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一段闪电般掠过的特殊日子,就此载入史册,
一段不断咀嚼、不断回味、不断反思的永恒话题!
一段中国文化灾难的见证印记……
这里曾经聚集了全中国文化泰斗,全中国文艺名人……
有幸抽了点时间,开了点小差,拌着一直以来某名的想法,走进了向阳湖5.7干休所!走进了向阳湖奶牛场,见到了真正的奶牛!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三角湖,却于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浪潮中突然跃出,
引起世人的关注与凝眸,许多时候,历史真的就是一种缘分!是时间无法磨灭的!
在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的特殊岁月,“与世无争”的它怎么也逃脱不了“接受改造”的宿命。湖汊宜于垦荒造田,将关阳湖拦腰截断,与斧头湖“隔离”开来,抽干湖水,裸露而出的黑色湖泥,就是片片肥沃的良田了。当10000多名文化机关的各级干部拖着家属来到这里,为表示人心向党向太阳,意志坚定跟党走,关阳湖“与时俱进”,更名为向阳湖,昔日的“三角湖”、“关阳湖”就此“退居二线”。于是,进入世人与历史视野的,便是向阳湖“五七干校”。与此同时,向阳湖周边的一些地方也相应地更名为向阳中学、向阳塔、向阳路、向阳桥……
为什么向阳湖5.7干休所在众多干休所中脱颖而出呢?
因为不仅在于它是全国当时规模最大的“五七干校”,更在于下放这里的,是一支由中国文化部系统(包括机关、出版、文物、电影口)以及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组成的文化大军,他们中既有文化界的高级领导,如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李琦,原文化部副部长、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等,也有作家、诗人、画家、导演、书法家、音乐家、摄影家、翻译家、出版家,还有编辑家、文物专家、语言学家……其中不乏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大家与名家
如作家沈从文、冯雪峰、冰心、萧乾、严文井、韦君宜、楼适夷,诗人张光年、臧克家、郭小川、李季、绿原、牛汉,剧作家孟超、陈白尘,翻译家金人、孙用、许磊然、文洁若,文艺评论家侯金镜、冯牧、阎纲,画家刘继卣、邵宇、李平凡、秦岭云、卢光照、许麟庐、林锴、曹辛之、范曾,书法家李长路、刘炳森、谢冰岩、佟韦,出版家陈翰伯、王子野、金灿然、史枚、陈原、王益、王仿子、范用,文博专家吴仲超、唐兰、单士元、王冶秋、龙潜、徐邦达、史树青、王世襄、罗哲文,学者宋云彬、赵守俨、陈迩冬、王利器、顾学颉、傅振伦、周绍良、周汝昌、舒芜、程代熙,电影工作者司徒慧敏、吴雪、马彦祥、唐瑜、洪臧,等等。
介绍到次,更多关于5.7干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容请看客自己去百度搜索……………… |
|