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o7788 于 2016-6-15 03:26 编辑
人在江湖生不由己,人一生只是一次旅行。而从娘肚子里出来到社会成人,这也是初次旅行的开始。其实出社会靠文凭只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做什么。
文凭学历证书有时更像一张车票,上车的人都有,显得不重要,但要是没有,就不能上车。等到下车时,谁还在意你有没有呢?
当文凭在人一生中确实不过就是一张火车票时,火车开了,一群人挤上火车,上清华北大的是软卧,上本科的是硬卧,上专科的是硬座,上民办的是站票,上成教的是挤厕所的。火车一到站,都得下车去找工作。到这时才发现,招工的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在意你会干什么。短期内老百姓还是转不过这个弯,谁转在前边,谁家孩子能活的舒服些…… 亲情教育到底好不好?让他们淹没在亲情的汪洋大海中,迟早会溺水。 从上幼儿园时,孩子就要完成本已繁重的课时,还要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谓兴趣班。诸如钢琴班、小提琴班、古筝班、二胡班、绘画班、舞蹈班、围棋班、英语班等等,不一而足。 小学阶段除了要延续上面的兴趣班外,还要参加各种奥数、奥英等的加强班,还要参加各类的比赛,选拔。到了四五年级开始,老师就要开始拖堂,就要上晚自习,不折腾到晚上六七点,孩子是回不了家的。回家后的作业,快的要写到十点来钟,慢的就是十一二点,临考前就会更晚的。唯一目的就为了能考上一所重点初中。 上了初中,那名目繁多的习题集,补习班就会将孩子们的时间挤得满满的。那满教室的眼镜,看着都让人心酸。整个初中三年,就在填鸭式的教育中度过。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孩子只能完成义务教育,被挡在了高中部的门外。也许对这一部分的孩子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因为他们解脱了。 考过中考,一切又得重新来过。高中三年开的课越来越多,教学进度一再被提速。三年的课程,两年必须完成,留下一年总复习。赶上趟的孩子,被视为尖子,是学校完成、超额完成高考指标任务的重点保护对象。那些个跟不上趟的,就由其自生自灭,只有陪公子读书的份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的时间也自然会越来越长。每天从早上五点多起床,到凌晨一两点休息,两头见不着太阳,孩子每天重复的就是枯燥无味的学习。从懵懂记事开始,到高中毕业,春夏秋冬,二十来年的岁月就是如此度过,不知什么是假期的乐趣,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为的就是那一张火车票。 不可否认,国家、社会需要高端人才,也离不开高端人才。可是也不至于需求的数量达到1.4亿人这样如此庞大吧?那么,绝大部分的孩子学习的目的,不就只剩下为了解决一个饭碗如此简单?那么有必要如此惊人浪费的投入?反思当下的学校应试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孩子学习的数理化干什么用?在走向社会的不久,全部都如数地,全部地还给了老师。这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这时的孩子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逝去的光阴,竟然不知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家长也在耗尽自己人生的大半以后,徒生感慨。牺牲十几年的青春年华,换取一大堆无用的知识,然后从事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再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实用知识。这样的时间浪费,竟然是来得如此奢侈! 绝大部分的家长,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倾其所有,倾其所能进行着漫长的教育投资,为的就是能够取得一张“火车票”。十几年过去了,才知道“软卧”跟大部分的孩子无缘。可没一个醒悟的,还在不遗余力地想搭上那趟“列车”,只要有张票就成。所有的教育都一路走过后,孩子走向社会了,然后都才知道,就业是如此艰难。那一张千辛万苦博来的文凭,远远不如期盼的那样神奇。孩子,家长这时才反思,这十几年的付出值不值?但一切都已晚矣,这后悔药是没处寻的。该干嘛的,干嘛。找到一份职业,养家糊口比什么都强,这算是大彻大悟了。可后来的人呢,还在继续着前人的足迹,周而复始,义无反顾,重蹈覆辙...可怜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