杀。。。。
就这仅有的几部有印象的电影,那时候已经在心里留下烙印。

人这一辈子,不能没有精神食粮,而你们,无疑是十分富裕的。

如果有时间,我愿意来重温这些电影。
现在的电影让我越来越失望,高科技的虚幻,仅能带给人们短暂的快乐,浓厚的商业性质,快餐式的电影模式,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去欣赏一部电影,能触碰我内心深处的电影,看完那部电影以后,能让我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而不是看完以后,心头一片空白。

向老一代的电影人致敬!向楼主以及和楼主一样真心热爱这银色光影的人们致敬!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5 15:03
  下面到了该大书一下的上海电影的时间了,这个曾经在中国最辉煌的地方......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5 20:46
个人感受:
《渡江侦察记》和《洪湖赤卫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老中国电影,虽然不是最好的。
《罗马假日》 ...
云游777 发表于 2010-2-24 15:34



    有几部电影将在后面专门介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专题中介绍。
作者: 笙萧琴瑟    时间: 2010-2-25 21:04
记得最早最深刻的是一部叫什么黄金镖的武打片 北门电影院那里看的 那时候放学走那里路过 看见那几个字就很激 ...
刘雨潇 发表于 2010-2-23 10:39



    《金镖黄天霸》好吧,那个黄天霸不晓得几帅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5 21:06
《金镖黄天霸》好吧,那个黄天霸不晓得几帅
笙萧琴瑟 发表于 2010-2-25 21:04



    住在电影公司的人来了....
作者: 笙萧琴瑟    时间: 2010-2-25 21:06
北门电影院放过的片子我都看过,哈哈,只是印象不那么清楚罢了,嘿嘿,队长,我天天泡到面里看免费的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5 21:09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6 11:23 编辑

http://shfile.focus.cn/file/7008/hhhhhhh.mp3  
     第五节  风从海上来--海派电影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旧中国的繁华写照。
   这是一个道不完的话题,如同北京人的骄傲,上海人有自己的天堂和梦想,这个号称“冒险家的乐园”的地方,充满了诱惑和陷阱,很多人发迹了,很多人为别人作了嫁衣。就像现在高丽棒子想去上海发财一样,钱钟书老先生很多年前就说过“一起来的那些脸色苍白法国人进了巡捕房之后,慢慢的脸上有了血色”。但很多人却义无反顾的扑上去了,哪怕输得一败涂地......
   回顾中国的电影史,上海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北京拍摄了默片《定军山》之后,上海立刻拍摄了《神女》和《渔光曲》一批黄皮肤的影星跃然于世,那些如鲜花一样开放,最后凄美结束的明星你们还能一一的记起吗?赵丹、周璇、蝴蝶、阮玲玉、王人美.....甚至还有后来的蓝萍。“霞飞路”、“外白渡桥”这些名字熟悉吗?
   被外国电影人称为“中国电影最美的奇葩”的《马路天使》主题曲“天涯歌女”一一给我们讲述他过去的荣耀和辉煌以及那些底层人物的悲喜人生。
   
作者: 笙萧琴瑟    时间: 2010-2-25 21:11
队长,我就不是住电影公司的咧,硬是住在电影院里面,端到饭碗在里面看,坐到放映室高凳子上看
作者: 任我行    时间: 2010-2-25 21:15
好的话题熟悉的电影`~好的文采犀利的笔锋~~好听的歌曲熟悉的旋律~~这样的文章引的我无法在继续沉默~~看的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勾起了无数的回忆`~什么也不说`~一个字`~好~~~
作者: 叶知秋    时间: 2010-2-25 21:17
教主大人又重出江湖?你的行踪和你打滚技术一样高深莫测啊,呵呵,好久不见,欢迎来十一的场子逛~
作者: 任我行    时间: 2010-2-25 21:17
北门电影院放过的片子我都看过,哈哈,只是印象不那么清楚罢了,嘿嘿,队长,我天天泡到面里看免费的
笙萧琴瑟 发表于 2010-2-25 21:06



