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圻人把修《家谱》当作一次隆重祭祖活动,是显示宗族实力和导致宗族斗争的温床,是一次氏族分块普查人口活动。所以发动除本族人外,还联络四乡同姓同族参与,兴师动众场面巨大,耗费人力财力也巨大。通常在年前农闲时就开始“唱谱曲”,清明前后“座局”,整理成册。有的氏族庞大,散居各地人丁甚多,一时搜集整理无法成册,一直要进行二、三年才能就绪。修订族谱,民间统称“序谱”。
据传说修谱从周文王就开始了。周文王当时生育一百个崽,为了防止日后不乱套,分别给儿子定了姓,取了号。并规定每过十六代系统地清查一次,理顺先辈和后生的关系,并成册备查。从此序谱就问世了。年长月久就形成了一种习规。
传说归传说,修谱对于记录家史,查录人丁发展变化,确有一些史学价值。但是,封建把头、绅士、族长利用修谱之机,煽动宗族斗争,盘剥族民、也造成不良后果。
修谱是民间自由发起的,在头人的策划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由十几个人组织专门班子负责修缮工作。一般分为两个班子,一个专门负责搜集材料,登门造册、集资收费。另一个为“座局”,即负责查对史料,文字整理,修增资料等项工作。分四大类成册即:谱头、山头谱、(山场、田园、水系)屋场座落谱,列族谱。每册内容各一,譬如:水系田园座落方位。历史源头,拥有多少数量,分布状况等,并绘成版图。列祖谱记录先祖和历代传世后祖的姓氏,续本录印近代和现代男性的年龄、辈份、出生年月,乃至出生时辰,祖人埋葬地点。女性只记录姓名。
呈谱(即修订成册后进行)接谱,庆典隆重,一般在清明节举行。呈接仪式非常讲究,这天祠堂内焚香燃竹,灯火辉煌,击鼓鸣锣,鞭炮震耳。全族人丁在族长的带领下向列祖列宗四跪八拜。礼毕后,头低手高,在鼓乐声中接过,尔后徐徐后退下,紧接着,宣读族训和族规,或公布修谱账目等项,次后大摆宴席,一饱口福。
修谱费用开支巨大,一般每修一次开支几万,甚至几十万。由族下所有男丁负担,女性不收费。平均每个男性将纳一石谷物左右,可见集资额之高。修谱完毕如有剩余,即用于修缮祠堂,添置公物,有的被族长、头人揣进私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