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陈天生的名字,如今五六十岁的人应该不陌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因承包官办杂志的成功实践而与郎平、史玉柱等人一道入选“中国青年十杰”。1984年9月18号,《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报告文学《陈天生效应》介绍他的事迹。
对于成天生,大部分赤壁人更不会陌生。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18岁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从这里进入武汉大学读书。
上个世纪90年代,已下海从商的陈天生回到家乡,提出修建赤壁长江大桥,连通赤壁和洪湖市。果能如此,作为湖北陆路交通要塞的赤壁将同时具备水、陆交通便利两大优势,这将成为赤壁(当时称为蒲圻)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力双翼。
1992年11月,陈天生与蒲圻市领导签订了修建赤壁长江大桥的合同。通过他的日夜奔走和游说,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桥梁大师林同炎教授从美国赶来同意担任大桥总设计师。1994年3月,由美国某公司投资1 .5亿美元建赤壁长江大桥的合同在武汉签字。
仅隔几天,地质勘探队伍便开到了由林同炎教授和国内交通设计部门共同勘定的桥址处,开始了地质钻探工作。经过反复论证和紧张设计,一份厚重的可行性报告和成捆的技术勘探资料送到了有关部门手中。陈天生把建大桥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然而,风云突变,世事难料。就在赤壁即将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当头,项目被宣布就此戛然而止,原因是当时国家实行宏观调控,这个计划一时得不到批准。为这座桥,陈天生付出了4年时间的心血,耗尽了2000万元个人积蓄。
几年的辛劳眼看付诸东流,陈天生却只能吞下一肚子委屈的苦水,无奈离开了让他“英雄泪满襟”的家乡。但聊可安慰的是,蒲圻的知名度却因他的高调举动而提高了:由美国客商投资6亿美元、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开工建设了;由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任校长的华中法商大学也已开学了;尤其是距蒲圻仅一公里,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的陆水湖从此闻名遐迩了;一座为拍摄电视剧而建造的水浒城也已迎来了国内外无数的旅游者……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陈天生效应的延续。
如今,赤壁长江大桥的建设规划被再次纳入当地政府的重要日程,陈天生也作为赤壁市招商引资特约顾问被再次请回家乡 。 他 一 篇 又 一 篇 地 发 表 自 己 对 赤 壁 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不知疲倦地带领每一个可能的投资客到赤壁观光考察。一身简装,一双布鞋,年过六旬的陈天生早已将功名利禄置身事外。吃饭、聊天的时候,他习惯性地一根接一根抽烟,旁人能感觉到他的思绪如潮,也能体会到他往事如烟的淡泊和豁达。
当下,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正在赤壁如火如荼地展开,政府招商引资、开放开发的热情持续高涨。赤壁当地的老百姓说,认识陈天生,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一部分。也有人说,应该学习陈天生,希望赤壁能涌现更多的陈天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