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6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军人的胜战六问 大国军人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军人的胜战六问 大国军人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

来源:人民前线报
作者:夏忠 潘林军 周峰
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4-05-30 06:47

[url=]11[/url]
分享到:


胜战之问:中国军队的时代之问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重要论述


导读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战斗力是军队兴衰成败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是遵循军事领域活动规律的本质体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努力生成、巩固和不断提高战斗力,都是军队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战斗力这根“指挥棒”把各项工作带起来,对于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以习主席关于战斗力标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遵循,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切实搞清坚持战斗力标准的重大意义,搞清战斗力标准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搞清影响和制约战斗力标准的问题和症结,搞清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的对策办法,真正使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一切工作向打仗用劲,不断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进击。
风云际会,时移世异。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无疑,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历史进军。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必然变革着国际新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必然孕育着时代新课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对于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人民军队,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前所未有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以什么样的能力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以什么样的担当肩负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应负的历史重任?
课题恢弘而厚重,但是必须回答;
使命光荣而艰巨,但是必须承担;
目标远大而紧迫,但是必须实现。
这,就是对我们这支军队、我们这代军人的时代之问;
这,就是对我们这支军队、我们这代军人的胜战之问!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14
发表于 2014-5-31 15:59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顶贴,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32 | 只看该作者

战争年代,百战生百将。“你不懂打仗就不行”,选将的“刻度”是用一个个胜仗换来的。和平时期,选人用人虽然无法通过实战检验,但越是如此,选好人用好人显得更为重要:平时参天大树多,战时才能出栋梁。

试问,若把指挥权托付给那些心思不在谋战、专长不在钻战、工作不在务战的人,党和人民能放心吗?

选人用人是第一风向标。用一打仗之才则战者云集,人人思战就蔚然成风。只有为战选人、以战用人,才能真正形成钻战者留、能战者用、胜战者上的鲜明导向。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军中良将!

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指挥素养的军中良将。

有了这样的良将,有了这样的军队,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有人说,“站在风口,人都能飞起来”。可如果想飞起来,为什么不去寻找那个风口?

我们对胜战追问的过程,不就是为了寻找那个风口吗?从一定意义上讲,敲开了胜战之门,也就把握住了大国崛起之命门。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开启了强军兴军的新征程。

“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现在从未靠它如此之近。”

实现世世代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强军梦想,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军人身上,我们必须用激情拼搏,用生命发力,用能力铸就。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唯其难,才有挑战;唯挑战,才显珍贵。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必将步伐铿锵、不可阻挡,必将谱写出热血奔涌、震撼心灵的强军新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31 | 只看该作者



良将之问

军之大事,命在于将。若是门前烽烟起,几多良将驱强虏

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云:但得辕门能拜将,边墙何用两三重。

可见,从古至今,将帅之才之于军队、之于国家,何其宝贵,何其重要!

国难当头时,君主常常发出“国有疑难可靠谁”的感慨。很多军中良将临危受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军中良将,是昨天战争的需要,更是明天战争的召唤。

什么是良将?毫无疑问,一定是能打仗、打胜仗的。

苏联名将朱可夫不顾“临阵换将”之兵家大忌,在诺门坎战役的紧要关头连续换了3个师长,所为者何?答案只有四个字:能打胜仗。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刘伯承元帅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一心钻研打仗,“自打从军时起,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他利用作战和工作间隙,翻译了大量苏联的军事书籍,陈毅称其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从1946年7月到1947年9月,短短14个月,粟裕将军率部完成6次大的战役,中小战斗不计其数,使整个华东战区成为牵制、消灭敌军最多的战区。地图,就是他心中的战场。经常彻夜研判战势、研究对手,是这位常胜将军所向披靡的“秘籍”之一。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良将应有的风范,更是一种素质、一种本领。

这种素质本领,来自于历练和修为,来自于学习、实践、思考、智慧、胆识的综合作用。

唯有具备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综合的判断力,懂作战、很专业、通联合、精指挥、有个性、能应变,才能使指挥艺术和决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决胜于千里,决胜于人才。”部队能打胜仗,既在练将、更在选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31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图:第十二批选派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出征前向党旗宣示。

新一代军人正以实际行动铿锵作答:

在震区的断壁残垣上,子弟兵以血肉之躯挺起了不屈的华夏脊梁。

在亚丁湾的茫茫大海上,高扬的八一军旗昭示着中国军人的新担当。

在异国硝烟弥漫的土地上,中国“蓝盔部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新盾牌。

他们虽未历尽磨难,但同样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

放眼未来,人们同时还会问:现代战争已从“面对面”变成“键对键”,在连敌人影子都可能见不着的战场上,精神的因素还能起多大作用?