    恰麻花个队伍~~
作者: 任我行    时间: 2010-2-25 21:19
教主大人又重出江湖?你的行踪和你打滚技术一样高深莫测啊,呵呵,好久不见,欢迎来十一的场子逛~
叶知秋 发表于 2010-2-25 21:17



    哈哈`~新年好啊`~还不是要谢谢队长的文章和十一的场子`~约个时间聚哈`~~~
作者: 笙萧琴瑟    时间: 2010-2-25 21:24
恰麻花个队伍~~
任我行 发表于 2010-2-25 21:17



    那个年代能洽到麻花就是本事[em15]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10-2-25 21:40
感谢嗯之这些老贩子抬庄列
作者: 楚南心史    时间: 2010-2-25 22:04
除了实力,还有经历,这样的帖子也只有飞鹰兄能游刃有余。清歌断弦的回帖说得多好,那一代人是富裕的,因为有这么多值得回忆的精神食粮。

笙箫琴瑟你多幸福,简直让人嫉妒,能不用买票端着饭碗坐在电影院看电影,居然还没人揪你出去。我们当年可是和查票的斗智斗勇啊,好不容易混进去,看得正带劲时,突然远远的手电筒灯光乱晃。然后就是狼奔豕突,到处乱窜,排椅底下,柱子后面,只要能藏人的地方,最后结局,大多是被带离现场。当然顽固分子们又趁着下一次进场机会卷土重来。

偶有一次持票进场,那滋味,环顾左右,洋洋自得,眼神还特意挑衅把门的查票的,巴不得他来查票,然后像孔乙己般排出了五厘米来长,两厘米来宽的“大”票,傲然而进。

彼时的快乐,有时仅仅需要7分钱(一张露天电影票)最多不过2毛(影院内),是如此的清贫又多么的富足。

继续期待楼主的续帖。
作者: 叶知秋    时间: 2010-2-25 22:33
感谢嗯之这些老贩子抬庄列
刘雨潇 发表于 2010-2-25 21:40


花香不怕枝头浅,酒醇何惧巷子深?都来态你的桩,你是不是也应该积极点把这个版块发扬光大列?虽说年龄差上一截,老大哥的的帖子还是勾起俺颇多回忆,记得几年前在赤壁论坛涂鸦过一篇名为《北门影院》的帖子,也是怀旧气息极浓,但比起你们这些经历颇多的前辈来说,实是难登大雅,期待更精彩的后续~
作者: laomao    时间: 2010-2-25 22:45
感谢飞鹰这个帖子把我带回了那些我生命里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中。。。真的在我们那个年代,看电影是我们主要的精神食粮。所以有关电影的一切就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和生命里。在看这个帖子的时候,每一句话都勾起了我很多很多的回忆和感慨,真的没有什么能说的了,就让我随着楼主的笔墨,带我回忆我的青春吧。。。
作者: 刘雨潇    时间: 2010-2-25 23:25
影响深刻 有在看电影过程里 电影胶片坏掉的时候  停电来电的时候 屏幕中都会出现一个正在倒数的数字 有时候会跟着边上的人一起喊 7654321开始 那种简单的快乐 到现在确实找不到了
其实看天堂电影院这部片子 会回忆起很多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事
当初公司也有个承包的电影院 用公司的大礼堂改造的 我们经常会溜到后面去看机器 看电影是如何播放出来的 有时候看见地上有废掉的胶片 小孩子都会冲上去抢回去 那时候经常停电 可电影院有自己的发电机 那时候很多悠闲的夜晚就跟着电影一起度过了 因为家就在礼堂对面 有时候父母不带我们进去 自己也混不进去的时候 在窗台上听了不少电影 记了很多电影台词 跟院子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 那就是我们炫耀的资本 要是谁没看 或者谁不知道 我们都会瞧不起他 由于大人不是经常带我们进去看 混又混不进去的时候 很多孩子经常性的在礼堂上窗户上挂成了一串串的窗帘 把里面的遮挡的纸板挖穿偷看 一些好的角度 往往成为孩子们争抢的焦点 大一点的孩子往往都能占不少好窗户 小点的孩子就只能眼巴巴的在下面看着高高在上的那些大孩子 心急如焚 有时候听见里面在播放打斗场面的时候 很多人都求着上面的人 让他们看会儿 看会儿
我记得那时候也有大片 也会有万人空巷去观影的时候 只是不记得什么片子了 很热门吧 父亲早早的买了票告诉我要去看什么电影 一家人早早吃了饭就出门去电影院了 当时在北门电影院看了一半正是入迷的时候突然停电了 父亲又连忙带我们去大礼堂看 其他的观众也有去现在东洲大桥电影院看的 那时候父母也不过如我们这样的年纪 相比也是爱看电影的缘故吧 否则怎么会出现转场的举动呢

