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家”俗名“郑义门”,世称“九世同居”,位于浙江中部浦江县郑宅镇。郑宅在历史上是闻名全国并有很高地位的文化名镇。自北宋初年郑氏在此定居迄今已900 余年,它原名“承恩里”,南宋时曾先后易名为“三郑”、“仁义里”。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改称“郑义门”。郑义门因其辉煌的“孝义同居”被明代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它是白麟郑氏家族与宋濂共同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同居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家族文献丰富而罕见的特殊大家庭。
一个名叫郑淮的青年从安徽辗转来到浦江县东部的玄鹿山下,见此地草肥水美便落下脚来。至郑淮孙子郑绮,郑家在这里已繁衍生活了三代。
1193年,75岁的郑绮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饮,饮血宣誓:“吾子孙有不孝悌,不同釜炊者,天实临殛之”。自此,其后世子孙牢记祖训,合食同居,历时十五世,跨宋、元、明三个朝代,其同居孝友事迹被刊载三朝正史。
中纪委官网头条曾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推的是“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于为何开设该专栏,中纪委官网作出如上解读。专栏为何首推“郑义门”?答案是“173人出仕无人贪墨(即贪污)”。
在郑宅镇的街巷里穿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说有笑的年轻人见对面走来了老人,立即停止说笑,向老人问好,给老人让路,然后敛声静气地站在一旁目送老人远去。讲孝道是郑宅镇流传下来的古风俗,老人们的地位差不多是“至高无上”的,普遍受到尊重。
郑家有一本传家宝——世界上第一部家传宪法《郑氏规范》,是在郑氏几代人治家实践基础上,整理制定出来的一部典型的以德治家的“家族宪法”。它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及奖惩措施为一体,共有58条准则。
后来,经七世祖、八世祖又补续了110条,变成了168条。
《郑氏规范》倡导正直、奉公、怜悯、宽容,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尤令人们叹服的是,《郑氏规范》竟对廉政有严格规定——“子孙出仕以赃墨者闻,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在历史上,郑家人曾有169人入仕为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然而169人个个清正廉洁,无一人有一丝半毫的污迹。在家为民的,也以德修身安分守己,郑家人在史上从无不良记录。
“义居”到了九世的时候,一场劫难不期而至,郑氏家族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向朝野上下展示了他们卓越的道德风骨。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1年),丞相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的余党,一时坐诛者竟有3万人之多。有人检举郑家也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差人抓走了家长郑濂,另外六个兄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承罪,争来争去,最小的弟弟郑题力排众议只身来到南京。郑濂见到他后,说:“我居长,我理当承罪。”郑题说:“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能没你,我最小,我应该替你承罪。”兄弟争相入狱,在刑部传为奇谈。传来传去,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这个嗜血成性的皇帝大为感动,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住,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家”几个字。
九座牌坊,恰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
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
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
而入口区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