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悄悄话] 现在,如何做未来的教育?(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步,请微观分析(Micro Introspect),用心理学、认知、脑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关注人和微观的学科,去洞察学习的本质。
80年代,MRI、脑电、计算机等技术推动的脑科学、神经认知、人工智能学科,第一次将“人类学习机制的黑盒子”打开了一角。我们了解到学习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第一次开始了解学习的本质过程是什么,从此教育科学几乎一夜之间从刀耕火种粗放式的状态,跨入了可以精细设计教育方案、测量学习效果的科技时代。当然,这个时代还处于非常早期。
教育和学习似乎在讲一回事儿,但教育是对这一活动的一种宏观的描述,而学习描述的是人在其中的微观、具体的行为。对宏观的回顾可以看到科技在教育中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而只有深入到微观,才能彻底弄清楚学习的本质,才能了解教育该如何实施、科技如何渗透进教育。
专业的内行人,一定能发现,我在第三步用产品建模的思路建构的教育模型里,似乎漏掉了非常关键的一点:教育方法/理念。并非我建模的时候疏漏,而是我确实认为这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变量。
试想一下,就语言教学举例,教同样的词句等语言知识,A理念认为应该还原生活社交场景,让人尽快学会运用,于是从“hello”开始教起;B理念认为应该让人认识周围的世界,于是从名词“Apple、Mum”开始教起。一段时间后,A、B理念或教育方法教出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语言能力,究竟该如何选择呢?而教同样的词句,教大人和孩子,甚至只是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方法也会不一样。教育方法/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深入,在不断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人的个体差异之大,尤其是在儿童早期,非常显著,这决定了教育方法是需要因人而异的(中国哲学的古老智慧)。正因为我们清楚了学习的机制,才能更科学的选择教育方法/理念。理念绝无定法,包括最新的Flipped Class Model,都还是在应用层,有它的适用情境。
我借用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思路,建立另外一个模型来解释未来教育的探索方向。
大家还记得我用互联网产品的思路解读教育的目标,是 “信息(知识)的有效传输+提升人的能力”,衡量其效果就是教育的“效率”。如果我们用信息产品的思路来给教育一个信息时代的定义:
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获取、加工和运用的能力。
信息获取:广义的阅读,各种通道的信息获取都是
信息加工:这是学习发生的重要环节:理解、吸收和记忆(转码、分类和存储)
信息运用:信息的调用。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但各种形式的运用(练习、测试、解决问题)都是学习发生后,个体能力的体现。
在认知范畴内,这个定义可以解释各种领域、一切狭义/广义的教育、学习活动。这里信息包括知识、经验、方法、技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等各种类型的内容。上述三种能力强则效率高。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设计我们的教育产品/服务的目标,就会变得(看似)异常简单和清晰:降低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阻力,提升所有可能的动力。
降低信息获取的阻力:
我们这些数字移民们的大脑不习惯用软件处理大量纷繁复杂信息,因此我们创造了HCI(人机交互)来补充我们的能力。【HCI是在弥补人类进化的缺陷】
信息量太大、纷繁复杂,因此我们诞生了信息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获取和利用信息。【用户体验设计发展多年,其实是在为教育服务做准备】
单调静态的文字信息理解起来困难、枯燥,因此我们将它用多媒体的视频、动画设计来展示,让理解变得更容易,甚至更有趣。【视频、动画的设计将成为人类的另一种语言能力】
降低信息加工的阻力:
不同人的认知、思维模式不一样(左脑VS右脑、形象VS逻辑、图形VS文字等),那么我们给不同特点的人就用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这叫Customize,个性化。
不同人的能力也不一样(有的擅长文字,有的数学更好;能力水平也有高低之分)那么我们给不同能力的人就要提供不同难度的信息内容,让ta在学习中尽可能多地保持在Flow—心流状态。这叫Adaptive,自适应。
私以为,个性化和自适应是未来教育的最重要的两大特征。任何号称未来教育的产品/服务,如果不具备这两个特征,基本都是忽悠。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场景的碎片化,都在为Customized and Adaptive Learning做准备。
降低运用信息的阻力:
将信息还原/重建到场景里。最好的例子是Google Glass和VR。设想一下,当你做饭的时候,眼前不是一页菜单,而是眼镜里每个食材、器具上的标签和操作提示,那是怎样的效果和效率?