小时候北门电影院看的最多 还在那露天电影院看过一俩次 其次就是大礼堂了 去的最少 去东洲大桥电影院的不算太多 但父亲带我去的是最多的 自己一个人看的最多的 就是公司楼下大礼堂的了 由于近父母不担心 到是一个人经常进去看 有时候也会逃票 有时候也会挂在窗户上 扣个小洞看 算是在电影里渡过了年少岁月吧

最雷的是在六米桥电影院看过的一场电影 那时候好像是暑假 94年95年左右吧 居然是徐锦江的金瓶梅 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雷啊
个人觉得六米桥电影院是最好的电影院
作者: 魔女天使521    时间: 2010-2-25 23:46
本帖最后由 魔女天使521 于 2010-2-25 23:48 编辑

    看电影,在我的孩提时代不算是很奢侈的消遣。

    父母工作单位有修建的很漂亮电影院,天凉时在院里看,经常有发的福利票,热天每隔几天也会有免费的露天电影。爸爸是位电影迷,还订阅了“大众电影”杂志,捕捉“最新最炫”的荧幕消息,使我也耳濡目染了荧屏上下光怪陆离的新鲜事儿,对文艺的爱好也起源于此。

    看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已经不记得,但是有两部片子却记忆深刻:“神秘的大佛”,“画皮”。这是那个年代的惊悚大片,孩提时代的我因这两部片子晚上睡不着觉,害怕大佛里的神秘蒙面人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害怕画皮里的妖怪突然在我家里的某个角落露出那狰狞的脸,呵呵!

    儿时的露天电影院留给了我无尽的怀念:每个周末吃完晚饭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姐姐搬着小凳子去占位子,和同样搬着小凳的年龄相差无几的小朋友们比谁去的更早,谁的手脚麻利,用粉笔画地盘,占到荧幕正前方的有利地势是最洋洋得意的一件事......

   啊~~飞鹰勾起了我已经快淡出心底的儿时回忆,那童真,那纯真的年代,那只有单纯的开心快乐不懂忧虑,烦心为何物的年代,真不想长大!

    你的影评文章只是一个引子,看过你文章的朋友无一例外的在回忆着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多好,让我们都能借此找回久违的童趣,让我们在久违的童趣里再次感受那纯纯的,那无邪的,那简单的快乐~真不想长大!!
作者: 湮灭    时间: 2010-2-26 07:57
搬个板凳坐着等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6 09:16
   谢谢上面各位的顶帖,我想这个帖子想要达到的效果已经有了。
   其实写贴的初衷就是让大家重温小时候带给我们快乐的事,始终有一份童心和爱心面对现实不一定都如人所愿的生活,少一点抱怨、多一份感激,仅此而已,我就满足了。
   自帖子发出来之后,很多坛友都用了很大篇幅顶贴,相信都是用心之作,在这里就不一一点名致谢了!
   虽然写得很累,但我一定会高标准的完成,以不辜负各位的厚爱!  
  


