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听到不少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负面评价,各种不好的消息听得多了,心里也难免犯嘀咕的。作为家长,当然也就有了各种顾虑和担心。甚至在心里不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也尽可能的说服自己引导孩子去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没曾想,孩子入学遇到的启蒙老师,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的心理预期。
比如有一次,一个妈妈在班级群里刷屏似的发了一段外国的小学怎么怎么没有作业,孩子怎么怎么快乐成长(服了,这也可以发在老师的群里),然后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都很中肯的说了,我们的体制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她们在尽可能的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如果不打算移民去接受外国的教育,那灌输这些思想给自己和孩子,不利于孩子学习责任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然后孩子在体制教育里跟不上队伍,慢慢也就失去了自信心。那次两位老师的谈话,其实同样身为学龄孩子的妈妈,我相信她们也以妈妈的身份,研究过中国的教育体制,作为老师,作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我相信她们能够理解妈妈们的心情。
经过这次意外的交流后,我觉得我从心理上对孩子的两位老师产生了信赖感。但是,我也发现,即便是我们认为已经相当不错的老师,依然还是有家长有微词的,也观察到一些家长不太妥当的一些做法,当然,我自己有没犯可能也只有“旁观者清”了,那就先说说作为“旁观者”,我的观察吧。和老师沟通家长应该注意的一点小细节。 1争议之事不入“群”这里的“群”,是指各种班级群,QQ群啊,微信群啊,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可能把一些不合适的消息扩大了。比如,说这样两个例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一个男生被老师向家长投诉(也就是向家长说明吧)打了同学,该男生家长接回孩子才看到孩子脸上也被抓伤了,问起原因说是互相都打架了,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也被打了,老师怎么就不提呢,只说自己孩子打别人的事,于是很有情绪的,把孩子脸上的伤拍了照,发到班级群里,告诉老师自己孩子也有被打伤啊。这样一来,在这种群体面前争议起这类事情来,就有点让老师下不来台的感觉了。
还有一件,有个孩子放学后在等待家长来接的这段时间里,是由学校专门的阿姨照看一下,结果孩子间闹起来,一个孩子流了鼻血了,家长马上在群里说,孩子放学流了鼻血,老师都不管,孩子好可怜啊什么的。这里首先有一个概念确实弄混了,老师的确不在现场啊,是值班阿姨在照看孩子,就算是谈到负责任的问题,也要弄清一下责任人吧。然后,这样一说,就演变成老师不负责任了。
这些本来都是小事,但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太合适,导致误会。 2体谅老师,不要求老师额外的照顾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有一句话我深深理解了,她说“家长们眼睛里只有一个孩子,而老师的眼睛里是全班的39个孩子”,对了,老师眼睛里全班的孩子都要兼顾到,这才是她的责任和公平所在。我们一方面跟老师要公平,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老师的额外照顾,这有点贪心吧。比如,整个班级,座位当然有前有后,坐最后一排的家长就总不满意,总有最后一排学生的家长打电话给她要求换座位,那最后一排最得有人来坐吧。 3尊重老师,不把老师当保姆,不给老师找额外负担班级群里,每天呼叫老师的,有这样的信息,老师,孩子水杯找不到了,帮忙找一下;老师,孩子作业本不见了;老师,装被子的袋子不见了;老师孩子校服不见了……诸如此类,几乎天天上演。老师总是帮找,还在群里回复找的情况。孩子慢慢长大了,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记得自己的物品,这些简单的自理,能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呢? 4信任老师,正确对待老师“投诉”对于“叫家长”这一现象,我们班整体状况应该都还好,就瑶瑶撕同桌作业本一事,老师和我说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指责批评的意味。瑶瑶偶尔课间操讲话,老师和我说起,都要加上一句“要努力啊,争取下周表现更好哦”。当然,我确实看到过其他一些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信息,语气比较生硬,有诸如“请家长回去教育”之类的字眼。关于孩子在校表现,孩子与同学相处,作为未成年人,家长负有当然的教育义务,了解清楚情况,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孩子,而不是对老师的“投诉”心怀质疑和抱怨。 5主动配合老师,支持老师的工作当然,现在老师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甚至工资奖金,都与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挂钩,有一些活动,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当然,这些支持,也可能是陪孩子去参加亲子运动会,参加活动不迟到,开家长会不玩手机,这些最基本的份内之事。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老师和学生、学生家长间的相处,也是靠良好的沟通,沟通顺畅了,大家彼此理解认同,师生关系和谐了,孩子也就会更加喜欢学校和学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