经验的沉淀和复用。信息在不断地被记录下来,从文字到声音到图像,而将来“经验”这种隐性知识也将被很容易的记录、分解、再利用。(Quora、知乎是最早的雏形。)
提升学习的动力:
Gamification游戏化:将是最重要的手段。利用“清晰目标、简单任务、明确反馈、及时激励”的游戏化手段,让学习过程充满正能量的动力。
Socialization社交化:这是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毕竟人类是群居动物,社区里经验的分享、游戏化的激励更容易发生。
第五步,请睁眼,从未来回到现实世界,面对荒漠的现状,拿上棍棒石器去找到绿洲和食物。
做教育一定需要理想主义,但创业必须面对现实。现实是父母们还活在应试教育的时代,无论是否情愿,还在为孩子的择校、升学、就业担心。如果未来如此,现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如何解决现实父母的问题,让自己具备活到未来的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们怎么活到未来?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答案,需要我们创业者自己去解决。
但我觉得有一条比较确定的道路:学习的效率。经济学原理是万物发展的背后的无形之手,效率是未来教育和现实状况的契合点。我们很清楚科技就是“嗜效率为生命”(参考Kevin Kelly的《科技要什么》)的。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可以从哪些环节入手,利用最新科技提升学习的效率。
第六步,请厉兵秣马、修炼自身。
首先是个人的修炼:
1st,活在未来,不断“幻想”、视觉化未来的场景。请经常“闭眼”(-_-)。
2nd,学习,因为你是教育公司。保持无知、开放的心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教育需要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当然,我觉得重点要学习了解认知学科、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这些对教育产品设计最有直接帮助的学科。
3rd,理解教育和理解科技。做教育,是要将一些知识做成产品/服务去教会别人,所以我们既要会做科技产品,还要成为教育的专家。只有二者强结合(一定的),才能做对、做好教育产品。无论互联网出身的IT人进入教育行业,还是教育出身的专业人跨入互联网教育,都需要学习成为另一领域的专家。(这点我对IT人充满信心,毕竟我们掌握了先进生产力。但我也得说,教育是科学的,尊重科学规律是必须的。)
4th,开放协作。教育行业从品牌策略上可以学习Apple(比如,“斑马骑士”希望Design for Kids),但战略上应该做Google。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产品也有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很难有一家公司垄断。做好教育产品/服务所需的各种技能很难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聚集。所以公司之间鼓励协作。尤其是创业公司之间—我们已经很弱小,外部环境已经很恶劣,如果我们不协作构建我们自己的生态圈,活下去的可能更小。
然后是团队的组建和修炼:
1st,请用个人修炼的方式要求团队,起码是核心团队。让核心团队清楚现状和未来的差距,做好坚持的准备。
2nd,组建一个多背景跨学科的团队,认知、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开发和教育。
3rd,协作。我觉得这是做教育的创业团队最大的困难和成本。要让一群各有专长,专业背景各不同,但对教育都相对陌生的人,去学习了解彼此的领域,并精诚合作,是很难的,需要时间和团队的耐心。
第七步,马上做,坚持并享受。不做永远不知道。不坚持找不到出路。不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活不到未来。
最后想说,我觉得中国的国情、特殊的文化环境,会催生出与国外非常不一样的互联网教育解决方案,即使形同意也会不同。
这里附上徐给我们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初衷:“其实写这篇的时候,也有些纠结。我其实更希望比较客观地表述和分析(而非表达态度和立场)的是这波教育浪潮里,究竟什么是驱动力,机会究竟在哪儿,到底是IT人还是教育人适合去冲浪。在我看来,这些是可以推理和分析的,这些分析是能站得住脚的,能解释一些本质的东西"...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3
发表于 2014-9-2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围观围观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9-2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围观围观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9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