   上面都是题外话了,下面我们继续......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6 09:18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3-1 16:49 编辑

http://mfiles.sohu.com/women/tianyagenv.mp3
   三十年代的上海光怪陆离,集合了当时中国最前卫和最时尚的各种元素,在整个亚洲也首屈一指,跟当时的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并驾齐驱,中国最先的电影就从这里开始发展了。
   缘于中国人的聪明,很快就有了很多无论在规模和演员水平方面也能独树一帜的电影公司。《马路天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产物。
   《马路天使》
   周璇曾经说过,她一生没有什么满意的电影,除了《马路天使》,赵丹也曾经说过,他真正的演员生涯是从《马路天使》开始的,可见这部电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1937年由上海明星影业公司出品,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更有一些外国的影评家说“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都市生活情节,到现在也难以有超越”。
   其实这是一部真正的写实影片,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旧上海最底层的人们,戏子、吹鼓手都是当时地位最低下的人。然而,正是这样生活的人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美好,它告诉现在的我们一个真理:生活的美好与否,真的跟金钱无关。
   同时,这部电影也造就了赵丹和周璇这两位超级明星,其实我才知道这两位名字的时候是不认同的,直到看了他们很多电影后,也慢慢懂事后,我才发现“电影皇帝”这个称呼真的只有赵丹可以配得上、“金嗓子”这个称呼也只有周璇才能拥有。
   赵丹,中国最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是电影界一位艺术大师级的人物。主要电影作品:《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女》、《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等。如果大家有时间,我建议去看一下《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这也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把一个身怀理想的***员演得几近完美,特别是嘴角露出很轻蔑微笑那些场景,使我终身难忘。
   周璇,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被誉为“ 金嗓子”。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并主唱过电影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电影《马路天使》中饰演女主角小红,并在影片中主唱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银幕偶像。主要作品还有《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长相思》、《歌女之歌》、《莫负青春》、《忆江南》、《夜店》等。她顽皮的表情、甜美的笑容,中国电影界似乎还无第二人可比。而周璇的歌声至今仍在各色场合流淌着,与今天的时尚依旧显得那么合拍,有一种老贵族般的华丽气息透过歌声流泻出来。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6 09:18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6 15:53 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依旧保持了中国电影龙头的地位,中国人最熟悉的那几部电影也源自上海,比如:《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等,给刚刚解放的国家提供了很多优秀影片。
    特别是文革结束后,一些新思维的电影也最先由上海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前面介绍过的《巴山夜雨》、《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等都是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
    有外国的经济学家作过调查,凡是社会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频发的时候就是电影创作的高潮期,而且这个时期制作的电影也有比较丰富的内涵,在全世界都如此。说明了什么呢?当人们物质匮乏时,精神层面的享受往往会提得更高。
    这个时期有一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人到中年》值得我们一书。之所以放进这个章节,完全是由于主演潘虹和达式常都是上海人,我总会不自觉的把他们归于上海电影的范畴。
   单写这部电影有些我自私的地方,虽然这部电影不可能像很多名片那样在中国的电影史里留下很重的一笔,但也算得上是一部好片,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电影的主人公跟我父母是同行:都是医生。
   《人到中年》
   该片属于反省“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批电影,片中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沉闷生活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影片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围绕陆文婷(潘虹饰演)的境遇,反映并思考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同时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
   我开始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并不十分深刻,只依稀记得潘虹充满忧郁的眼神,后来是通过我父母对电影的评价才知道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反映当时情况很真实,也明白了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受的磨难和坎坷。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2-26 09:18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2-26 15:59 编辑

