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发明家”的执着与困惑 记者刘子川 通讯员李维伟、熊国庆 得意展示新发明 宽敞的农家大院,屋前晒着萝卜、竹笋,屋后是猪圈、菜地,与普通农家并无二致。只是越朝屋后走,隐约听到阵阵沉闷的声音,走进一瞧,原来我们此行的主人公陈斌正蹬在沼液池边,调试他的小发明——“碎浆沼液泵”。 这是11月15日,记者来到赤壁市蒲圻办事处金潭村村民陈斌家中看到的情景。 “瞧,这就是我发明的碎浆沼液泵。”55岁的老陈从沼液池里提出一个长形的机械,憨笑地介绍道。只见碎浆沼液泵沾满了粪便,运作起来还发出一阵阵“嗡嗡”声。看着众人诧异的眼神,陈斌笑着说:“可别小瞧这玩意儿,作用大着呢!” 据他介绍,以往的沼液池都是依靠静态发酵,半年就“瘫痪”没气了,而且一年需做一次人工大换料,那里面又脏又臭,更危险的是易发生甲烷中毒。 而有了碎浆沼液泵,即可实现动态发酵,让里料挥发得更充分,更妙的是,碎浆装置还能将里料变成液体排除,再不需人工清理沼液池,排出的液体还能施肥。 说起自己的新发明——碎浆沼液泵,陈斌有着说不完的话。 执着试验不言弃 老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发明爱好者,从小就爱“鼓捣”新鲜玩意。 据他介绍,12岁时,家里盖房需运石料,他父亲常推着独轮车过沟坎,由于沟坎过深,车轮卡在里面时,推上去很难。看着父亲很辛苦,陈斌灵机一动,在独轮车前方加装了一个小轮,以后每次过坎时,前轮就会贴在斜坡上,父亲只需顺着往上推即可。 长大后,陈斌被分到当时的蒲圻县沼气办工作,当时农村主要烧煤和液化气,沼气需建沼液池,且难以长期良性使用,并不受农民青睐。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他萌发出一个念头: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让沼气池能够长期地良性运作。 从03年起,他便开始了碎浆沼液泵的试验。8年来,他前后用潜水泵、机动自吸泵等20多台泵做试验,光是刀片改进就有300多次,失败一次重来一次。拍着自己的“新发明”,老陈低声长叹道:“这些年,花费了50多万在这里头。” 长期的发明“捣鼓”,大量精力、金钱的投入,却没有直接效益,这让老陈的妻子很恼怒,“花这么多钱做这个,没得一分钱回报,真是个败家子。” 有一次,他做完沼液试验,刚回到房里,外孙就捂着鼻子叫道:“臭外公!臭外公!”一旁儿子也说,“何必要弄这个,既花钱又折寿,一把年纪就别折腾了。” 顶着各方压力,陈斌8年来一直专注于此。每次有了新进展,新的小发明,赤壁市科技局都会及时帮其申报专利。他女儿也放弃了外地的工作,回家帮助父亲搞研发。从2003年到2011年,他共获得了单厢潜式碎浆沼液泵、沼液泵碎浆装置、反刍水压式沼液池3项实用性专利,一种沼液泵碎浆装置发明。 新发明有新困惑 发明成功的陈斌很兴奋,他还托人为产品注册了商标“金沃丰”,凭借当地的推广帮扶,自己的人脉关系,已有山东菏泽、江苏徐州等地的商人看中了他的产品,目前已经销出100多台碎浆沼液泵。 但这个成绩,陈斌并不满意,“我的碎浆沼液泵,还能垃圾处理工程等很多方面,100多台太少了。” 他有着自己的宏伟蓝图,1年内,进入农业部农机产品采购目录、农业部沼气设备征标目标,3年内,实现年销量20000台,满足大多数沼气行业用户需求,并让产品走出国门。 目前,陈斌和妻子都在家里以务农为生,他也如往常一样,经常对自己的新发明加以改进。 “我是一个农民,搞发明已经很不易了。搞市场推广,对我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斌苦笑着说,颇有点无奈。他希望能有商业人士与其合作,将产品向市场推广,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用上自己的新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