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锐利的刀刃。”

人类战争史告诉我们,无论武器装备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人的战斗意志和作风所激发的力量;无论未来战争打的是钢铁还是硅片,军心士气始终在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今天的战争并没有因为注入了“文明”和“人道”色彩而变得柔情仁慈,相反变得更加残酷、血腥和激烈。

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更要去熔岩中获取奔腾的地火。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迁,都需要我们发扬“硬骨头”“两不怕”“三个绝对”精神,彰显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血性胆气。

真正的军人,从来都把为国家民族献身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们懂得: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那不叫死,叫重生。自己死,兄弟战友生;个人死,国家民族生;肉体死,精神永生。

这便是生的代价,死的意义。

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可至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30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图:军网上震撼人心摄影作品《英雄探妻》

精神之问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走向信息化战场,更需当年那股“气”

拿破仑说过,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元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

“走过天涯还有路,走完绝路再赶路!”

78年前结束的万里长征,是20世纪的人类壮举,它庄严宣告: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GCD人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数倍于己的强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拼死杀出一条生路的血气,在挫折迷惘中闯出一条光明之路的勇气,为天下苍生打江山的底气!

沟壑纵横,激流咆哮。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硬是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路、用枪炮打出了一条路、用鲜血和身躯铺出了一条路。他们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他们时刻面临着战斗考验,战战生死攸关。

长征精神的基因和血脉一直在我们这支军队中传承和延续着。那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及和平年代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们,其身上都洋溢着革命先辈的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

气壮山河的中国革命历程,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功垂千秋的先烈先辈,永远是当代军人最崇敬的光辉榜样。他们是激励后人的一座座丰碑,更是昭示后人的一面面镜子。

当我们把革命先辈称为老前辈时,不要忘了,他们那时也很年轻,充满理想,执着信仰。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军人手中,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战士成为军队主体,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好这样的时代课题:能否接好前辈的钢枪,能否传承好前辈的英雄气,能否续写好人民军队的新传奇新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30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图:某机步旅演练场上一支突击小组正从多方位突入“敌”前沿。演练过程中,他们设置逼真战场环境,出狠招、设险情、摆难题,锤炼部队不畏强敌、敢打硬仗的过赢本领。本网通讯员刘伟摄

大江东去,顺势者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变革洪流的潮头,顺时而动、因机而发、乘势而上,培塑与打赢未来战争相适应的新型作战能力。

“观念代差”比“装备代差”更致命,培塑能力必须先从“脖子以上”开始。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信息化战争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无论你是否准备好,都不可能再去打昨天的战争,这就是严酷的现实。

下一场战争来临前,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把战争制胜机理研究透、把信息要素这个战斗力的新增长点紧紧抓牢,使部队各项建设与新军事变革进程相匹配、与现代战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兵学本质上是“问题之学”,培塑能力离不开问题倒逼。

我们必须对大势寻根究底,对备战刨根问底,对作战穷根寻底。

能力培塑之路,必是发现解决问题之路。唯有紧紧抓住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和重难点,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才能让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

独木不挡风、单兵难排阵,培塑能力关键在体系。

“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海面上。”现代战争中,如果说直接参与作战行动的部队是那冰面上的“八分之一”,那么冰面下的“八分之七”则是一个由侦察、情报、决策、指挥和保障系统构成的庞大支撑体系。

在由这“八分之七”主导战争胜负的今天,再去片面追求那些“一招鲜”的单方面建设、“一枝独秀”的单项冒尖,显然不合时宜,必须坚持系统全面的观点,优化统筹各项建设,使各领域资源有效转化为体系作战能力。

“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培塑能力更靠创新驱动。

在“器”的层面上追赶军事强国,只能亦步亦趋。今天我们看到的“货架产品”,包括世界军火市场上的武器装备、西方发达国家公布的军事理论和局部战争中的打法用法,它们距概念研发至少落后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

正因如此,有军事专家坦言,一流军队设计战争,二流军队应对战争,三流军队尾随战争。想成为一流军队,就应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胜战之道”。