   说到上海电影,就不能不说一下上海电影译制片了。
   孩提时候,外国电影看得比较少,只有几个跟我们比较友好国家的电影轮流上来“炒现饭”,那个时候不是有一段话吗:“中国的新闻简报,阿尔及利亚个偷枪偷跑,越南个飞机大炮”。
   上海由于接触外部社会比较早,在“文革”前就有很多优秀的译制演员和电影了,但当译制片这朵艺术奇葩正待艳丽怒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摧残了文艺的百花园,译制片这朵小花自然难以逃脱凋谢的厄运。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国影片成了“封资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侥幸的是上译人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着译制片的创作。
   1979年后,上译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一大批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出现在了中国的荧幕上,比如:《简爱》、《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等,也记住了一大串难以忘记的名字:毕克、尚华、乔榛、童自荣、刘广宁、丁建华等等。他们可以说是中国配音演员的巅峰,遗憾的是现在的配音演员跟他们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当时那些没有经历过旧中国的国人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见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带给我们的冲击。明白了西方人在人性方面的美德和传承,拉近了我们看世界的距离。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2-26 09:41
唉哟,摔得好疼
作者: 赤壁子龙    时间: 2010-2-26 11:31
飞鹰的帖子让我这几天一直沉浸在儿时和年轻时的美好回忆中 这篇帖子也成为昨天我们几人聚会时最多的话题 三个人说个不停(飞鹰 老毛和我) 六个人听得是一头雾水(痞子狼 湮灭 金城 祥云公司 小黑夫妇) 但从他们专注的听讲 津津有味的体会 和那羡慕的眼神中 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自豪 经历过那种精神食粮第一的年代的自豪
小时候我看电影是很方便的 第一 住家离北门电影院很近 步行2分钟 第二 在家就能听到从电影院中传来的对白 第三 沾父母的光 只要是新电影 全部都是凭票入场 位子还绝对是一等 在很多人在以看一次电影为最快乐和荣耀的时候 我没什么感受 那个时代 虽然一张电影票才一毛钱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讲 绝对是一种高消费 并且电影票是很难买到的 那时候 基本没业余的生活 没有电视 没有歌舞厅 哪个家庭有台半导体 那就算是相当的不错了 只要是电影院放新电影 那买票的场面 绝对比现在粉丝看偶像还要壮观
可以说 那时候的电影 我基本上都看过 是电影伴随我的成长 到初中的时候 家里还订阅了《大众电影》杂志 也让我更加的了解了电影 电影的中的英雄人物影响着我的思想 也映射到我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小时候看英雄电影 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党 “我是王成 我是王成 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多么熟悉的电影对白 不知道可以引起多少人的共鸣  初中时候的功夫电影 特别是《少林寺》 让我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功夫 他也让我得到了到现在为止 还算是健康的身体 还有一些爱情电影 让我懵懵懂懂的知道了一些关于爱情的事 再后来 入伍当兵以后 就很少看电影了 港台电影的泛滥 也让我学会了什么叫黑社会 什么叫义气 什么叫江湖
飞鹰的帖子太好了 引起遐想和回忆一大片 暂时先说这么多 期待着你的后续 期待更多的回忆和共鸣
作者: 十八口丁    时间: 2010-2-28 20:40
小时候因没钱看电影.我翻过电影院的墙.也偷过爸妈的钱.还挨过爸妈的打吗.那年月只要听说那儿有露天放电影.
我就是不吃晚饭也要跑去.真可说得上是不顾一切.
作者: 十八口丁    时间: 2010-2-28 20:52
回复 73# 十八口丁


    顶一张电影海报
[attach]132432[/attach]
作者: 蓝银杏    时间: 2010-3-1 08:55
小时候在北门电影院,有一次每个人都戴一幅眼镜看电影,不记得叫什么名字啦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11:33
小时候在北门电影院,有一次每个人都戴一幅眼镜看电影,不记得叫什么名字啦
蓝银杏 发表于 2010-3-1 08:55



    《魔术师的奇遇》,立体电影。现在称为3D电影。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11:49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3-1 12:09 编辑

      第五节   战旗飘扬 军歌嘹亮--八一厂电影
  每个人看见这个帖子的最先印象一定是小时候看电影的故事,那要是问大家,小时候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我想一大半的人会回答:打仗的。
   我们这一代人在一个崇拜和弘扬英雄主义的年代里成长,战争题材的影片占据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最大比重。连学校安排“包场”的电影也大都是这种类型的。比如《红孩子》、《黄河少年》等等一些。
   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了大量的战争题材影片,我们姑且不论政治和其他因素,起码相当多的一部分是拍得很出色的,也为我们文化生活很枯燥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民支队》、《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诞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异彩纷呈的电影画面,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一页。
http://9122.qpcity.cn/5281/mp3/zgrmjfjjg.mp3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11:49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3-1 12:46 编辑

   无论是我们这一代还是我们的上一代,对两个明星印象都十分深刻我想,如果那个时代也流行追星的话,我想他们一定拥有最多的粉丝。这就是八一厂的前后两任厂长、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心刚和王晓棠。
   说到这鼎鼎大名的两位,就不得不说一下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火春风斗古城》
   这部由著名导演严寄洲执导的优秀电影描述了抗战时期华北某古城我地下党组织对敌人进行策反斗争的故事。故事情节惊险曲折,表现出***员崇高的革命气节。作为一种特殊的战场,创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古城的风貌,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在这里展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为一种特殊的战场,创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古城的风貌,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在这里展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扮演男主人公杨晓东的就是王心刚,在这部电影中表演出色,虽然不能称为他演艺生涯的最巅峰作品,也足够值得称道了。另外,他还在《寂静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25部影片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同时扮演金环和银环的王晓棠,准确地把握了两姊妹迥然不同的性格,将金环的刚强泼辣与银环的文静善良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令人赞不绝口。王晓棠另外一些主要作品包括《神秘的旅伴》、《英雄虎胆》、《海鹰》、《鄂尔多斯风暴》等.十年动乱期间,王晓棠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直到1975年才重回电影行业,先后执导了《大转折》、《大进军》、《较量》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大片。后接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多才多艺的王晓棠,在演员、导演和行政这“人生三部曲”中,给自己画上了一个最漂亮的句号。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13:23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3-1 13:59 编辑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之所以被我写进八一电影,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是一部反映战争的电影作品,第二,主演唐国强当时还是八一厂的当家小生。
   《高山下的花环》
   其实这是一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中里程碑式的作品,甚至颠覆了我们以前很多约定俗成的观点,这和近几年出品的《集结号》有相同的作用。
   在我们心目中的解放军,一定是英勇善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但很少有文学作品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军人的心理,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一部作品反映一个人从男孩到男人再到军人的心路历程,但处在那个年代的李存葆作到了,大胆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部队生活的复杂性乃至阴暗面。在描写战士方面,注意写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哪怕是通过缺点体现出来的个性。也没有仅仅写官兵们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烈行动,而是写出他们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正是这种描写使解放军官兵成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也使得走下神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加可亲可爱。
   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唐国强,他也是这个时期八一厂最红的演员,凭借其英俊的外表,帅气的气质已经出演了多部电影,从《南海长城》、《小花》、到《今夜星光灿烂》和《孔雀公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由于过于漂亮的外表,被人们作为了“奶油小生”的代表人物。而出演《高山下的花环》,又因为可以展现很男人的一面,所以他在这部电影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唐国强后来的演艺道路就比较宽了,出演了很多广受欢迎的角色。这些大家都看过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作者: 沙子    时间: 2010-3-1 15:14
终于看到几部熟悉的电影名字了,我继续等,呵呵!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16:19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八一厂开始了一系列大动作,这样才有了我们后来看见的那几部巨著《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影片。
   把我们原来对于中国近代战争史那些零星的记忆片段串起来的功臣无疑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虽然我们对于战争这个题材都很喜欢,而且也看过不少反映这个时期各个战场的书籍,但从大荧幕上直观的看到,并且这么真实的跃然于眼前,还是带给我们很多的震撼。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世界范围内可以于这三部电影相比的我看也只有前苏联拍摄的《解放》了。
   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
   自林彪出逃被定性后,在第一部《辽沈战役》中首次以正面人物出现了林彪的身影,这对于整个电影界,甚至社会各界来说都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通过这部电影,所有的观众从正面了解了我们这位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元帅很多已经慢慢被历史湮灭的真容,包括很多国外媒体也作了很多报道。这其实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党和国家是以一种更加民主和求实的原则对待每一个人和事。
   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
[attach]132561[/attach][attach]132562[/attach][attach]132563[/attach][attach]132564[/attach]

http://www.56.com/p2_65956932.swf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16:44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10-3-1 16:54 编辑

    《大进军》系列电影共4部,1995年初开始拍摄,包括《解放大西北》(上下集)、《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歼》、《大战宁沪杭》(上下集)。
    《大进军——解放大西北》描写的是以彭德怀为首的一野大军横扫大西北之顽敌,彻底解放大西北的战斗过程。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纪录了我军百万雄师,千帆竞发,攻破长江防线,冲进南京总统府,浴血博战大上海的历史画面。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展现的是四九年十一月,我刘邓大军在第四野战军的配合下,在云贵川三省摧枯拉朽,横扫敌军近百万的历史画卷。
   《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呈现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我第四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铁师洪流,势如破竹,席卷两广、直捣镇南关的历史画面。
    这三部电影较之前几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来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拍摄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战争场面更加逼真也更具冲击力,在人物塑造方面仍然比较细腻和丰满,这也是中国战争题材影片一贯坚持的传统作风。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替了原来影片里口号式的教育模式。