这条“道”上,必须“致人而不致于人”,“以能击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29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图:着眼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需求,组织快速动员演练和实弹射击考核,提升防空作战能力。 图为某高炮分队进行实弹射击考核。本网通讯员郭丁虎 摄

能力之问

能力之痛,是根本之痛。现有本领能否决胜未来,传统本领必然要实现向新型能力跨越

打赢能力乃军队生存发展之本。

从斯巴达人“武士之魂”的长矛横扫,到亚历山大东征军的南征北伐,从成吉思汗的铁骑饮马欧亚,到拿破仑的战法纵横天下……一切皆因其打赢能力而独领风骚。

当今世界的军事竞争,本质上是打赢能力的竞争。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军事强国,几乎提出一个理论、打一场战争,打一场战争、扬弃一个理论,在作战能力上占据了非对称优势,在创新军事理念上可谓一骑绝尘。当军事实力落后国家还在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皓首穷经之时,后天的战争已然逼近。

恩格斯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精兵夺要、联合制胜……这种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改变,不是局部的、零散的,而是全局的、系统的、革命性的。

世人惊呼:“旧战争已死!”

一个时代的战争有一个时代的作战样式。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作战样式,是难以有效履行“实战”和“威慑”双重使命任务的。

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变迁,经历了由小米加步枪到坦克加大炮、再到电脑加导弹的跨越发展。

但要看到,当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军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还很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还很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29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图:刘公岛位于山东威海市区东2.1海里的威海湾中,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国耻地,也是惨遭英国殖民统治42年的屈辱地。

今日的刘公岛,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大海的涛声依然向今天的军人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警醒。

长期无战事是国家和人民之幸,但很可能导致军队和军人之不幸。

承平日久,军队和军人最容易被“和平积习”裹胁:军人的思想与战争渐行渐远,军人的斗志因“温水煮青蛙”而一点点被剥蚀,军人的荣誉面对世俗的光亮浮华显得黯淡,军人的价值在社会多元多样的追求中变得模糊。

这是“行远忘初”啊!

任何民族都把军人当作自己的英雄,这是因为,军人是民族的脊梁。

这种脊梁,就是要战争时期挺得出去,和平时期撑得起来;

这种脊梁,是洪水到来时最后的那道堤坝,是野兽扑向孩子时猎枪中最后的那颗子弹,是围城中母亲绝望眼神中的最后希望;

这种脊梁,就是基石和支柱,哪怕是沉默的存在,都是不可小看的力量。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军人要有大担当。大国军人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习主席告诫我们,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被打断的危险。

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必须找准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中的历史坐标,必须明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地位作用,必须承担跑好自己手中“这一棒”的责任担当。

任何被对手忽略的存在,都是一种耻辱。我们只有站在高山之巅,才能把握前进的方向,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理应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常态。

“状态满弓、激情满格”,理应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追求。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理应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境界。

唯如此,我们才能挥洒“马踏三秋雪,鹰呼千里风”的时代豪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15:29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图:国家级反恐利剑猎鹰突击队实战训练照。本网记者乔天富摄

天职之问

兵者,以战为本。军人以打仗赢得和平,但决不能在和平中丧失本能。准备战斗和战斗,是军人永恒的姿态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军人这个职业,正是可以让高尚的人们洒下热泪的。

每当战争来临,其他人可以躲避战乱、远离战场,唯有军人必须义无反顾、赴汤蹈火。

诚如习主席所指出的,当兵就是要打仗,这就像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田一样,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

天地悠悠,沧海茫茫。

穿越中国近代史的版图,有一个叫刘公岛的地方虽不起眼,但总被人提及。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的建军之地,也是120年前甲午黄海海战的终结之地。

这里,曾经舳舻相接、旌旗招展,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舰船在此接受校阅,备极奇奥,世人惊叹;这里,曾聚集邓世昌、林永升等一批既具船政专业知识又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海军翘楚,猎猎黄龙旗下,一个个何等威风神气。

可谁又能料到,随着甲午海战一声炮响,短短8个月时间,显赫一时的北洋水师竟全军覆没。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然而却是一场“败得最惨的战争”。

这既是历史对一支表面光鲜军队的嘲弄,更是对大清国腐朽政权下忘战的军队、怠战的军人无情的惩罚。

其实,战争的胜败,开战之前早已注定:北洋水师的训练如同儿戏,“预量码数、设置浮标”;官兵擅离职守、纪律松弛,“既不经战阵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

“忘战必危!忘战必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9-23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