   另外,胶片冲洗水平更趋完善,后期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attach]132565[/attach][attach]132567[/attach][attach]132568[/attach][attach]132569[/attach]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3-1 21:34
    其实有关《大转折》的故事情节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一些,这是发生在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的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故事。也因为这个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其实这个故事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出现过很多次,根据《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和电影《挺进中原》等都是其中的某一个点上所发生的,但这样完整的介绍整个战役过程的,《大转折》应该是第一部。
    电影用史诗般的手法再现了当时战事的激烈和残酷,也把刘、邓首长之间那种友谊表现得很感人。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知道了当时的艰辛历程。

   
    八一电影制片厂1996年出品。全片共分上下两集:《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
[attach]132581[/attach][attach]132582[/attach]
作者: 抽烟猫    时间: 2010-3-2 00:00
我只记得2、3岁的时候,在乡里,一张布一拉,然后大家自发的搬凳子聚集到一起看电影。
作者: 小沙    时间: 2010-3-2 23:36
以前很喜欢历史,但学到清朝以后的近代史,就很讨厌了,净是打仗,看着就烦。
打到死得差不多了,鼓励生育,人口暴增,到我们这代又搞计划生育,害得我都没有兄弟姐妹。
作者: 宝贝不比本    时间: 2010-3-24 17:29
同志哥!佩服!佩服!有水平哦!你好敬业O!这么有难度的帖子,真是辛苦你了!明天我选摘点精华转到医院网站。莫告我侵权哦!
作者: 楚南心史    时间: 2010-3-25 15:12
重温一遍,回忆起童年,感慨万千。
作者: OYTJ    时间: 2010-3-31 13:11
顶起!继续!
作者: &左左    时间: 2010-4-3 01:09
完毕?
还有港台片呢
作者: 老青果    时间: 2010-4-3 12:59
重温一遍。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4-4 22:59
完毕?
还有港台片呢
心的左边 发表于 2010-4-3 01:09



    这些时太忙了,等有时间会继续的。
作者: 赤者    时间: 2010-5-14 06:25
细水长流,我也来注一口。
作者: 思乡的云    时间: 2010-6-28 12:53
本帖最后由 思乡的云 于 2010-6-28 12:57 编辑

老耿,还记得这个称呼吗?回想过去就像昨天,期待着再一次重逢,与君把酒再回味从前。
作者: 么么小妖    时间: 2011-2-28 16:37
我也来重温,顶起此贴,小时候看电影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呀
作者: 么么小妖    时间: 2012-3-1 14:08
应某人要求,找出此贴,顶一下,回味……
作者: Yiwang    时间: 2012-3-1 16:35
一年一年又一年啊~~~
作者: 抽烟猫    时间: 2012-3-1 23:38
LS,你这样很容易让我误会啊。
作者: 平虎    时间: 2016-2-12 16:27
张主任:新年好!昨天与牛歌一起喝酒,无意间得知你的网名,今天便在论坛寻找你的网页。

拜读大作,方知张主任的文笔酣畅,底蕴深厚。尤其对影视文学情有独钟、颇有见地。你的许多解析,独显出你对那个时代的沉思和对人性、历史的反省与感悟。作为同龄人,我赞许你的许多观点。

我自去年回来,一有时间也爱上赤壁论坛读贴写贴。但愿共同的爱好,能走近彼此的心灵。我将继续拜读你有大作,期待看到你的新篇。

平虎在这里给你拜年了!恭祝你万事顺意,阖家欢乐!
作者: 螃蟹    时间: 2016-3-3 15:59

作者: 螃蟹    时间: 2016-3-3 16:01





欢迎光临 赤壁论坛 (https://cbrx.071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